天天看點

搜尋引擎與人工智能-引擎人工搜尋智能裝置

作者:BM小偉

作者:辛海光 微世界(在此分享我的觀點和知識……點選标題下的名字即可關注) 或許佩奇、布林和李彥宏更看重的,是人工智能可以為公司拓展的幾乎無限的想象空間。如果一家搜尋引擎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突破,無疑将是未來劃時代的殺手級發明。說“誰得人工智能,誰就得天下”,一點也不為過。

或許佩奇、布林和李彥宏更看重的是人工智能能為公司拓展的幾乎無限的想象空間。對于一家普通的搜尋引擎公司來說,它的想象空間無非是開發更好的系統,賣出更多的廣告,但對于一家可能率先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突破的創新驅動型公司來說,它所蘊含的未來可能性簡直是數不勝數。或許,世界上第一家萬億美元的公司,就誕生在這個領域。

在不久的将來,機器與人類之間的差距能否被彌合?

上月底,數字時代的“先知之王”尼葛洛龐帝來華與中國科技專欄作家探讨人類科技的未來。《微世界》的到來可謂恰逢其時。在這場名為《大對話》的交流中,尼葛洛龐帝談及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是上述問題。

機器與人類之間的鴻溝其實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機器對人類肢體的模仿,也就是仿生學。從目前來看,這一領域似乎沒有關鍵的争議,雖然機器要栩栩如生地模仿人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也不存在無法跨越的鴻溝。比如在實驗室裡,科學家已經可以設計出能夠持續感覺關節位置、适合肢體負荷以協調動作的假肢。以世界上第一個踝足假肢機器人系統為例,它利用多個傳感器、微控制器和模拟裝置來模仿人類的肌肉骨骼結構和運動,首次為小腿截肢者提供了自然的步态。如今,這種仿生假肢可以給患者帶來逼真的觸覺,在沙灘上行走時,他們仍能感受到腳下的沙子。二十年前,沒有人敢想象這樣的技術的出現。

但另一方面,在機器人模仿人腦——也就是人工智能領域,卻存在着不少争議。一些科學家認為這指日可待,而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機器與人類之間的智能鴻溝永遠無法彌合。

2011年2月18日,超級計算機沃森戰勝人類,站在與人類智力競賽的最高領獎台上。著名未來學家庫茲韋爾認為,由于資訊技術正在走向“超人智能”的奇點,當2045年這個資訊奇點到來時,人工智能将超越人類智能。

不過,也有不少科學家認為,機器智能超越人類智能隻是科學幻想,包括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系教授 Rob Miller,以及 Facebook 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深度學習專家 Yann LeCun 等,都認為機器算法在某些領域确實超越了人類的能力。但有些領域,比如社會文化的認知領域,包括不斷發明各種新詞、傳播和點贊小貓視訊,或者參與其他文化現象的建構,這些都是機器算法難以觸及的領域。

1950年,圖靈發表了一篇題為《機器能思考嗎?》的論文,首次提出了“機器思考”的概念。其假說是,一個人在不接觸計算機的情況下,以特殊的方式向計算機提出一系列問題。如果人長時間無法根據問題判斷計算機是人還是計算機,那麼就可以認為計算機具有與人一樣的智能,即計算機能夠思考。這就是著名的“圖靈測試”。

“圖靈測試”提出之時,人類尚未發明網際網路。科學家對于機器的智力測試路徑非常簡單,嚴重依賴評委和測試對象的主觀判斷,僅能判斷機器是否具備人類智能,但無法量化分析機器與人類智能之間的差距和變化速度。

但網際網路出現後,搜尋引擎每天都會進行數十億次“圖靈測試”,每一次搜尋都是人與機器的對話,是人向機器提出的問題。搜尋引擎也通過大資料的積累變得越來越聰明,成為機器智能的代表。

将搜尋引擎與人工智能聯系起來,在以往的科學幻想中從未被提出過。搜尋引擎剛被發明的時候,人們對它并沒有這樣的期待,搜尋引擎隻是網際網路上的一個搜尋程式。但随着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技術、雲計算技術、大資料技術等的進步,科學家們發現搜尋引擎通過不斷的學習,是可以擁有一定的智商的,而且智商會越來越高。

今年5月,Internet X實驗室利用機器與人類通用智商測試題庫對全球50個搜尋引擎和三組不同年齡段的人類進行了測試,結果如下:

通過測試發現,目前最好的搜尋引擎Google、百度等的知識掌握能力已經接近3歲兒童的水準。

這還隻是綜合的結果,由于在猜測與預測、排列組合、模式發現、創新創造、僞裝欺騙等進階智能因素上表現極差,機器的平均智商被大大拉低。在天文地理曆史、數學計算、語言翻譯等常識性知識方面,機器或者說網際網路已經遠遠超出了普通人類的能力,甚至強大到了恐怖的程度。

從商業角度看,人工智能搜尋引擎的異軍突起,為谷歌和百度找到了新的突破點。它們原本隻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但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資料庫的積累,為人工智能的突破提供了環境和契機。它們通過人工智能之路,成為擁有未來技術想象力的高科技公司。是以,谷歌将人工智能列為公司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今年初,收購英國人工智能公司Deep Mind,讓谷歌再次登上各大報紙的頭條。Deep Mind的創始人包括前國際象棋神童、神經科學家德米斯·哈薩比斯。

谷歌的最終目标是開發出真正的人工智能産品,比如能夠自我學習和思考的機器。正如谷歌聯合創始人布林索所說:“計算機科學家們花了幾十年時間來實作這個夢想,但從未真正推出過這樣的機器。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有一天,我們将能夠開發出具有邏輯思維、能夠思考、能比人類做得更好的機器。”

在中國公司中,百度是最接近谷歌的,它也把自己的未來寄托在人工智能方向。李彥宏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百度大腦計劃,并從海外挖來了世界三大人工智能專家之一的吳恩達。吳恩達著名的深度學習實驗之一,就是讓機器識别“貓”這個動物:搭建一個由1.6萬台計算機組成的網絡,向網絡展示1000萬段随機挑選的視訊。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網絡在不受外界幹擾的情況下,識别出了“貓”是什麼動物,并成功找到了貓的照片,識别率高達81.7%。

如果搜尋引擎公司在人工智能上取得突破,無疑将是未來一項開創性的殺手锏發明,說“誰得人工智能,誰就得天下”也不為過。不過,短期内搜尋引擎公司在人工智能研究上也隐藏着巨大的商業利益。即便沒有跨越分水嶺,人工智能在大資料、深度學習等領域的進步也能提升搜尋、地圖、團購等産品的使用者體驗。更何況,谷歌、百度等也在推進自己的智能硬體平台計劃。

或許佩奇、布林、李彥宏更看重的是人工智能為公司打開的幾乎無限的想象空間。對于一家普通的搜尋引擎公司來說,它的想象空間無非是開發更好的系統,賣出更多的廣告,但對于一家可能率先在人工智能上取得突破的創新驅動型公司來說,未來的可能性簡直是數不勝數。在股市裡,如果未來有對沖基金因為“人工智能”這個概念而潛伏在搜尋引擎公司,那一點也不奇怪。或許,世界上第一個萬億市值的公司,就誕生在這個領域。

本文引用了Internet X Lab報告的部分内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