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作者:諾言卿史錄

聲明:文章免費,免費!!!

本文内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标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1770年,有着泰國華僑鄭信在泰國建立了吞武裡王朝,泰國的曆史書上将鄭信稱為達信大帝。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鄭信是唯一一位在海外稱王的華人,然而,鄭信的皇帝寶座還沒捂熱,就被手下親信給推翻,成立了曼谷王朝。

而他的手下就是拉瑪一世——通銮·卻克裡。

原以為,泰國的鄭姓王朝會就此結束。

可沒想到的是,通銮·卻克裡卻給自己取了個中國名字——鄭華,将泰國的鄭姓王朝延續至今。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拉瑪十世鄭冕和兒子提幫功

通銮·卻克裡和鄭信毫無血緣關系,他的身上也并沒有中國血統,為何要姓鄭?他又是如何推翻鄭信的?

純正華人,建立泰國

這件事情,和泰國的建國曆史息息相關。

古時候的泰國曾經是大陸的一個附屬王國,國家元首雖然擁有相對自由的行使權力的空間,但在進行諸如戰争和國家權力更疊的關鍵事件時,中原王朝的意見還是非常重要。

泰國一度經曆過滅頂之災,差點被其他國家從世界地圖上抹去。而入侵泰國的國家,也是一個與大陸關系匪淺的國家——緬甸。

落後就要挨打,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裡,這句話從來都是真理。

很不幸,當時的泰國在軍事實力上無法戰勝緬甸,是以也就被緬甸所消滅。

就在泰國即将滅國之時,一個中國人站了出來拯救了泰國,他就是鄭信!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鄭信的父親鄭镛是中國廣東潮州人,在清朝時期,他的父親随着移民大潮來到泰國經商。

鄭镛在泰國經商多年,事業也混的風生水起,随後娶了一個泰國女人,生下了鄭信,是以鄭信有一半的中國血統。

久經商場的人情商極高,當他得知泰國财政大臣沒有兒子時,便豪爽地将鄭信過繼給他當兒子。

背靠大樹好乘涼,鄭信有着一個大官養父,一步步發展成泰國軍政長官。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鄭信畫像

在泰國被緬甸入侵時,鄭信帶着500名親信和華人組成的軍隊奮力抵抗。

經過3年的抵抗,他把軍隊從500人發展成一支槍炮、後勤、經濟充足的國家軍隊。

1770年,鄭信成功把緬甸從泰國的地盤上趕走,并且建立了新的王朝——吞武裡王朝。

一個中國人在泰國做出了稱帝的偉大事業,讓泰國在文化發展和傳承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沾染上了中國的色彩。

不過或許也正是由于他是中國人,身體中隻有一半的泰國血脈,是以他的新王國統治秩序并不穩定,他自己的地位也是岌岌可危。

整個國家的社會秩序也并沒有安定下來,政變随時都有可能發生,一個國家的改天換日,在那時屬于稀松平常的事情。

1782年4月7日,變故果然來臨。宮廷當中發生了政變,身為國家領袖的鄭信也在政變當中丢掉了性命。

而發起叛亂的将軍,是跟随他一路征戰沙場的通銮·卻克裡,也就是後來的拉瑪一世,則名正言順的繼位。繼位後不久,他就給自己取了個中文名,鄭華。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拉瑪一世畫像

他和鄭信之間沒有血緣關系,他的繼位屬于名不正言不順,帶着濃烈的政治陰謀的味道。

他這麼做,并不是有愧于鄭信,更不是紀念鄭信。

中原王朝的附屬國發生如此重大的政權更疊事件,清朝統治者必然會有所關注。如果清王朝得知政變的真相,則必然會出兵幹預。

拉瑪一世雖然能夠讓鄭信變成自己的手下敗将,能夠穩定吞武裡王朝的基本政治格局,但他并沒有信心與中原王朝抗衡。

當時清朝正處在乾隆皇帝統治年間,那是康乾盛世的最後一個階段,清王朝的武力值水準還很高,遠遠不像晚清時期那樣腐敗無能。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清王朝既然能夠妥善的掌控周邊的附屬王國,那就說明乾隆皇帝一定有着非凡的手腕和能力。

拉瑪一世雖然不是什麼自卑懦弱之人,但他也不是傻子,不會做出以卵擊石的愚蠢事情。

能夠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的問題,那就千萬不要發動國家間的對立和沖突。

于是,他編了個謊言,騙過了乾隆皇帝和清朝統治階級。

他告訴旁人,自己其實是鄭信的兒子,繼位之時也屬于名正言順。鄭信突然之間暴病身亡,他也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推上了王位。

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一向是封建時代被廣泛認可的權力更疊标準。

是以如果拉瑪一世真的是鄭信的親兒子,乾隆皇帝也沒有理由對吞武裡王朝的政治變動加以幹涉。

既然如此,那索性順水推舟。隻要吞武裡王朝還老老實實的臣服在清王朝的腳下,乾隆皇帝的根本利益就沒有被觸動,他對其他的細枝末節也就并不在意。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既然撒下了彌天大謊,那拉瑪一世當然得讓謊言變得更加可信。是以他給自己取了個中文名字,鄭華。

鄭信和鄭華之間并沒有任何的血緣關系,但是對外,他們二人之間的關系是父子。

也就是因為這樣,“鄭”這個中國姓氏才會在泰國王室之中一代代被傳承下來,泰王也才會擁有屬于自己的中文名。

普密蓬的鄭固,就是這麼來的。

至于後來清朝覆滅,泰國皇帝依然取中文名也是有着自己的道理。

經過200年的變遷,泰國的華裔已經占據着泰國的各行各業,尤其是一些資本是華人壟斷的。

泰國皇室為了穩定局勢和社會關系,是以就将中文名一直沿用至今。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友好往來,文化互通

在泰國王室當中,有一個知名度極高的公主,她就是号稱中國通的詩琳通。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1956年4月2日,詩琳通公主出生了。她是普密蓬國王的第二個女兒,也是衆多王室成員中對中國文化最熟悉的那一個人。

小時候的詩琳通公主,就非常熱衷于了解中國的書籍、文化脈絡和傳統技藝。她會在國王以及王室老師的指導之下學習中文,學寫漢字,漸漸地對中國文化便如數家珍。

在大陸的四大名著當中,《三國演義》是她相當喜歡的那一本。她可以在無人幫助的情況下通讀名著典籍,還能用中文巧妙的講解書中的内容。

除了喜歡看書之外,公主對中國的傳統樂器也非常精通。像二胡和古筝這樣具有一定難度的樂器,中國也不是人人都會,但公主作為一個泰國人,倒是很有練習心得。

正因為對中國非常喜歡,是以在通路中國的過程中,她非常激動,也非常興奮,實作了很長時間以來的願望。

1981年,詩琳通公主第一次踏上了中華大地。眼前的美景讓她非常震撼,也不斷的開闊着她的眼界。那些從書本和圖畫當中看到的東西,遠遠不及親眼所見到的景象萬分之一的精彩。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她對于兩國的文化傳播和交流有着很強的使命感,是以這一次訪華之旅,她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進了書本當中,把精彩的見聞帶給更多的人。

在此後數次的訪華過程中,公主的腳步并不僅僅停留在繁華的大都城裡。偏遠的山村,大陸的邊疆土地,都留下了她的身影。

鄉村和城市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景緻,也會帶給她完全不同的感悟。

她是個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因為在中國駐泰國的大使館裡,她能夠用流利的中文向許多觀衆講解自己的在華旅程。

她所說的每一句話,聽起來都不像是外國人在刻意的學說中國話。

她也是中國和泰國的文化交流使者,推動着兩國進一步互相了解,互相溝通。

其實不僅僅是泰國王室對于中國文化非常喜愛,泰國群眾對于中國群眾的抵觸程度也并不高。

泰國曾經是一個對外開放程度較低的國家,統治階級禁止泰國人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人口通婚。但有一個國家是例外,那就是中國。

中國人可以在泰國享有平等的居住環境與生存空間,也能夠自由的與泰國人組成家庭。他們生下的孩子,也和千千萬萬的泰國公民一樣。

是以到21世紀,生活在泰國的華裔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14%,并且還有上升的趨勢。

對于泰國而言,保持和中國之間的友好往來,隻會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

中國如今的經濟影響力越來越大,經濟成果輻射範圍也越來越廣。與中國交流,深化與中國的合作,也能讓他們抓住更多的經濟機會,實作飛速發展。

總理女兒,中泰橋梁

在中國和泰國的交往曆程中,有一件事情具有跨時代的意義,那就是泰國小兄妹來華生活的故事。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這件事情的主人公,一個是名叫常懷的12歲泰國男孩,一個是名叫常媛的8歲泰國女孩兒。

他們兄妹二人來自于泰國一個影響力不小的家族,他們的父親也是當時泰國總理的首席顧問和親密好友。

一對小兄妹背井離鄉,來到中國,也受到了中國上司人的歡迎和無微不至地照顧。

他們成為了周總理的孩子,在周總理和鄧穎超同志的家中,他們也感受到了相當濃烈的家的溫暖。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離開家鄉和思念親人的低沉情緒,也在兩位中國長輩的照顧之下漸漸得到了疏解。

周總理和鄧大姐沒有自己的孩子,為了革命幾乎奉獻了一生。但他們二人非常喜歡孩子,總是能夠用最恰當的方式關心和教育下一代。

常懷常媛兄妹,對于原本陌生的總理和總理夫人,也有了越來越多的依賴。

他們是1956年來到中國的,那個時候兩個人都還很小,但是背負着巨大的使命。在中泰兩國建交的過程中,他們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975年,兩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這是雙方都樂見其成的結果。對于常媛而言,這也是她人生中非常值得紀念的一個重要節點。

在常媛的家中,有一張照片一直被珍藏着,上面是鄧穎超鄧大姐,她正小心翼翼的把一個兩歲的孩子抱在懷裡,輕輕親吻他的臉頰。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那個小男孩兒就是常媛的兒子,他有一個非常特别的名字,常念周。

念是懷念,也是紀念。而周這一個字,自然指的就是周總理。

周總理在常媛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像是一位尊敬的師長,也像是一位和藹的父親,有時候甚至還像平等的朋友。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常媛接受過他的教導,也是以而終身受益。常念周這個名字,更是常媛對周總理和鄧大姐夫婦深厚感情最直接的證明。

不僅母親和中國有着不解之緣,常念周對中國也是相當喜愛。從1985年開始,一直到1987年,他都在北京實驗二小接受教育。

中國式的教育體系非常注重對于學生學習基礎的打造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雖然那時候常念周才讀國小,但這段學習經曆讓他終生難忘。

他也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要為中泰兩國迎接世界機會和走向世界做貢獻。

是以2001年,他創立了泰國的一家戰略公司,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用實際行動參與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政策,也用雙眼見證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他所在的家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泰國家庭。中國對他們的影響很深,中國的諸多文化色彩在家庭生活中都有着具體的呈現。

他和母親一樣,都緻力于為中泰合作交往事業添磚加瓦。

結語

提到泰國這一國家,許多人都一定會聯想到中泰兩國之間的關系。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泰國受到了中國很深很長遠的影響,從古代作為中國的附屬國發展開始,他們就承載着一部分中華文化。

第一代泰國開創者的中國人身份,讓後來的泰國國王都有了中國名字。這個特殊的文化現象,也足以證明中泰的羁絆。

參考:

澎湃新聞·泰國曆代國王,為什麼都有中文姓氏“鄭”?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光明網 一個泰國家族的綿綿中國情

泰王為何要有一個中國名?一個中國人,當年是如何在泰國稱帝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