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會捐贈驟減,救援隊捉襟見肘,如何應對救災“消耗戰”

作者:中國慈善家雜志
社會捐贈驟減,救援隊捉襟見肘,如何應對救災“消耗戰”

6月19日,廣東梅州,受強降雨影響,梅州部分地區出現山體滑坡和内澇。

從6月16日的梅州暴雨開始,10天裡,南方的多個省份已經先後面臨強降雨的考驗。

在救災工作持續開展的同時,一些問題也浮上水面。社交媒體上,不少人提到本次災情的關注度與其嚴重程度并不比對,“上的熱搜太少,社會捐款也少”。

災情發生後的第一時間,多數公益機構持觀望态度。到目前為止,做出響應的基金會數量也仍顯不足。如今災情不斷蔓延持續,救災工作成為一場消耗戰,考驗着各方的耐心、決心和能力。

紅色預警,救援隊持續消耗

6月24日,中央氣象台更新釋出國家級别的暴雨紅色預警。這是中央氣象台自2010年啟用預警釋出機制以來,出現的第三個暴雨紅色預警。

這一輪雨災中影響範圍包括廣東、福建、廣西、江西、重慶、雲南、貴州、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半個中國都面臨洪水險情。

災情波及面廣,變化轉移迅速,使得救援隊面臨人力、資金、救援裝備持續消耗的考驗。全國曙光救援同盟(以下簡稱曙光救援隊),在響應了福建龍岩的災情後,又再次前往江西景德鎮開展救援工作,同時備勤安徽。跨省排程、長線支援之下,隊伍的資金缺口也越來越明顯。

景德鎮受災嚴重的地區,洪水一度達到1.5米高,一些村裡的樓房已經被水沒過了一半。6月24至25日,曙光救援隊向景德鎮派出了一支約100人的隊伍,并帶來20艘皮劃艇,但路費卻成了難題。“基金會隻能幫我們出兩輛車、八個人的費用。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曙光救援隊指揮長王剛無奈地說。

王剛還向《中國慈善家》講述了前線其他的窘迫情況:“現在隻能讓弟兄們先墊付,然後找我,我盡量地去找資源。目前在江西,隊伍都不敢住酒店,而是在倉庫裡搭帳篷住。為了節省費用,我們在酒店開三間房間,大家輪流去洗澡。”

王剛給記者出示了倉庫和帳篷的照片,一間倉庫裡擺着兩排約20張深藍色的行軍床。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團隊依然堅守在救援一線,遞送物資、轉移村民。

社會捐贈驟減,救援隊捉襟見肘,如何應對救災“消耗戰”

曙光救援隊在江西景德鎮的臨時住處。圖/受訪者提供

捐贈遇冷,資金短缺

針對這一輪南方水災,财政部、應急管理部在6月19日、26日兩次向災區預撥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0.64億元、4.96億元,支援救災工作。

除了政府層面的救災舉措,社會力量的參與也至關重要。騰訊、阿裡、位元組三家大廠做出了積極響應,一方面在自己營運的網際網路募捐平台上積極推送水災相關募捐項目,另一方面與應急管理部門和基金會積極合作,捐款捐物送抵災區。

但總體而言,企業捐款額有明顯下降。據《公益時報》不完全統計,京津冀水災中,有72家企業參與捐贈,善款總額超過10億元。本次水災的捐款企業則多是閩、粵本地企業及本地商會、機關機關。梅州市工商聯公布接收的捐款額為約2300萬元,龍岩市文明委則隻公布了愛心企業名單,未公布具體數額。

在以往的救災行動中,許多演藝界明星帶頭參與,主動發聲呼籲社會關注,發揮了很好的引領作用。但在今年,演藝界變得相對沉寂。在明星公益領域有豐富經驗、旗下挂靠有芭莎、華誼兄弟等公益慈善基金的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本次響應水災的項目,還未有明星主動找來發聲或合作。

思源和新浪揚帆公益的長期救災項目“即刻揚帆”在6月19日派出40餘名救援人員趕赴災區。另一個針對災後重建的項目“戰旗計劃”也在一線調研災情、評估需求。這兩個項目在網際網路募捐平台上線,截至6月28日中午,“即刻揚帆”在騰訊公益獲捐不到2萬元,“戰旗計劃”不到3萬元,兩項目參與籌款人次相加不過5000人。“即刻揚帆”在微公益的籌款額超過15萬元,但距離項目設定的100萬元籌款目标仍有較大差距。

盡管災情還遠未結束、籌款也在持續當中,但公益機構普遍對本次的公衆籌款情況預估不樂觀。同樣參與了本次救援響應、在6月17日便抵達一線的北京緣夢公益基金會向《中國慈善家》表示,本次救援項目的網際網路籌款額剛剛超過30萬元,而去年京津冀水災時,基金會最終的網際網路募款額大約為700萬元。

“(公衆募款額)确實是少了一些。最近災害頻繁發生,包括水災逐漸也變成了常态化的新聞,公衆是有一點捐款疲勞的,響應不是那麼積極。各家基金會,基本捐款額都在下降。”緣夢基金會應急救援項目負責人王涵告訴《中國慈善家》。

在救災公益領域長期投入的壹基金,也感受到了這種“捐款疲勞”。“河南水災時是一個多億,京津冀大概三千多萬,這一次下來,可能也就幾百萬。”壹基金助理秘書長魏明濤告訴《中國慈善家》。

本次水災涉及多個省份的多個市縣鄉,媒體報道相對不集中、公衆注意力更分散,或許是公衆籌款額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未來極端天氣更加頻繁地出現,變得常态化,“救災疲勞”“捐款疲勞”等問題也将更為突出,這是整個社會的救災體系都要面臨的挑戰。

“我們的夥伴機構不能放棄捐贈人教育,但也需要适應這種情況。從資源募集的角度,我們需要重新考慮事态的優先級,重新審視對災害及其影響的認知。”在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近日的專訪中,蘇州大學紅十字國際學院講師、卓明信援聯合創始人徐詩淩表示,“必須在有限資源内重新選擇工作優先事項,這可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也與以往的響應模式不同。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認真讨論怎樣的方式更有效率和效果……面對資金緊缺,我們需要考慮成本效益更高的方法。”

社會捐贈驟減,救援隊捉襟見肘,如何應對救災“消耗戰”

6月20日,廣西桂林,消防救援人員在螞蟥洲小心翼翼抱起幾個月大的嬰兒。

如何保持可持續性

《中國慈善家》大緻梳理了投入此次救災工作的基金會,早期響應的基金會包括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壹基金、緣夢基金會和愛德基金會,後續有無錫靈山慈善基金會、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平瀾基金會、北京樂予基金會、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等。

他們都是在應急救災網絡建設上有一定積累的基金會。以壹基金為例,該機構在2009年發起了由民間救援隊組成的壹基金救援聯盟項目;2011年開始支援20餘省覆寫近千家屬地社會組織的救災能力建設,發起了聯合救災項目;2014年又聯合一些企業,發起了自己的企業聯合救災平台。

對于壹基金的救災體系來說,長期的企業合作夥伴非常重要。在募款不理想的情況下,如何與企業保持可持續性的合作關系,是非常關鍵的課題。

2012年,壹基金與可口可樂中國合作,啟動了“淨水計劃”項目,旨在改善農村地區孩子健康飲水情況。項目開展的第二年,遇上四川雅安蘆山突發地震,這個項目剛好可以用來搭建應急飲用水救援機制。

另一個項目“災急送”誕生于2014年8月的魯甸地震響應中。災區前線的物流向來是難解決的問題,不少司機不願跑送至災區前線的單子,擔心人身安全或被困災區,進而影響收入。當時,外運物流、招商局慈善基金會找到壹基金,拿出自己的倉庫、物流車、物流輸送鍊,迅速填補了一部分物流缺口。這個項目一做就是十年,在本次災情中也第一時間做出了響應。

另外,在保障備災資金的可持續方面,壹基金和一些企業簽訂了架構合作協定,在一個周期的資金用完後,企業會按照協定,為備災倉庫補上新一批的資金。

“如果是隻捐現金的話,肯定是有壓力的。但如果企業可以用到它本身的産業體系,其實成本不會太高。”魏明濤告訴《中國慈善家》,“結合企業本身的能力和資源,去做一些和災區需求結合起來的項目,這樣是比較好的方式。”

本次響應災情的基金會中,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緣夢基金會等也都在發展完善自己在地方的夥伴關系,以建構更加成熟的救災響應網絡。

而對于民間救援隊,基金會為他們直接輸送的資金,成為了救援隊們得以持續生存、作戰的重要支撐。

王剛透露,曙光救援隊正在嘗試通過網際網路平台,上線一個直接為救援隊籌款的項目,這也得通過基金會的幫助才能完成。他希望,在未來能有一筆直接籌得的善款,為兄弟們解決燃眉之急,得以更有效率地奔赴前線,拯救更多人于災情之中。

作者:龔怡潔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圖檔編輯:張旭

值班編輯:萬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