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文學習探源法:傳統教育——普魯士教育模式的緻命缺陷

作者:丹華道

我們一直沿用至今的k-12教育體系,其實是在18世紀由普魯士人最先實施的。最初,普魯士人的初衷并不是為了教育出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而是批量化炮制一批服從教師和課堂在内權威的學生。

它的教育體系大緻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傳統教育按年齡将學生劃分為不同年級,将知識劃分成各個學科,并進一步将學科分為各個獨立的單元。

2、采用“課時”這一概念,每節課40分鐘左右學習其中一個獨立單元。課後休息十分鐘後,下節課學習另一門學科的獨立單元。

3、基本上沒有複習的概念,因為每節課的課程時間緊張,是以課堂上的所有時間都用在了講述新知識上,學生的複習隻能靠自覺完成。

4、引入考試這一概念,用分數來衡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神經系統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埃裡克·理查德·埃德爾曾給出了準确的解釋:

當我們學習時,相關的神經元會長出新的突觸,這些突觸在神經元之間能起到傳遞資訊的作用。随着活躍突觸數量的增加,神經細胞在傳遞資訊時效率就會變高。如果資訊不斷被傳遞到大腦的某片特定區域,就會在這片區域集合并被存儲,這就構成了我們所說的“了解”。

有趣的是,當我們從不同角度對同一概念進行學習時,就能建立更多且更深層次的資訊連結,也就是了解得更為深刻了。

我們都有過學過的知識遺忘的經曆,也明白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的概念,知道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是什麼。很多人認為,不就是不斷重複就能将短時記憶轉變為長時記憶嗎?

其實,這樣了解還不夠完全準确。腦科學家雖然還沒有從細胞層面發現“鞏固”這一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但他們已經了解到這一過程功能方面的特性。

坎德爾說道:“要想獲得長久的記憶,大腦處理資訊時必須足夠專注,并且要将這一資訊有意圖且系統性地與記憶中已經完善的知識聯系起來。”

讓我們想一下記憶冠軍是如何記憶的。他們僅僅隻看一遍撲克牌的順序,就能夠完美背出來,且能夠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這是因為他們将撲克牌與大腦中已經建立好的圖檔互相聯系、挂鈎,通過記憶一張張圖檔來完成對撲克的記憶。

還有一個例子,有些人在看古詩時,僅僅隻念一遍就能背誦下來,甚至幾十年都不會忘。他們并不是通過不斷重複、死記硬背來完成。而是,在他們大腦中已經對古詩中每個詞的了解、押韻、意境、曆史背景都了如指掌,将這些新資訊與舊資訊聯系起來了,自然就記憶的更牢了。

我們不要對“鞏固”有誤解,它強調的不是記憶的次數,而是與舊知識聯系的多少。

由此可知,普魯士教育更注重的是所學内容與舊知識的聯系,即我們通俗意義上所說的記憶能力。這種對于知識的記憶,在沒有網際網路或者網際網路尚不發達時期,可以讓受教育者憑借知識的掌握的深度與廣度而在實際生活與工作中勝出。然而,時代飛速發展至網際網路非常發達、生成式、互動式人工智能的強勁出現,這樣的知識能力,顯然很快便出現了瓶頸與弊端:當人工智能對于知識的存儲能力與日俱新,其疊代更新能力超乎想象之時,人類對于知識的記憶能力的培養,顯得如此滞後與無意義,在這樣的教育模式培養下,獨立思考與創新意識根本無從談起。在這樣發達的人工智能時代,教育首當其沖應該培養的,定然是聯想能力與創新意識、思辨能力與獨立思考的能力,方能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開展工作,推進社會進步。

探源閱讀法,通過引導學生利用網際網路自主探尋與文本相關的資訊,在搜尋中釋疑、答疑,進而形成獨立思考與發散聯想,更有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與自我思考的提升,通過自我教育,獲得内心滿足,生發推動社會發展的内在動力。“最好的教育便是自我教育”,這也從某種意義上解釋了利用網絡進行探源學習的重要意義。

國文學習探源法:傳統教育——普魯士教育模式的緻命缺陷

關于作者:

姚丹華,1970年生于上海,筆名稚吟秋聲,教育探索者與教育行者,獨立寫作人,國文學習溯源法首創者,道家文化傳播者。

多年榮獲上海市古典詩詞創作大賽優秀指導教師、上海市古詩文閱讀大賽優秀指導教師、上海市中學生作文大賽優秀指導教師等榮譽稱号。中國國文報刊協會會刊《國文世界》頭版封面人物介紹,《語言文字報》教學版曾整版刊登其溯源教學實錄《愚公移山》。

“傳統文化融入國文課程”全國學術研讨會、全國正道國文學術研讨會、全國中國小課堂智慧教學能力提升研讨會、“四地”國文研讨會、“溯源導讀河南項城推廣活動”、深圳東莞兩地“溯源導讀”學術報告會、漢中“追尋大師足迹,探尋閱讀源頭”國培計劃講座、“生命因與大師邂逅而精彩”南京建邺中學導讀互動活動、四川師範大學附屬雲南昆明實驗學校(天嬌校區)教師教育訓練、“中國文章學研究會導讀導寫研究中心第十三屆年會暨河南省第二十三屆國文年會”、浙江省教育廳“百人千場”名師赴平湖市送教活動特邀嘉賓。

“河南省第四屆國文課博會”“教育者論壇”“夢龍詩話”詩歌教育微型論壇、“上海市桃李園學校教學研讨微講座”等多個國文教學活動特邀嘉賓及主講者之一,南京十三中國文研讨、東莞市松山湖實驗學校國文研讨、河南虞城春來學校座談會主講者、全國溯源導讀教學展示課《為學》《陳太丘與友期行》《背影》。

“台州、甯波、杭州、上海、嘉興”五地國文專題研讨古代詩歌專場嘉賓評委,企業文化課《古典詩詞與人生境界》、社群公益講座《溯源導讀法家庭推廣》、大型公益講座《我們今天這樣學國文》《國中國文學習指導》《站在綜合國文素養的高度研究考試》主講嘉賓。

國文學習探源法:傳統教育——普魯士教育模式的緻命缺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