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痔瘡及其治療經驗

作者:缪醫生說

『一個有使命的頭條号』

痔瘡及其治療經驗

引言

痔瘡是中醫外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痔瘡主要表現為肛門腫物脫出、便血、疼痛、腫脹等症狀。中醫對痔瘡有着悠久的治療曆史,本文将以中醫經典理論為基礎,結合現代臨床經驗,探讨痔瘡的病因病機及其治療方法。

一、痔瘡的病因病機

1.1 病因

根據中醫理論,痔瘡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甘厚味食物,嗜酒成癖,導緻腸胃積熱,濕熱下注,損傷肛門部位的血絡,形成痔瘡。

久坐久立:長時間站立或坐姿,尤其是久坐不動,導緻下肢血液循環不暢,靜脈壓力增高,血液瘀滞,形成痔瘡。

便秘或腹瀉:長期便秘或腹瀉,排便時過度用力,損傷肛門部位的血管,導緻血流不暢,形成痔瘡。

妊娠生産:妊娠期間,子宮增大壓迫盆腔靜脈,導緻靜脈回流受阻,形成痔瘡。分娩時用力過度,也可導緻痔瘡的發生。

1.2 病機

痔瘡的病機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氣血瘀滞:氣虛不能推動血液運作,或氣滞血瘀,導緻肛門部位的靜脈回流受阻,形成瘀血,久而久之形成痔瘡。

濕熱下注:脾胃功能失調,濕熱内生,下移至肛門部位,灼傷血絡,導緻血液瘀滞,形成痔瘡。

脾虛氣陷:脾氣虛弱,氣虛下陷,不能固攝血液,導緻肛門部位的靜脈擴張,形成痔瘡。

肝郁氣滞: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氣機不暢,血行受阻,形成痔瘡。

二、痔瘡的中醫辨證論治

2.1 内治法

2.1.1 濕熱下注型

症狀:肛門灼熱疼痛,便血鮮紅,或有肛門腫物脫出,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化瘀。

方藥:槐角丸加減。

組成:槐角12g,地榆15g,黃芩10g,黃連10g,玄參15g,生地15g,赤芍10g,甘草6g。

加減:便血量多者,加三七粉(沖服)3g;疼痛明顯者,加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

2.1.2 氣滞血瘀型

症狀:肛門腫痛,便血暗紅,或有肛門腫物脫出,舌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方藥:少腹逐瘀東加減。

組成:當歸15g,川芎10g,赤芍10g,蒲黃10g,五靈脂10g,小茴香10g,幹姜6g,肉桂6g,香附10g,烏藥10g,甘草6g。

加減:便血量多者,加三七粉(沖服)3g;肛門腫物脫出明顯者,加升麻10g,柴胡10g。

2.1.3 脾虛氣陷型

症狀:肛門腫物脫出,便血淡紅,肛門墜脹,疲倦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升提中氣。

方藥:補中益氣東加減。

組成:黃芪30g,黨參15g,白術15g,當歸10g,陳皮6g,升麻10g,柴胡10g,甘草6g。

加減:便血量多者,加三七粉(沖服)3g;肛門墜脹明顯者,加炒枳殼10g,炙黃芪30g。

2.2 外治法

2.2.1 坐浴療法

方藥:苦參15g,黃柏15g,黃芩15g,地榆15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馬齒苋15g,白芷10g。

方法:将上藥加水煎煮30分鐘,取藥液适量坐浴,每次15-20分鐘,每日1-2次。

2.2.2 外敷療法

方藥:五倍子粉10g,冰片1g。

方法:将兩藥混合均勻,加适量凡士林調成膏狀,塗敷于肛門部位,每日2次。

2.3 針灸療法

2.3.1 針刺療法

取穴:長強、承山、次髎、天樞、曲池。

方法:每次取長強、承山為主穴,次髎、天樞、曲池為配穴。針刺時,快速進針,得氣後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2.3.2 艾灸療法

取穴:長強、承山、百會。

方法:每次取長強、承山、百會為主穴,用艾條溫和灸,每穴灸10-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三、痔瘡的預防與調養

3.1 飲食調養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姜、蒜、酒等,避免刺激肛門,增加痔瘡的發病風險。

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類等,增加腸蠕動,預防便秘。

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入:每日飲水量保持在2000ml以上,保持大便通暢。

3.2 生活調養

避免久坐久立:每隔1小時起身活動,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預防痔瘡。

适度運動: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

保持大便通暢: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不強忍大便,避免過度用力。

3.3 心理調養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波動,保持心情愉快,減輕肝郁氣滞,預防痔瘡。

合理調節工作壓力:工作壓力過大會影響腸胃功能,增加痔瘡的發病風險。合理安排工作,适度放松。

痔瘡及其治療經驗

四、臨床案例

4.1 案例一

患者資訊:張某,男,35歲,主訴肛門腫物脫出3天,伴有便血,疼痛明顯。

症狀:肛門腫物脫出,便血鮮紅,肛門灼熱疼痛,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診斷:濕熱下注型痔瘡。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化瘀。

處方:槐角12g,地榆15g,黃芩10g,黃連10g,玄參15g,生地15g,赤芍10g,甘草6g。

外治:苦參15g,黃柏15g,黃芩15g,地榆15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馬齒苋15g,白芷10g,煎湯坐浴。

效果:服藥3劑後,便血減少,疼痛減輕,肛門腫物有所回縮,繼續治療1周後,症狀基本消失。

4.2 案例二

患者資訊:李某,女,40歲,主訴肛門腫痛,便血暗紅1周。

症狀:肛門腫痛,便血暗紅,肛門墜脹,舌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診斷:氣滞血瘀型痔瘡。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處方:當歸15g,川芎10g,赤芍10g,蒲黃10g,五靈脂10g,小茴香10g,幹姜6g,肉桂6g,香附10g,烏藥10g,甘草6g。

外治:五倍子粉10g,冰片1g,混合均勻塗敷于肛門部位。

效果:服藥5劑後,便血明顯減少,肛門腫痛減輕,繼續治療2周後,症狀基本消失。

4.3 案例三

患者資訊:王某,男,50歲,主訴肛門腫物脫出1月,伴有便血淡紅,肛門墜脹。

症狀:肛門腫物脫出,便血淡紅,肛門墜脹,疲倦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診斷:脾虛氣陷型痔瘡。

治法:健脾益氣,升提中氣。

處方:黃芪30g,黨參15g,白術15g,當歸10g,陳皮6g,升麻10g,柴胡10g,甘草6g。

外治:每次取長強、承山、百會為主穴,用艾條溫和灸,每穴灸10-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效果:服藥1周後,肛門墜脹感減輕,便血減少,繼續治療1月後,症狀基本消失。

五、讨論與總結

痔瘡的治療應注重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體質選擇合适的治療方法。内治法主要通過中藥調理,清熱利濕、行氣活血、健脾益氣,外治法通過坐浴、外敷等方式,配合針灸療法,綜合治療效果顯著。

在預防方面,應注意飲食調養、生活調養和心理調養,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入,避免久坐久立,适度運動,保持心情舒暢,合理調節工作壓力。

— 完 —

I 注:本文旨在傳播中醫診治思路,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請勿盲目試用!(感謝您的關注,傳播中醫文化,感受中醫力量,讓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