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作者:Coolburger
(本文内容均基于權威曆史資料整理撰寫,文末有文獻引用來源)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1999年5月,一段特殊的外交通路在中國北京上演。時任德國總理施羅德滿懷期待地踏上中國的土地,希望能促進中德兩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然而,迎接他的卻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異常冷淡的态度。

僅僅28小時後,施羅德便不得不匆忙離開。這位德國總理的遭遇,反映了當時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南斯拉夫動蕩 歐洲經濟受困

20世紀90年代末,南斯拉夫局勢的動蕩給歐洲大陸帶來了一系列沖擊和變革。這個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在經曆了鐵托總統的去世後,内部沖突日益激化,民族獨立運動此起彼伏,戰火紛飛。

1991年,随着東歐劇變的浪潮席卷而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名存實亡,整個國家陷入分崩離析的邊緣。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與此同時,西歐各國正緻力于推進一體化程序,以期增強區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而巴爾幹半島,尤其是南斯拉夫所在的區域,恰恰是歐洲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歐劇變、南共政權更疊之際,西歐列強蠢蠢欲動,紛紛利用資本扶持當地獨立武裝,意圖瓜分南斯拉夫的領土。

然而,科索沃地區戰事的愈演愈烈,讓德法等西歐國家感到棘手。1998年底,大量難民因戰火流離失所。僅德國一國就接收了近10萬科索沃難民。戰争帶來的人道主義危機,使得歐洲各國不堪重負,隻能求助于美國的介入。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次年初,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正式介入科索沃危機。美國借此機會,一方面推遲軍事行動,另一方面慫恿歐洲内部沖突激化,以達到美國在歐洲事務中"漁翁得利"的目的。

美國的如意算盤打得響亮,歐元區經濟卻遭受重創。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用流通。然而,戰争的陰霾籠罩之下,歐洲資本紛紛外流,導緻歐元匯率持續走低。

從年初1歐元兌1.17美元,到年底跌至1歐元兌1.01美元。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首當其沖,不得不承擔起提振歐元、穩定經濟的重任。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在此背景下,德國總理施羅德将目光投向了遙遠的東方。中國,這個擁有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國家,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黃金期。

盡管當時的中國經濟總量還無法與今日相提并論,但其蘊藏的巨大合作潛力,對于德國乃至整個歐洲來說,都極具吸引力。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通過與中國建立良好的經貿關系,既可以為德國經濟注入新的動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歐元區的困境。

為此,施羅德決定親自率團訪華,以期為中德兩國的合作開辟新的篇章。

訪華團成員除了政府官員,還包括德國工商界的代表以及經濟學、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專家學者。

施羅德希望借此機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加強中德交流,推動雙邊關系邁上新台階。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轟炸事件重創 訪華之路受阻

1999年5月7日,一場震驚中外的事件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上演。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以打擊南斯拉夫境内的科索沃解放軍為名,向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發動了飛彈襲擊。

五枚飛彈精準命中使館建築,将其化為一片廢墟。三名中國記者和外交人員當場犧牲,數十人不同程度受傷。

消息傳回國内,舉國上下一片嘩然。中國政府對此表示強烈譴責,要求北約立即停止軍事行動,并對肇事者予以嚴懲。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就在轟炸事件發生的五天後,德國總理施羅德原本計劃啟程訪華。作為北約成員國,德國雖未直接參與空襲,但難辭其咎。

施羅德深知,此時出訪中國無異于自投羅網。然而,取消行程對于困頓中的德國經濟和疲軟的歐元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最終,施羅德咬緊牙關,頂住各方壓力,決定按原計劃成行。為表誠意,德方取消了原定由工商界人士組成的經濟代表團,僅由施羅德本人率領幾名随行秘書訪華。同時,行程也從國事通路降格為工作通路。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5月12日,施羅德專機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與以往各國元首來訪時的盛大歡迎儀式不同,此次機場冷冷清清。沒有紅地毯,沒有歡呼的人群。取而代之的是寥寥數名國家安全人員面無表情的"接機"。施羅德黯然一笑,在警衛的引導下登上前往下榻酒店的專車。

原本計劃中的與中國上司人會晤、雙邊經貿談判等重頭戲,大多被臨時取消或無限期推遲。就連國宴的規格,也從人民大會堂降至釣魚台國飯店。種種迹象表明,中國政府對德國總理的冷遇已到了極點。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不過,為表誠意,中國總理還是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了施羅德。談話剛一開始,施羅德便開門見山:"我謹代表德國政府和人民,對中國駐南使館遭受的不幸遇難事件,表示最深切的歉意和哀悼。"

面對德國總理真誠的緻歉,中國總理态度略有緩和,但語氣依然嚴肅:"北約的野蠻轟炸,是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粗暴踐踏。我們要求北約立即停止針對南聯盟的軍事打擊,盡快解決科索沃問題。德國作為北約重要成員,理應在此事上承擔應盡的責任。"

施羅德表示,德國将盡一切努力,敦促北約盡快停火止戰。同時,德方也願意與中方加強在聯合國架構内的溝通與合作,共同推動科索沃問題的政治解決。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談話持續了近兩個小時。盡管氣氛有所緩和,但雙方在許多問題上的分歧依然明顯。會後,中德雙方發表了簡短的新聞公報,重申了和平解決科索沃危機的立場,但并未就具體問題達成實質性共識。

接下來的通路行程,施羅德始終籠罩在一片愁雲慘淡之中。原本計劃中的參觀通路、實地考察等,大多被取消或改期。就連與中國工商界人士的座談交流,也因種種"技術原因"而泡湯。德國總理訪華期間,幾乎沒有一項行程能夠如期進行。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更令施羅德尴尬的是,中國各大媒體對其通路隻字不提,仿佛視而不見。偶爾出現的隻言片語,也大多流于程式化的說辭,看不出絲毫善意。民間輿論更是一片嘩然,許多人在網上抨擊德國政府的"軟弱"和"虛僞",認為施羅德此行不過是作秀而已。

最後,德國總理訪華僅停留了28個小時便匆匆離去。這位懷着滿腔熱忱而來的客人,最終隻得到了東道主冷淡而疏離的"招待"。

施羅德無奈地登上返程的專機,心中充滿了沮喪和遺憾。他深知,轟炸事件給中德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短時間内恐怕難以消除。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再訪榮光回歸 中德合作共赢

經曆了首次訪華的坎坷和困頓,德國總理施羅德并沒有被挫折所擊倒。相反,他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和信念,推動德中關系重回正軌。

僅僅半年後,施羅德再次踏上了訪華之旅。這一次,等待他的不再是冷遇和疏離,而是熱情洋溢的歡迎和充滿希望的未來。

2000年初,中國駐南使館被炸事件已漸行漸遠。在德國政府的真誠緻歉和積極斡旋下,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憤怒情緒逐漸平息。雙方都認識到,圍繞一樁有争議的事件糾結太久,無益于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是時候放下包袱,重新出發了。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當施羅德的專機再次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時,一切都變了。一條嶄新的紅地毯鋪向遠方,一群群歡呼雀躍的少先隊員揮舞着鮮豔的五星紅旗,《歌唱祖國》的嘹亮旋律回蕩在空中。

來自中國政府和各界的代表們,以最高規格迎接這位遠道而來的貴賓。施羅德微笑着走下舷梯,用力地握住中國官員伸出的手。他知道,這一握之中,融入了兩國人民的友誼,凝聚着中德合作的希望。

在随後的會談中,中德上司人圍繞雙邊關系和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雙方一緻認為,中德關系正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日益凸顯的全球性挑戰,中德攜手合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更加凸顯。雙方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兩國關系,推動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系不斷邁上新台階。

會談中,雙方上司人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在政治領域,雙方同意保持高層交往,加強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溝通協調。在經濟領域,雙方承諾深化經貿合作,實作互利共赢。

德國将繼續鼓勵企業赴華投資興業,而中國也将進一步向德國企業開放市場。同時,雙方還将在科技創新、清潔能源、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強合作,為兩國經濟注入新的增長動力。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除了政治和經濟層面的共識,此次會談還産生了一系列務實合作的成果。雙方簽署了多項合作協定,涉及經貿、科技、文化、教育、環保等諸多領域。

一個個喜人的數字,一張張密密麻麻的合同,無不預示着中德關系即将迎來全新的春天。德國總理和中國上司人的會面,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外交活動,更是兩國人民深厚友誼和廣泛共同利益的集中展現。

除了與中國高層會晤,施羅德此行還廣泛接觸了中國各界人士。他出席了中德經濟合作論壇,與中國工商界精英座談交流;他通路了中國科研院所,就科技創新合作發表演講;他參觀了北京大學,向中國學生闡述了德中友好的重要意義。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施羅德以開放、真誠、友好的形象,赢得了中國各界的廣泛贊譽。人們看到,德國新一代上司人正在以實際行動诠釋對華友好政策,推動德中關系駛入快車道。

訪華期間,中國主要媒體對施羅德的一舉一動進行了詳細報道。人們驚喜地發現,曾經籠罩在德國總理身上的愁雲慘淡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融洽、歡快、充滿希望的新氣象。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指出,德中關系經受住了嚴峻考驗,正在新的基礎上實作更高水準的發展。中央電視台制作專題片,介紹施羅德的政治主張和個人魅力,赢得觀衆的普遍好評。無論是官方媒體還是民間輿論,人們都對德中關系的美好前景充滿期待。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訪華的最後一天,中國國家主席設宴歡送施羅德。綠茵環繞的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内,觥籌交錯,笑語歡聲。德國總理端起酒杯,向中國上司人祝酒:

"半年前,我懷着沉重的心情離開了中國。今天,我滿懷喜悅和信心重返北京。感謝中國朋友的盛情款待,感謝你們對中德友好事業的不懈努力。我堅信,中德關系一定會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基礎上不斷邁向新的高度!"

掌聲雷動,贊同之聲此起彼伏。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一切,似乎都回到了原點。又似乎,一切都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短短半年時間,中德關系就從低谷走向了高峰。這背後,是兩國上司人的遠見卓識,是兩國人民的真誠友好。正如施羅德所說,德中友誼是一株常青的大樹,需要細心呵護、精心澆灌。

既然兩國已經找到了攜手前行的正确方向,就一定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唯有如此,中德合作的藍圖才能一步步變為現實,兩國人民的福祉才能一年年得到提升。

1999年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遭冷落,28小時後匆匆離開,為何

幾天後,施羅德踏上了返程的航班。這一次,他帶着充實和喜悅離開了中國。他知道,自己不僅完成了一次成功的通路,更播下了中德友誼的新種子。

這些種子必将在兩國人民的精心培育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最終結出豐碩的果實。

參考資料:

  1. 《施羅德東北之行和中德經貿合作》 對外經濟 2005年第2期
  2. 譚榮邦 莊家祥等編著. ⑥外國政要訪華紀實[M]. 2001
  3. 張幼文等著. 金融危機沖擊下的世界經濟格局[M]. 2010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