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強娶”科林電氣,海信在急什麼?

作者:尺度商業

文 | 董武英

近日,海信收購科林電氣有了新的進展。

6月28日,科林電氣公告稱,海信集團子公司青島海信網絡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信網能”)發出的要約收購完成,預受要約的股份總數占公司總股本的22.8247%。要約完成後,海信網能共計持有公司34.94%的股份,加之部分股東委托的表決權,海信網能将合計持有公司44.51%的表決權。

這也意味着,科林電氣的控制權之争進入了最後的關鍵階段,海信網能似乎志在必得。作為國内領先的家電巨頭,海信為什麼要強硬收購與自身家電主業行業跨度較大的科林電氣呢?

“強娶”科林電氣,海信在急什麼?

科林電氣争奪戰進入關鍵階段

焦點中的科林電氣,主要從事電氣裝置制造及服務業務,為客戶提供智慧電力系統解決方案,擁有“配用電裝備闆塊”、“智慧能源闆塊”雙主業。

其中,配用電裝備業務主要從事智能電網配電、變電、用電、高低壓開關及成套裝置等産品的研發、生産、銷售和技術服務,智慧能源闆塊則是差別于電氣裝備制造的全新業态,涉及分布式光伏電站 EPC 及運維、儲能裝置及儲能電站的建設與營運、充電樁及充電站的建設與運維等多個新能源領域。

2023年,科林電氣營收為39.05億元,同比增長48.88%;淨利潤為2.99億元,同比增長161.36%。其中,新能源産品營收為5.33億元,同比增速高達271.27%。智慧電網變電裝置、配電裝置以及高低壓開關及成套裝置等其他産品均有不俗的增長表現。

從時間上看,科林電氣控制權之争開始于今年3月。

今年3月18日,也就是2023年報釋出前1個月,科林電氣釋出公告稱,公司多個股東将部分持股和剩餘股票表決權轉讓予海信網能。加上轉讓前海信網能在二級市場吸入的4.97%股份,海信網能合計持有科林電氣10.07%的股份和19.64%的表決權。

此次權益變動後,海信網能持有表決權比例高于科林電氣董事長張成鎖所持11.07%的表決權,成為上市公司第一大表決權股東。海信網能在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中表示,“本次權益變動的最終目的是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權。”

此舉迅速引來了張成鎖的反擊,張成鎖拉着石家莊國投集團作為援手。石家莊國投集團迅速開始在二級市場吸納股份,其持股比例從此前4.95%一路上升,到4月25日持股比例已經達到10%。在此期間,張成鎖則與三位高管達成一緻行動人協定,合計持有17.31%的股份。

面對海信的“強娶”,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張成鎖将海信網能的動作稱為“偷襲”,“我認為海信與科林電氣沒有什麼産業協同。海信對科林賦能的可能性非常小。”

但海信網能顯然不這樣認為。5月13日,海信網能“放出大招”,啟動要約收購。當時海信網能合計持有14.94%的股權和24.51%的表決權,計劃向其他股東收購占總股本20.00%的股份。

随後,張成鎖等與石家莊國投集團簽署一緻行動人協定,其五方合計持股比例為29.51%。科林電氣實控人由張成鎖變更為石家莊國投集團。

6月26日,海信網能要約收購截止。6月28日,科林電氣公告,要約收購期間,預受要約股份占比為22.8247%。要約收購完成後,海信網能持股比例為34.94%,持有44.51%的表決權。

至此,科林電氣“控制權之争”進入最後的關鍵階段。雙方各自擁有較高的持股比例,這一争奪戰後續走向目前仍難下斷言。

依賴家電業務的海信集團

海信此次強硬收購科林電氣,是為了什麼?

根據海信官網,2023年,海信集團全年營收2017億元,利潤總額137億元,同比增長11%。其旗下上市公司中,海信視像營業收入為536.16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0.96億元;海信家電營業收入為856.00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8.37億元。

海信視像專營電視産品,這也是海信賴以起家的業務。在海信視像主營業務中,85%以上營收來自于智慧顯示終端業務(電視産品)。海信家電是海信收購科龍後形成的白電業務,2023年海信家電暖通空調和冰洗兩大白電業務營收占比超過75%。

如果從集團角度看,兩大家電上市公司為海信集團貢獻了将近7成營收。但實際上,海信集團對兩大家電業務的依賴性還要更強。

“強娶”科林電氣,海信在急什麼?

長期以來,海信系家電在海外的銷售模式為買斷模式,毛利率較低。2023年海信家電境外業務毛利率僅10.20%,遠低于境内業務31.91%的毛利率;海信視像境外業務毛利率13.21%,遠低于境内業務23.47%的毛利率。

海信視像曾在回應投資者問詢時表示,公司通過國際營銷進行海外銷售。此答複中的“國際營銷”即為海信集團子公司——海信國際營銷股份有限公司,其為海信兩大家電公司提供海外代銷業務。

2023年,海信家電向海信國際營銷銷售産成品規模高達193.77億元;海信視像向海信集團控股公司及其其他子公司銷售原材料、産品或商品等的關聯交易規模高達216.26億元。

海信家電和海信視像在海信國際營銷股份有限公司中均有持股。其中,海信視像直接持股比例為12.67%。2023年,海信視像的這一聯營企業在權益法下确認的投資損益為1.01億元。以此推算,海信國際營銷2023年淨利潤超過8億元。

如果将集團代銷海外業務計入,海信兩大家電業務對集團的營收和淨利潤貢獻比例将會更高。這也意味着,目前的海信集團依然依賴家電業務。

除營收和利潤貢獻外,海信家電也通過海信财務公司為集團“輸血”。根據财報,海信家電2023年末在海信财務公司實際存款餘額高達153.38億元,實際貸款餘額僅1.10億元。

通過财務公司為集團“輸血”是集團企業的常見做法。不過,此前億利潔能存放在億利财務公司的39.06億現金無法收回,也為這種模式帶來一些陰影。

第二增長曲線難尋

近年來,随着國内、國際家電市場環境的變化,2023年國内電視市場銷量創下十年來新低,空調市場的高增長也很難再現,家電巨頭們都在積極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海爾集團在家電業務外,瞄準了大健康賽道,旗下擁有海爾生物、盈康生命、上海萊士三家健康類上市公司;美的集團早早布局機器人、自動化、智慧建築科技、新能源領域,并收購了合康新能和科陸電子兩家上市公司;格力電器進軍智能裝備和綠色能源領域,收購了銀隆新能源。

海信也較早啟動了多元化戰略,持續向2B方向進行轉型。根據官網介紹,海信旗下目前有視像與多媒體、智能家電、智慧終端及系統解決方案、地産及現代服務四大塊業務。

其中前兩塊業務主要是家電業務,智慧終端及系統解決方案包括數字政府、智慧交通、軌道交通、智慧建築、醫療裝置、聚好看、光通信、三方通信終端和網絡能源等多項業務,地産及現代服務包括地産業務、進階百貨連鎖、模具設計與制造、智動精工等。

在這些業務中,汽車電子是海信最重視的業務之一。海信集團董事長賈少謙2023年6月曾公開表示,在收購日本三電控股兩周年之際,已将汽車電子定為第二增長曲線之一。

不過,三電控股汽車電子業務目前規模仍然較小。三電控股從事汽車熱管理業務,主營汽車空調壓縮機、汽車空調等産品,被并入上市公司海信家電旗下。

2023年,海信家電除暖通空調和冰洗業務之外的其他主營業務營收為122.37億元,占比僅14.30%。

根據三電控股年報,2023年其營收達到1792.79億日元。以當時匯率計算,三電控股2023年營收約為90.33億元,占海信集團總營收的比重僅為4.48%。

從營收占比來看,汽車電子想要成為海信第二增長曲線為時尚早。

在這種情況下,收購科林電氣就成為了海信多元化的又一關鍵布局。近年來,能源領域發展十分火熱,光伏、儲能、智慧電網均是巨頭們熱衷的布局方向。如果成功将科林電氣收入囊中,海信一方面可以發揮自身在數字政府、智慧交通等to G業務積累的客戶資源,另一方面可以使科林電氣與自身網絡能源業務協同發展。

根據海信官網,海信網絡能源旗下主要從事資料中心、通信站點、儲能等場景溫控解決方案,與科林電氣智慧能源業務存在一定協同關系。

考慮到能源領域的巨大發展空間,該業務或有機會成為海信的第二增長曲線。不過,目前科林電氣“股權争奪戰”尚未結束,海信能否取得科林電氣控制權,依然面臨巨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