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作者:蜀山史道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妍妍

編輯|妍妍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前言

清朝末期,鴉片泛濫成災,國家危在旦夕,民生困苦不堪。然而,就在這危機時刻,一位大臣用最為震撼的方式上書請願,懇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

他的請求不是簡單的文字,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一封“屍谏”書。然而,這番壯舉是否打動了皇帝?

林則徐是否能重回禁煙前線,挽救大清帝國于水火之中?這段曆史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波折和鬥争,最終的結果如何?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風雲際會:鴉片之禍與王鼎的崛起

18世紀末,一股隐秘而強大的暗流正在中國大地上湧動。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大規模向中國走私鴉片,這種來自異域的毒品如同潮水般湧入中華大地,開始侵蝕這個古老帝國的根基。

就在這風雲變幻之際,一位名叫王鼎的年輕人正在為自己的前程奮鬥。王鼎出生于陝西蒲城的一個貧寒之家,但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

早年間,他曾婉拒同族人王傑的資助,以自己的努力參加京都禮部的考試。王傑見狀,不禁贊歎道:"看這孩子的品德,以後長大了,肯定比我更有出息。"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果不其然,嘉慶元年(1796年),王鼎一舉中進士,成為翰林院編修,由此開啟了他的仕途之路。憑借自己的才學和品德,王鼎很快得到了嘉慶帝的賞識。皇帝經常給他密旨,讓他到各省查辦重要事件。

道光帝繼位後,王鼎的仕途更是一路高歌猛進。他在辦理刑部案件、治水、平叛和鹽政等方面都建樹頗豐,是以被授予軍機大臣一職,專門輔佐皇帝處理軍機要事。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道光八年(1828年),他又升任太保,并有幸将畫像挂在紫光閣,後又升為東閣大學士。

然而,就在王鼎步步高升之時,一場巨大的危機正在悄然逼近。道光十五年(1835年),全國抽食鴉片的人數已經突破200萬大關。

這個數字背後,是無數家庭的破碎,是整個國家的虛弱。王鼎對此憂心忡忡,他深知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整個大清帝國都将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禁煙風暴:林則徐的雷霆手段與英國的反擊

就在鴉片之患日益嚴重之際,以湖廣總督林則徐和鴻胪寺卿黃爵滋為代表的"主戰派"挺身而出。

他們主張禁絕鴉片,掃除煙患,并建議朝廷整頓海防,訓練精銳之師,用武力反擊侵略者。道光帝最初對林則徐寄予厚望,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禁煙。

林則徐到達廣州後,态度堅決,公開宣稱:"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人一日不回。"他雷厲風行,很快在虎門采取銷煙行動,将大量鴉片付之一炬。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這一壯舉震驚了整個世界,但也激怒了英國殖民者。1840年,英國派遣了一支強大的艦隊抵達天津大沽口,對清朝示威。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威脅,道光皇帝驚慌失措,急忙派遣以軍機大臣穆彰阿和直隸總督琦善為代表的"主和派"前往天津與英國人談判。

此時的王鼎,作為朝中重臣,對這一系列事件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深知鴉片之害,也明白英國人的野心。但是,在朝廷内部,"主戰派"和"主和派"的争執越來越激烈,局勢變得愈發複雜。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風雲突變:林則徐的失勢與王鼎的奮起

就在清廷内部争論不休之際,局勢再次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琦善因與林則徐有私怨,借機向道光皇帝進讒言,聲稱英國人隻是對林則徐一人不滿,隻要處理了林則徐,一切問題都将迎刃而解。

這番話正中道光帝下懷。此時的皇帝已被英國艦隊的實力吓破了膽,急于息事甯人。他不僅駁回了林則徐關于制造火炮和艦船以抵抗英國侵略的奏折,還下令将林則徐革職查辦,并指令琦善和奕山主持廣州軍務。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然而,事态的發展遠遠超出了"主和派"的預料。英國殖民者根本不給琦善和奕山面子,談判破裂後,他們毫不猶豫地向廣東虎門炮台發動了進攻。

清軍節節敗退,最終被迫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甚至舉白旗投降。正在河南治理黃河的王鼎得知這一消息後,怒不可遏。

他立即給道光皇帝上了一道措辭激烈的奏折,痛斥琦善和奕山等人搖尾乞憐,有損國威,喪失國權。他直指這些人的行為是在賣國求榮,是社稷之賊,請求道光皇帝嚴懲不貸。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然而,道光帝非但沒有采納王鼎的建議,反而降旨将林則徐發配到邊疆伊犁。王鼎心急如焚,但又無計可施。

他靈機一動,以林則徐精通水利為由,請求皇帝讓林則徐協助自己治理河道。道光帝準許了這個請求,于是原本要被押往伊犁的林則徐改道前往河南。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肝膽相照:王鼎與林則徐的河南之會

在河南黃河岸邊,王鼎和林則徐兩位志同道合的愛國之士終于得以促膝長談。他們對目前的時局憂心忡忡,對朝廷的決策深感不解。林則徐雖然遭受打擊,但依然心系國事。

他向王鼎詳細闡述了自己在廣州禁煙的經曆,以及對英國人野心的洞察。他認為,英國人的目的不僅僅是銷售鴉片,更是想要打開中國的大門,掠奪中國的财富。

王鼎聽後深以為然。他對林則徐說:"林大人,你的見解極為正确。我們現在面臨的不僅僅是一場禁煙運動,而是關乎國家存亡的大事。可惜朝中那些人目光短淺,隻顧眼前利益,不知大局。"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林則徐歎了口氣,說道:"王大人說得對。但現在我已身陷囹圄,無力回天。隻怕我這一生的心血都要付諸東流了。"

王鼎握住林則徐的手,堅定地說:"林大人不要灰心。隻要有機會,我一定還要舉薦你。你的才能和忠心,朝廷不可或缺。我相信總有一天,道光皇帝會明白這個道理的。"

兩人相視一笑,眼中都閃爍着對國家未來的憂慮和希望。他們在河邊漫步,讨論着如何治理黃河,如何治理國家。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那一刻,他們仿佛忘記了自己的處境,隻是兩個為國為民的忠臣,在為這個千年大國的未來繪制藍圖。

然而,好景不長。等到河道工程竣工之際,王鼎再次向道光皇帝進言,請求委任林則徐為河督。但是,有奸人從中作梗,道光帝最終還是下令林則徐前往伊犁戍守邊疆。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得不揮淚告别。

臨别之際,王鼎對林則徐說:"林大人,請保重。我一定會繼續為你請命的。國家需要你這樣的棟梁之才。"林則徐深深一揖,說道:"王大人,你也要多加小心。朝中局勢複雜,還望你能夠明哲保身。"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最後的呐喊:王鼎的"屍谏"壯舉

回到京城後,王鼎立即開始為林則徐奔走呼号。盡管皇帝考慮到他年事已高,身體欠佳,曾讓他暫緩回京,但王鼎顧不得這些。他深知,國家正處在危急關頭,每一分每一秒都至關重要。

在朝堂之上,王鼎慷慨陳詞,據理力争,請求朝廷重新任用林則徐。然而,道光皇帝依舊無動于衷。更讓王鼎憤怒的是,"主和派"代表穆彰阿公然在朝堂上叫嚣:"林則徐不可重用!"

王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厲聲斥責穆彰阿:"你這樣的人,與秦桧、嚴嵩何異!"這番言辭激烈的争吵,讓道光皇帝大為不悅,他怒氣沖沖地離開了朝堂。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王鼎不顧一切地追了上去,繼續進言:"皇上不殺琦善,無以對天下;老臣知而不言,無以對先皇!"道光皇帝被他的執着所煩擾,隻得下令讓王鼎在家養病,不用上朝。

回到家中的王鼎心如刀割。他看着窗外的繁華京城,想象着遠方正在遭受戰火蹂躏的百姓,心中充滿了悲憤和無奈。

他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從一個貧寒子弟到朝廷重臣,他一直以為自己可以為國家做些什麼。但現在,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無力感。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就在這時,他想起了春秋時期史鰌"屍谏"的典故。史鰌為了勸谏衛靈公重用賢臣蘧伯玉,在臨終前囑咐兒子将自己的屍體放在北堂,最終感動了衛靈公。

王鼎暗暗下定決心,既然生前的谏言無法打動皇帝,那麼就用自己的死來喚醒這個昏聩的君主吧。從那天起,王鼎開始閉門謝客,潛心書寫一篇長達千字的遺疏。

在遺疏中,他懇請道光帝鏟除奸臣,以慰天下;重新啟用林則徐,以安民心。他将自己一生的心血和對國家的忠誠都傾注在這篇遺書之中。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寫完遺書後,王鼎仔細地将其封好,然後穿上朝服,整理儀容。他最後看了一眼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官邸,目光中充滿了不舍和決然。

随後,他毅然選擇了自缢,以75歲高齡,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最後的谏言。然而,讓人感到無比悲哀的是,王鼎用生命寫就的遺書,卻落入了穆彰阿同黨、時任軍機處章京陳孚恩的手中。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陳孚恩将這份遺書扣留,使得王鼎的最後心願未能傳達到皇帝耳中。就這樣,在王鼎"屍谏"後的第81天,清廷與英國侵略者簽訂了《南京條約》。

這份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标志着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也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香港自此脫離了祖國的懷抱,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關于道光帝是否知曉王鼎"屍谏"的真相,曆史并沒有留下确切的記載。

但是,道光帝還是給予了王鼎一些死後的榮譽:"追贈太保,谥文恪,入祀賢良祠"。這些虛名對于已經逝去的王鼎來說,恐怕已經毫無意義。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當林則徐得知王鼎為自己"屍谏"的消息時,悲痛欲絕。他寫下了《哭故相王文恪公》詩二首,其中寫道:

"衛史遺言成永撼,晉卿祈死豈初心。 傷心知己千行淚,灑向平沙大幕風!"

這首詩不僅表達了林則徐對好友的哀思,也道出了兩人共同的心志和無奈。詩中提到的"衛史"即指史鰌,"晉卿"則是王鼎自己,林則徐用這樣的比喻,既是對王鼎壯舉的贊頌,也是對這種悲劇性結局的哀歎。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王鼎的"屍谏"雖然沒能直接改變清廷的政策,但他的精神卻在後世引起了廣泛的共鳴。他那種為了國家大業甘願犧牲自己,忠貞不渝的精神,成為了後人景仰的典範。

在王鼎死後的歲月裡,清朝的局勢愈發動蕩。《南京條約》的簽訂隻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清朝政府不得不接連簽訂多個不平等條約,國家的主權和尊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而這一切,正是王鼎生前極力想要避免的。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回顧王鼎的一生,我們不禁要問:如果當時的朝廷采納了他的建議,曆史會不會有所不同?如果林則徐沒有被貶,繼續堅持禁煙政策,中國是否能夠避免落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這些問題或許永遠無法得到答案,但王鼎和林則徐這樣的愛國志士所展現出來的民族氣節,卻永遠值得我們敬仰和銘記。

清末時期大臣“屍谏”,請求皇帝重用林則徐禁煙,最終結果如何?

結語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王鼎的"屍谏"已經成為了過去。然而,他那種忠于國家、忠于道義的精神,卻永遠不會過時。

在今天這個和平發展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傳承和發揚這種精神,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我們銘記曆史,珍惜現在,共創美好的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