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聶作平: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作者:觀史惜今

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聶作平

聶作平: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聶作平: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聶作平: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聶作平: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聶作平: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聶作平: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聶作平: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聶作平: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聶作平: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聶作平: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聶作平: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聶作平: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聶作平: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聶作平: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聶作平: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聶作平: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聶作平:盤點尋寶往事——江口沉銀(張獻忠的秘密)(3)

"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這是流傳在江口鎮的一首民謠,據說它是破解張獻忠沉銀的密碼,比較巧合的是,在江口附近,真有石牛山和石鼓山。不過,類似的民謠,在四川許多地方都有流傳,它的中心指向都是一樣:曆史上,某個著名人物,曾在這裡埋了一批寶藏,如果破譯了這首民謠,也就找到了藏寶之地。比如我的老家川南富順,據說就藏有明朝建文皇帝的寶藏,而且也有大同小異的民謠。究其實質,當然是民間的無稽之談。

但江口沉銀不同,它既确确實實地記載于各種筆記史乘中,又且三百多年來,不斷從江中有所發現。

第一個從江口沉銀中獲利的是張獻忠視作仇雠的楊展,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正是楊展制造了江口沉銀。如果不是楊展的成功伏擊,張獻忠的船隊也許真的順流而下直入長江并抵達他夢想的杏花春雨的江南。

楊展擊敗張獻忠後,從江中打撈出大量金銀充當軍費,并一躍而為諸路明軍中最富有的一支。由此亦可證明,張獻忠财富之巨。楊展的手下費密記錄了獲得張獻忠沉銀的經過:楊展雖大獲全勝,卻不知道張獻忠竟帶了如此之多的金銀,後來聽說漁民從江中打撈出不少東西,方才恍然大悟。

從張獻忠據蜀到清軍入川,四川前後動蕩多年,就連成都也淪為一片草木瘋長的廢墟,有人從城樓上看見,一天之内竟有13隻老虎從城牆根兒下走過。清朝初年的四川省府,不得不設在川北保甯。在經曆了長達30年的休養生息後,四川全省人口也隻有區區9萬。人煙稀少,交通閉塞,生存艱難,這一切,使得江口沉銀被慢慢淡忘。人們淡忘了江口發生過的血腥大戰,也淡忘了沉入江中的用暴力聚攏的民脂民膏。

等到和江口沉銀有關的記載再次出現時,距那場殺聲震天的大戰已有一個半世紀。據《彭山縣志》載,乾隆五十九年(也就是1794年)冬天,有漁民在江口河段打撈出刀鞘一具,這刀鞘輾轉報到了總督孫士毅那裡,孫派員到江口打撈了幾天,收獲不菲:“獲銀萬兩井珠寶玉器等物。”

可能是孫士毅的偶然所獲鼓勵了後來者。半個世紀後,正值太平天國起事,清政府财政拮據,人不敷出。一個叫陳泰初的官員向鹹豐出主意,說他曾親眼見到彭山一帶的居民從岷江中打撈出張獻忠的沉銀,“其色黑暗”,“查出歸官,尚存藩庫,有案可核"。鹹豐怦然心動,令成都将軍裕瑞“悉心查訪,博采輿論,若知其處,設法撈掘"。不過,裕瑞一無所獲。

如前所述,除了江口沉銀,錦江沉銀也是一個流傳已久的傳說。上世紀30年代,一些川軍将領組建了錦江淘金公司,公司的主營業務就是尋找張獻忠沉銀。當時,這家公司擁有一張傳說是張獻忠藏寶的地圖,淘金公司按圖索骥,認定藏寶之地就在望江樓下遊一帶。上百人折騰了将近一年後,竟然真的從江心挖出一頭石牛和一個石鼓,“石牛對石鼓”的民謠驗證了,張獻忠沉銀似乎觸手可及。可惜,最終的結局是,這家公司唯一的業績就是挖到了幾籮筐根本不值錢的銅錢。

就在人們真正将江口沉銀遺忘,或是把它當作不可采信的民間故事時,從上世紀90年代伊始,江口沉銀卻不時露出神秘的蛛絲馬迹。究其因,一是随着時間的推移,尤其是上遊不斷修築大壩,江口一帶的岷江河道已不再像從前那樣江闊水深;二是現代化的機械在此作業,挖掘範圍更廣更深。

2005年4月20日,彭山引水工程在江口岷江江心施工,張獻忠沉銀在沉睡了360年後,終于驚鴻再現:在地下2米多深處,挖掘機挖出一段木頭,木頭裡次第滾落出7枚銀錠,其中一枚銀錠上刻有“大西眉州征完元年分半征糧銀五十兩一定銀匠右闵季”的字樣。

大西,不就是張獻忠的短命政權嗎?并且,《蜀警錄》記載的張獻忠儲藏金銀的方法也與現場發現一緻:“金銀山集,收齊集以木鞘箱籠。”衆民工搶走了銀錠,留下了那段木頭。那段木頭被帶到文物部門,經研究,是一段青杠木。根據史料記載,張獻忠藏寶的方法,就是把木頭镂空,或把兩個半隻木筒扣合而成一個木筒,兩端再用鐵箍箍緊。他所用的術頭,就是成都平原上常見的青杠。青杠是橡樹的一種,質地堅硬沉重。這也坐實了另一段史料,那就是楊展當年打撈張獻忠沉銀時,系用長槍“釘而出之”,正因為金銀是用木頭包裝的,長槍才可能釘住木簡并把它撈出水。

2011年,江口河道清淤,挖掘機在2005年挖出銀錠的附近又有收獲。這次發現的是一頁金封冊,一枚刻有“西王賞功”的金币,以及一些碎銀。這頁金冊長12厘米,寬10厘米,重730克,上刻“維大西大順二年歲在乙酉五月朔日壬午”和“皇帝制日聯監于成典中官九禦”。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後,頒布的某種法令的第一頁。印有“西王賞功”的金币,也被認定是存世不多的張獻忠大西國金币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挖掘出來的物品中,有不少銀制的耳環和耳釘,這些隻能是民用的銀飾品,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張獻忠的财富大量來自于對普通百姓的巧取豪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