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身為親王,每年的歲祿卻趕不上郡王:記大明宣德時代的肅王家族

作者:老高說曆史

在大明王朝的宗室制度中,親王的地位本應高于郡王,享受更多的特權和待遇。然而,在宣德年間,有一位特殊的親王卻打破了這一正常。他就是肅王朱贍焰,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朱楧的嗣子。作為堂堂親王,朱贍焰的歲祿竟然隻有一千石,遠遠低于其他親王,甚至不及一些郡王。這種反常現象背後,究竟隐藏着怎樣的故事?肅王府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境地?朱贍焰又是如何面對這種處境的?

身為親王,每年的歲祿卻趕不上郡王:記大明宣德時代的肅王家族

肅王府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太祖朱元璋封其第十四子朱楧為肅王。朱楧雖然年幼,但朱元璋對這個兒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鎮守西北,成為大明王朝的一道堅實屏障。

朱楧初封之時,其封地定在甘州(今甘肅張掖)。然而,由于當時肅王府的護衛軍尚未完全集結,朱楧不得不先暫時駐紮在平涼。這一駐紮就是兩年之久,直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朱楧才正式就藩甘州。

甘州地處河西走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這裡氣候幹燥,地勢險要,是連接配接中原與西域的咽喉要道。朱元璋選擇将朱楧封于此地,既是為了鞏固大明在西北的統治,也是為了監控和管理絲路貿易。

朱楧到達甘州後,展現出了非凡的治理才能。短短數年間,他就在西北樹立起了威信。在他的治理下,肅王府不僅成功地控制了周邊少數民族,還有效地管理了絲路貿易,為大明朝廷源源不斷地輸送财富。

然而,好景不長。建文帝即位後,為了鞏固中央權力,開始了大規模的削藩行動。面對朝廷日益兇狠的削藩手段,朱楧為了自保,主動請求内遷至蘭縣(今甘肅蘭州)。這一決定雖然保全了肅王府,但也使得大明王朝失去了在西北一線的進取态勢。

朱楧的這一舉動,在燕王朱棣奪取帝位後,引起了新皇帝的警惕。永樂皇帝朱棣雖然是靠削藩起家,但對于已經内遷的肅王府,仍然保持着高度警惕。特别是在得知别失八裡、哈密等西域小國仍在向朱楧進獻方物後,朱棣更是多次下敕書勸谕,并以收捕王府長史為威脅,警告朱楧不得擅自與外國交往。

永樂十七年(1419年),朱楧去世。朱棣為其辍朝三日,賜谥号"莊"。然而,直到朱棣駕崩,都沒有讓朱楧唯一的庶子朱贍焰繼承肅王爵位。這種反常做法,充分展現了朱棣對肅王府的戒心。

直到仁宗朱高熾即位後,19歲的朱贍焰才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襲封肅王。這使得朱贍焰成為大明曆史上第一個既沒有以世子身份,也沒有以郡王身份襲爵的親王,開創了一個特殊先例。

朱贍焰繼位後,面臨的是一個地位尴尬、實力大減的肅王府。曾經威震西北的肅王府,如今龜縮在蘭縣,與邊疆事務漸行漸遠。更讓朱贍焰困擾的是,肅王府的歲祿僅有一千石,遠低于其他親王,甚至不及一些郡王。

這種處境,既是曆史積累的結果,也反映了朝廷對肅王府的态度。從甘州到蘭縣的遷徙,從朱楧到朱贍焰的傳承,肅王府的每一步都充滿着艱辛和無奈。在宣德年間,朱贍焰将如何帶領肅王府走出困境,重振往日榮光?這個問題,不僅關系到肅王府的命運,也将影響大明王朝在西北的統治格局。

宣德元年(1426年),年僅21歲的朱贍焰正式開始執掌肅王府。然而,他面臨的局面卻遠非其他親王可比。肅王府的困境,首當其沖就展現在歲祿上。

按照大明王朝的制度,親王的歲祿通常在萬石以上。然而,朱贍焰每年的歲祿卻隻有區區一千石。這個數字不僅遠低于其他親王,甚至還不如一些郡王的待遇。要知道,郡王的歲祿一般在三千石左右,而朱贍焰作為堂堂親王,卻隻能獲得郡王三分之一的歲祿。

這種反常現象的出現,與肅王府的特殊地位密切相關。自從朱楧主動請求内遷蘭縣後,肅王府就失去了在西北前線的戰略地位。朝廷對肅王府的戒心未減,卻無需再像以前那樣給予大量物資支援。是以,朱贍焰繼位後,朝廷并未恢複肅王府的歲祿标準。

歲祿的縮減直接影響了肅王府的日常運作。以往,肅王府不僅要維持自身的開支,還需要招募和供養大量軍隊。然而,如今的歲祿連基本開支都難以維持。朱贍焰不得不精打細算,甚至裁減府中人員,以維持最基本的運轉。

除了歲祿問題,肅王府還面臨着朝廷的嚴密監控。宣德皇帝朱瞻基雖然比朱贍焰年輕,但在對待肅王府的态度上卻延續了其祖父朱棣的做法。朱瞻基深知肅王府曾經的實力,對其始終保持警惕。

身為親王,每年的歲祿卻趕不上郡王:記大明宣德時代的肅王家族

這種警惕心理在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就有所展現。當時,朱瞻基為了展現對宗室的"親親之誼",指令禮部為各地親王準備賞賜。這份大禮包包括白金三百兩、各種絲織物和兩萬貫寶鈔。對于大多數親王來說,這份賞賜不過是錦上添花。但對朱贍焰而言,這卻相當于他一整年的歲祿。

更令人尴尬的是,朱贍焰在宣德元年(1426年)請求從蘭縣軍民之家選取使女時,遭到了朱瞻基的直接拒絕。朱瞻基不僅否決了這一請求,還專門派遣太監從宮中送去二十五名婦女。這些宮女表面上是為了幫助肅王府,實際上卻擔負着監視和告密的職責。

朱瞻基的這一舉動,不僅展現了對肅王府的不信任,也進一步限制了朱贍焰在地方上的影響力。畢竟,如果連選取使女這樣的小事都無法自主決定,肅王府在其他方面的自主權可想而知。

除了經濟和政治上的困境,肅王府還面臨着軍事實力的削弱。雖然肅王府仍保留着兩個護衛,但這與當年在甘州時的實力相比已是大為不如。朝廷對肅王府的軍事力量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削弱其實力。

這種種困境,使得朱贍焰在宣德年間的處境極為艱難。他既要面對朝廷的猜忌和限制,又要設法維持肅王府的體面和運轉。在這種情況下,朱贍焰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成為了擺在他面前的一道難題。

面對這些困境,朱贍焰并未坐以待斃。他開始積極尋求突破口,試圖在有限的空間内為肅王府謀求更多利益。他的這些努力,将在接下來的歲月中逐漸顯現出來,也将為肅王府的未來發展帶來新的可能。

面對肅王府的困境,朱贍焰并未坐以待斃。作為一個年輕的親王,他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政治智慧和應變能力。在宣德年間,朱贍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改善肅王府的處境,重振往日榮光。

首先,朱贍焰多次上書朝廷,請求增加歲祿。宣德三年(1428年),他派遣家臣帶着詳細的奏章前往京師。奏章中,朱贍焰詳細列舉了肅王府的困難:歲祿不足以維持基本開支,府中人員生活艱難,甚至無法保證正常的祭祀活動。他懇請朝廷能夠體恤肅王府的困境,适當增加歲祿。

這份奏章引起了朝廷的注意。雖然宣德皇帝朱瞻基對肅王府仍然保持警惕,但也不願看到一個親王家族陷入如此窘迫的境地。經過慎重考慮,朱瞻基最終同意每年增加五百石歲祿給肅王府。雖然這個數字遠不及其他親王的待遇,但對朱贍焰來說已是一個不小的勝利。

身為親王,每年的歲祿卻趕不上郡王:記大明宣德時代的肅王家族

其次,為了消除朝廷的疑慮,朱贍焰主動上交了部分護衛。宣德四年(1429年),朱贍焰向朝廷呈遞奏章,表示願意削減肅王府的護衛人數。他聲稱,肅王府已經遷離邊疆,不再需要大量軍事力量。這一舉動立即得到了朱瞻基的贊許。朱瞻基不僅接受了朱贍焰的建議,還特地下诏嘉獎,稱贊其"知時識務"。

這一舉動雖然進一步削弱了肅王府的軍事實力,但卻大大增進了朝廷對朱贍焰的信任。朱瞻基開始逐漸放松對肅王府的管控,甚至允許朱贍焰參與一些地方事務的決策。

第三,朱贍焰積極推動地方治理,打擊貪腐。他深知,要想重新獲得朝廷的信任和支援,就必須在地方治理上有所作為。宣德五年(1430年),朱贍焰開始關注蘭縣及周邊地區的民生問題。他多次派人暗訪民間,了解百姓疾苦。

在這個過程中,朱贍焰發現了一些地方官員A錢腐敗的行為。他當即向朝廷舉報,并提供了詳細的證據。這一舉動不僅赢得了當地百姓的支援,也引起了朱瞻基的重視。朱瞻基派遣欽差前往蘭縣調查,最終查實了朱贍焰的舉報。幾名貪官被撤職查辦,朱贍焰的聲望是以大增。

除此之外,朱贍焰還積極參與地方文化建設。他多次出資修繕蘭縣的學宮和寺廟,并鼓勵府中子弟與當地文人交流。宣德六年(1431年),朱贍焰還舉辦了一次大型詩會,邀請蘭縣及周邊地區的文人學士參加。這次詩會不僅提升了肅王府的文化影響力,也為當地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朱贍焰的這些舉措,逐漸改變了朝廷和地方百姓對肅王府的看法。雖然肅王府的歲祿和政治地位仍然無法與其他親王相比,但朱贍焰已經成功地在夾縫中開辟出了一條生存之路。

然而,朱贍焰并未就此滿足。他深知,要想真正改變肅王府的處境,還需要在更大的舞台上發揮作用。是以,他開始将目光投向西北邊疆,尋求在軍事和外交方面做出貢獻的機會。這些努力,将在接下來的歲月裡逐漸顯現出成效,為肅王府的發展開辟出新的道路。

宣德九年(1434年),朱贍焰的努力終于迎來了轉機。這一年,西北邊疆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為肅王府的崛起創造了契機。

首先,瓦剌部落在也先的率領下開始向明朝邊境發動進攻。也先是瓦剌部落的首領,野心勃勃,意圖擴大瓦剌在蒙古高原的影響力。他率領大軍多次侵擾明朝邊境,給西北地區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身為親王,每年的歲祿卻趕不上郡王:記大明宣德時代的肅王家族

面對這一局勢,朱瞻基意識到需要加強西北防禦。然而,長期以來,明朝在西北地區缺乏有經驗的将領和熟悉當地情況的官員。在這種情況下,朱贍焰的價值凸顯出來。作為曾經的甘州王,朱贍焰對西北地區的地理、民情和軍事形勢都有深入的了解。

朱贍焰抓住這個機會,主動向朝廷請命,要求參與西北防禦事務。他上書朱瞻基,詳細分析了瓦剌的軍事政策和西北防線的薄弱之處,并提出了一系列加強防禦的建議。這份奏章引起了朱瞻基的高度重視。

宣德十年(1435年)春,朱瞻基正式任命朱贍焰為"西北軍務監督",負責協助朝廷處理西北軍事事務。這一任命标志着肅王府地位的重大提升。朱贍焰不再僅僅是一個被朝廷嚴密監控的親王,而是成為了西北防禦的重要參與者。

接到任命後,朱贍焰立即投入工作。他首先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邊防巡視,親自前往甘肅、甯夏等地,檢查各地防禦設施,了解軍隊狀況。在巡視過程中,朱贍焰發現許多邊防要塞年久失修,守軍裝備陳舊,士氣低落。

針對這些問題,朱贍焰向朝廷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議。他主張加強邊防工事建設,增加守軍數量,改善軍隊待遇。同時,他還建議重新開設武學,培養熟悉西北情況的軍事人才。這些建議得到了朱瞻基的準許,朝廷撥付了大量資金用于西北防禦建設。

在軍事防禦之外,朱贍焰還積極參與對瓦剌的外交斡旋。宣德十一年(1436年),也先派使者來到明朝,表示願意和談。朱贍焰建議朝廷采取懷柔政策,通過賞賜和貿易來安撫瓦剌。這一建議得到了朱瞻基的采納。在随後的談判中,朱贍焰作為朝廷代表之一,直接參與了與瓦剌使者的會談。

談判取得了成功,也先同意停止對明朝邊境的騷擾,雙方達成了暫時的和平協定。這次外交勝利大大提高了朱贍焰在朝廷中的聲望。朱瞻基對朱贍焰的表現非常滿意,特地下诏嘉獎,稱贊其"忠誠可嘉,才識過人"。

随着朱贍焰在西北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加,肅王府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宣德十二年(1437年),朱瞻基下令增加肅王府的歲祿,從原來的一千五百石提高到三千石。雖然這個數字仍然低于其他親王,但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除了經濟待遇的改善,朱贍焰在政治上的自主權也得到了擴大。朱瞻基允許朱贍焰直接參與蘭縣及周邊地區的行政事務,甚至在一些重要決策上擁有了一定的話語權。這意味着肅王府不再隻是一個被動接受朝廷管控的封地,而是逐漸成為西北地區的重要力量。

身為親王,每年的歲祿卻趕不上郡王:記大明宣德時代的肅王家族

肅王府的崛起不僅改變了朱贍焰的處境,也對整個西北地區産生了深遠影響。在朱贍焰的推動下,西北地區的經濟、文化和軍事實力都得到了顯著提升。當地百姓對肅王府的态度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最初的疏離和懷疑,轉變為信任和支援。

然而,肅王府的快速崛起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警惕。朝中一些大臣開始擔心,如果肅王府的勢力繼續擴大,是否會重蹈前朝藩王割據的覆轍。這些聲音雖然沒有公開表達,但已經開始在朝廷内部悄然流傳。

面對這種局面,朱贍焰需要在繼續發展肅王府勢力和維護與朝廷關系之間找到平衡。這将是他在接下來的歲月裡需要面對的重大挑戰。

朱贍焰作為明朝皇室宗親中的一個特殊存在,其一生充滿了戲劇性的轉折。從備受矚目的甘州王,到被貶為肅王,再到逐漸崛起成為西北軍務的重要參與者,朱贍焰的經曆可謂跌宕起伏。對于這位明朝中期頗具争議的親王,曆史給予了多元化的評價。

在功績方面,朱贍焰對西北地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正統元年(1436年),朱贍焰在西北軍務監督的職位上繼續發揮作用。這一年,他提出了一項大膽的計劃:開發河西走廊的荒地,增加糧食産量。這個計劃得到了新皇帝朱祁鎮的支援。

朱贍焰親自率領一支由軍士和民夫組成的隊伍,開始了大規模的墾荒工作。他引入了先進的灌溉技術,改良了當地的耕作方法。經過三年的努力,河西走廊的耕地面積增加了近三成,糧食産量顯著提高。這不僅改善了當地百姓的生活,也為邊防軍隊提供了穩定的糧食供應。

在文化教育方面,朱贍焰同樣做出了貢獻。正統三年(1438年),他在蘭縣創辦了"肅王書院",邀請了多位著名學者前來講學。這所書院不僅為當地培養了大批人才,還成為了西北地區重要的文化中心。許多來自中原的學者慕名而來,使得蘭縣的文化氛圍日益濃厚。

然而,朱贍焰的行為也引發了一些争議。正統五年(1440年),朱贍焰提出了一項擴大肅王府軍事力量的建議。他主張在蘭縣及周邊地區組建一支由肅王府直接管轄的"肅王衛",用于加強邊防。這個建議立即引起了朝中大臣的警惕。

以大學士楊士奇為首的一批官員強烈反對這一提議。他們認為,讓親王掌握軍權違背祖制,可能導緻藩王坐大。經過激烈的争論,朱祁鎮最終否決了朱贍焰的建議。這次事件對朱贍焰的聲譽造成了一定影響,也讓朝廷對肅王府的态度再次變得謹慎。

身為親王,每年的歲祿卻趕不上郡王:記大明宣德時代的肅王家族

正統七年(1442年),瓦剌再次對明朝邊境發動進攻。朱贍焰請命親自率軍出征,但被朱祁鎮婉拒。朝廷隻允許他以軍事顧問的身份參與戰事。在随後的戰鬥中,明軍取得了勝利,但朱贍焰卻沒有獲得預期的功勞。這讓他感到失望,也加深了他與朝廷之間的隔閡。

正統十年(1445年),朱贍焰卷入了一起貪腐案。有人舉報肅王府的管事在征收賦稅時存在舞弊行為。雖然調查最終證明朱贍焰本人并不知情,但這次事件仍然給他的聲譽蒙上了陰影。朱祁鎮對此極為不滿,下令削減了肅王府的部分特權。

盡管如此,朱贍焰在西北地區的影響力仍然不容忽視。正統十二年(1447年),也先再次來犯。在這次危機中,朱贍焰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利用自己與邊疆各族的良好關系,成功策反了也先麾下的一支部落。這一行動極大地削弱了也先的實力,為明軍的最終勝利創造了條件。

朱贍焰去世于景泰元年(1450年)。在其身後,對他的評價一直存在争議。支援者認為,朱贍焰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親王,為西北地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強調,正是朱贍焰的努力,才使得明朝在西北的統治得以穩固。

然而,批評者則指出,朱贍焰多次試圖擴大自己的權力,違背了明朝對藩王的管控原則。他們認為,朱贍焰的行為埋下了潛在的禍患,可能導緻藩王勢力坐大。

無論如何,朱贍焰的一生都充滿了沖突和争議。他既是一個為國為民的忠臣,又是一個不斷試圖突破限制的親王。他的經曆折射出了明朝中期藩王制度的種種問題,也反映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之間的複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