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觀察6:“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不對?垃圾文化最受益!

作者:冷眼國學
文化觀察6:“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不對?垃圾文化最受益!

“和稀泥”導緻“劣币驅逐良币”

一直以來,我經常在平台文章的評論區中看到“文無第一”和“武無第二”這類“和稀泥”式的評論。我始終堅持隻要有足夠的論據作為前提,且在實力上确實有可見的差距,那麼,就不應該含糊其辭地給弱勢方留下發展空間,否則,難免會造成“劣币驅逐良币”的社會現象!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類和稀泥的看法直接給了很多垃圾文化生存的空間。

當下社會中,文化素質很低的自媒體人的粉絲數量和直播間人數甚至遠比文化素質高的同行更多,這不僅說明沒文化的人太多了,更說明多數人并不以“沒有文化”為恥,反而覺得追捧垃圾文化是個人自由,甚至會用“文無第一”這類和稀泥的話術來為自己推崇的垃圾文化制造合理性!

文化觀察6:“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不對?垃圾文化最受益!

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專輯中,歌詞極為露骨,主攻的就是道德文化下限很低的下沉市場。正是因為當年沒有被大量批判,之後的華語歌壇上,類似的甚至更下流的歌曲比比皆是,導緻了如今的華語歌壇垃圾歌泛濫且被市場所接受,這是最典型的“劣币驅逐良币”的現象——當市場被劣币的追捧者占據了,良币還會有生存空間嗎?

更可笑的是,支援刀郎的人拿着子虛烏有的所謂“證據”天天去網暴無辜之人,連基本的事實都罔顧。我在想,被一群網暴他人的垃圾所推崇的人能是什麼道德楷模嗎?很顯然是一路貨色呀,畢竟同類相吸嘛!不然某人為啥一直旁觀看戲,并利用網暴的流量大發其财!

是以,當下社會各種垃圾文化的盛行,那些最初“和稀泥”的所謂中立者恰恰是最大的推波助瀾的群體,對時代文化的堕落是要負責任的!

前文中,雖然提及了“和稀泥”的害處,但還是要深究一下“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是否合理。

文化觀察6:“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不對?垃圾文化最受益!

武無第二

之是以先提及“武無第二”,是因為在合理性上,“武無第二”和“文無第一”并不是一碼事,必須分開來看。

通常,“武無第二”這類話術經常出現在曆史人物武力強弱的比較上。

通過符合邏輯的理性思考,“張飛殺嶽飛,殺得滿天飛。”是個必然的結果!因為武力強弱的比較除非有過面對面的單挑戰鬥,否則并沒有具體且公正的比較名額,如此一來,僅僅隻看張飛、嶽飛這些曆史人物的難以量化的戰鬥名額,确實沒法進行比較,在此等情況下,“武無第二”的說法确實是成立的。

當然了,即使是不同時期的曆史人物,身為文人的北宋蘇轼也一定打不過文武兼修的南宋辛棄疾,差距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無視“是不是真的單挑過”這種次要因素了。

文化觀察6:“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不對?垃圾文化最受益!

文無第一

“文無第一”的情況顯然又有所不同了。

其一,文體之間有高下,有創作難度的不同,有文學地位的不同。在各自領域同等級的詩人和詞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差距就很大,原因很簡單,詞為詩餘,詩詞的文學地位和創作難度都有差異性。是以,杜甫和辛棄疾的文學史地位差距明顯。

其二,漢字作為所有文學的載體,幾千年來并沒有大的變化,也就是說,比較文學水準時,漢字這個核心要素幾乎是恒定的,這就為跨時代比較提供了絕對标準。

基于以上原因,在進行具體比較時,“文無第一”這種“和稀泥”的話術隻适用于極少數難分高下的人物和作品之間的比較,當差距明顯可見時,這套“和稀泥”話術就會将差距模糊化,進而模糊掉評判标準,直至颠倒強弱優劣,并最終導緻“劣币驅逐良币”。

文化觀察6:“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不對?垃圾文化最受益!

比如:蘇轼和李白比詩歌,但凡懂詩詞鑒賞的人都應該知道,蘇轼的詩和李白比差距太大,即使算上“詩餘”的詞,蘇轼的詩歌也和李白差距明顯。如果這樣比不夠直接,可以進行更直接的作品對比,蘇轼的詩詞名篇放在李白作品中,基本上沒有能達到《将進酒》這種頂級檔次的,差距一目了然。

如果認為蘇轼、李白的詩水準相當,那就必然認同宋詩高度等同甚至超越唐詩,就必然推崇并學習“以文為詩”的說理宋詩,中國人最優秀的詩歌傳統就必然會面臨全面衰退,枯燥幹癟、強行說理的垃圾宋詩就會逐漸驅逐更優秀的情景交融、抒懷詠志的唐詩,颠覆中國詩歌優秀傳統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是以,“文無第一”在多數情況下并不成立,隻不過是很多牆頭草“和稀泥”的話術而已!此類話術的盛行就是在混淆優劣标準,并最終為垃圾文化的推廣掃清障礙。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就是這麼一點點被颠覆的嘛!

文化觀察6:“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不對?垃圾文化最受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