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爺多如狗,丞相滿街走,太平天國的覆滅從濫封開始!

作者:為了曆史名額全高

石達開兵敗大渡河的時候,曾國荃已經率領湘軍圍攻天京長達一年之久,李鴻章和左宗棠也率領淮軍和湘軍開始在蘇南和浙江戰場組織大規模的反攻,太平天國的形勢一天不如一天,怎麼辦?

王爺多如狗,丞相滿街走,太平天國的覆滅從濫封開始!

為了挽回局面,洪秀全開動腦筋,開始推出了一項新的基本國策,所謂的新國策,實際上是曆史上一個老掉牙的招數——封王。

封王這個做法最早盛行是在西周。西周建立後實行的是宗法制基礎上的分封制,在照顧“血緣第一”這個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周天子将打下的地盤分封給商代貴族、子孫後代、開國功臣等等,這些人都得到了大小不一的地盤,統稱為諸侯王。這些諸侯國就是周朝的國中之國,而周天子則是國家聯盟的首腦。

王爺多如狗,丞相滿街走,太平天國的覆滅從濫封開始!

分封的本意要讓這些諸侯國拱衛中央,結果它們強大起來之後就互相厮殺,折騰了好幾百年,這段腥風血雨的日子在曆史上被稱作春秋戰國,經過幾百年的厮殺,最後被秦始皇統一為秦朝,分封制被廢除,封王也就宣告暫時關門歇業。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一邊推行分封制,一邊推行郡縣制,封王這個做法再次出現在曆史的舞台。七王之亂再次證明分王這個做法不利于皇權的穩定,于是“推恩令”應運而生,諸侯王名存實亡。

經過漢朝這麼一比較一證明,後世在封王這個問題上大都比較謹慎,一般封王都隻有其名而無其實,所謂的王爺隻是待遇優厚一點,或者有點特權,但是都沒有地盤和軍隊,掀不起大風大浪。

太平天國也沿襲了曆史上的這一做法,從永安就開始封王,一直到天京被湘軍攻陷,封王一直都沒有停止。

王爺多如狗,丞相滿街走,太平天國的覆滅從濫封開始!

如果要說太平天國創造的曆史之最的話,封王無疑算一個,整個太平天國前前後後所封的王爺,加起來一共有二千七百多個,估計要五十幾輛大客車才能裝完,火車至少也要兩列才行,可能還要加挂幾節臨時車廂。

這就是遭到後人衆多批評的史無前例的濫封事件了,曆史上封王最多的朝代恐怕也隻有它的百分之一,實在是太恐怖了!

其實太平天國最初封王也是比較“小氣”,遠不如後期來得“闊氣”,而且前期的王爺數量是呈不斷下降趨勢的。

王爺多如狗,丞相滿街走,太平天國的覆滅從濫封開始!

下面簡單來盤點一下這個問題。

天京事變之前,太平天國的王爵隻有在永安所封的東、西、南、北、翼五王,天王實際上是元首,雖名為王,但實為君。定都天京後隻封了兩個,燕王秦日綱、豫王胡以晃,馮雲山和蕭朝貴先後戰死,後來胡以晃也病死了,到天京事變之前實存王爺隻有四個: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燕王秦日綱。天京事變期間又死了三個,走了一個,第一批王爺全軍覆滅,一個沒剩。

這段時間裡洪秀全在封王問題上是比較謹慎的,死了的王爺留下的空缺一直就空着,沒有遞補新的王爺上去,王爺隊伍越來越蕭條。究其原因,除了洪秀全因為東王的教訓,害怕封王會影響自己的權威,是以格外謹慎以外,其實還有一個隐蔽的原因,這個原因等到洪秀全死了以後才好徹底深挖。

王爺多如狗,丞相滿街走,太平天國的覆滅從濫封開始!

洪秀全前期所封的王都是“異姓王”,為了鞏固洪氏江山,天京事變之後,洪秀全開始冊封“同姓王”,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目的是想用自己的哥哥來防範和鉗制唯一的“異姓王”石達開。洪秀全從冊封異姓王轉為冊封同姓王,與劉邦打敗項羽後轉變的本質是一樣的——打江山靠異姓王,坐江山靠同姓王,盡管太平天國此時并沒有完成打江山的任務。

石達開被同姓王逼走後,大家對洪秀全“封同姓王坐江山”的做法表示了極大的不滿,為了安撫人心,他隻好撤銷了安福這兩個同姓王,暫停了封王,但是洪仁玕來了以後,洪秀全再次冊封同姓王,而洪仁發和洪仁達也再次被封為信王和勇王。

王爺多如狗,丞相滿街走,太平天國的覆滅從濫封開始!

可是洪仁玕是個“光杆王”,手上沒有一個兵将,又沒有一點威信,為了籠絡陳玉成和李秀成這兩員大将打江山,于是先後冊封他們為英王和忠王,重新開啟了冊封“異姓王”的序幕。

由于有過楊秀清和石達開的教訓,洪秀全對于異姓王手握重兵始終懷着戒備的心理,但是江山不能沒有人來打,于是他想到了一個自認為非常聰明的辦法。

這個辦法在曆史上有過先例,用賈誼的話來說就是“衆建諸侯而少其力”,主父偃的說法叫做“推恩令”,簡單來說,就是把陳玉成和李秀成的部下也封為王,以此來削弱他們的兵力和軍權,防止他們擁兵自重不聽調遣。

陳玉成死了以後,李秀成一家獨大,洪秀全又老覺得李秀成這個人不太牢靠,于是将他的手下的大将陸續都封了王。

王爺多如狗,丞相滿街走,太平天國的覆滅從濫封開始!

現在局面已經糟糕得不行,洪秀全索性大過封王瘾,不管三七二十一,隻要有點戰功報上來的,都給他封個王,他指望這些人有了王位以後都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流血犧牲在所不惜。

我們單從文字角度便可了解洪秀全的思想變化。先看前期封的王号,最早的永安五王“東、西、南、北、翼”這說明洪秀全此時還有經略八方、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至于“燕、豫”二王的封号,多少也反映出洪秀全希望能夠一舉蕩平北京、推翻清政府的願望。但是後期封的王号就遠遠不如前期這麼有進取心和雄心壯志了,就拿第二批王的封号“義、安、福、幹、英、忠、贊、侍、輔、章”來說,展現的主要是儒家提倡的那一套,這說明洪秀全此時滿腦子都是“坐江山、守江山”穩定洪氏天下的守成想法而已。

至于1861年後,尤其是1863年以後所封的第三批和第四批王,對不起,漢字隻有這麼多,常用字用完了就用冷僻字,冷僻字用完了就沒辦法了,都稱列王吧,還不行,幹脆發明一個字,上面一個小字,下面一個王字,意思就是小王,這大概也算具有太平天國特色的一種政治智慧吧。

王爺多如狗,丞相滿街走,太平天國的覆滅從濫封開始!

俗話說船高水也漲,王封得多了,其他“義、安、福、燕、豫、侯”六等爵也就跟着越封越多,至于丞相以下的官職則更是興之所至,想封就封,後人用王爺多如狗,丞相滿街走來形容當時的情形,雖然說得難聽,但也反映了當時官職冊封泛濫和随意到了何種程度。

按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些人升了官積極性應該爆棚才對,但事實證明,洪秀全的“收買政策”不但沒有起到應有的激勵效果,而且還産生了許多負面作用,太平天國不但沒有出現中興的局面,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在走下坡路。

1861年後,王爺的數量直線上升,這些人當了王爺之後第一件事就是修王府、刻金印,以顯擺自己的威風。這些都是制度規定的待遇,不享受白不享受。據說當時天京生意最好的就是制作金印的雕刻匠行業,因為按照太平天國的官制,天王和幼天王持玉玺,王爺持金印,進階幹部持銀印,中下級幹部持木印。這些人本着“有權不刻,過期廢棄”的原則,都全力以赴為自己刻印。

王爺多如狗,丞相滿街走,太平天國的覆滅從濫封開始!

一時間,太平天國金印銀印滿天飛。印刻出來,當然要挂在辦公室炫耀一番,你看,我的是金印哪!純金的呢!于是拿了銀印的就不服氣了,論資曆,論戰功,你都比不上我,憑什麼你拿金印我拿銀印?拿了木印的就更加不平衡了,那時候還沒有環保意識,覺得這個木頭的實在太寒碜了,還是不如重金屬闊氣有排場,一塊爛木頭丢死個人,哪裡拿得出手!

至于封号的學問就更大了,這可是每天要被人喊上若幹次的,列王這個也太不靠譜了吧,列王不就是并列的、普通的王嗎?不如有名号的獨家王爺來得過瘾!那些被封為小王的,連個正規的發音都沒有,就更覺得沒臉見人了。

這麼一攀比,哪裡還有什麼心思去鑽研如何殺敵立功,你看那些關系戶,哪一個不是有專門字号的王?上陣殺敵還不如上門送禮來得實惠。比如七十高齡的天王府總管董金泉就被封為夢王,而洪仁發的第七個兒子洪和元還在懷裡吃奶的時候就被封為王爺。

王爺多如狗,丞相滿街走,太平天國的覆滅從濫封開始!

前線打仗的将領們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更多的人開始渾水摸魚,一門心思投機鑽營。一些立場不堅定的準太奸也開始走後門送禮來買官,比如蘇福省的錢桂仁,他就打造了一對純金的獅子和一對金鳳凰送給李秀成,後來被封為比王,再後來就做了太奸,為瓦解蘇南立下了“大功”,可見封王并沒有真正起到收買人心的作用。

洪秀全當然不會不知道“物以稀為貴”的道理,當封王超過了正常尺度時,濫封造成的刺激性疲勞使封王完全失去了激勵作用,其結果隻能讓大家徹底麻木。如果非得要說有什麼刺激作用的話,大概也隻能刺激大家如何挖空心思把木印換成銀印,把銀印換成金印,然後換一個大一點的房子,再按官本位婚姻法多娶幾個老婆,如此而已。

在前文中中提到的官本位婚姻法,也在這個時期也已經扭曲變形、不堪言說。比如蘇福省,據說當時的太平軍将領還從事過販賣婦女的勾當,最便宜的時候竟然賣到二十四元一個。

王爺多如狗,丞相滿街走,太平天國的覆滅從濫封開始!

曆史卻往往帶有極大的諷刺性,太平天國數不勝數的金印和銀印,至今卻一枚也不曾留下,它們的下場說起來真讓人哭笑不得。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隻有兩枚玉玺,其中一枚是我們後面要說到的,而這枚留下來的玉玺卻又跟人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留下了一個至今還沒有說明白的天國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