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口略要之十三: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巨大隐性負擔——慢病

作者:Mao大慶

文前案:

鑒于目前中國人口形勢的嚴峻性,以及中央對于人口政策的最新調整趨勢,《人口略要》系列文章,整體梳理了中國近現代人口發展的脈絡,通過對相關資料、政策、社會現象的回顧、總結、分析,從生、老、病、死等人生四個階段狀态着手,提供更多的人口問題解題方案。這是系列文章的第13篇。

上一篇文章對于健康中國與長壽中國這兩個老齡化社會的基礎形态進行整體比較分析,其中提到,過去十年間,中國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三種慢性病的患病率上升,這意味着基于這三個名額的老年健康狀況非但沒有改善,反而仍在惡化。進入長壽社會的中國,如何迅速搭建着眼于未來的醫護保障體系,是中國人口老齡化課題中無法繞過的一個重要環節。

本篇文章,将就中國數量龐大的慢性病群體,進行系統分析。

到底什麼是慢病?

慢病通常是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我們先要厘清慢病的整體概念、範圍、特點。

慢性疾病的特征是起病緩、病程長、大機率反複發作、治療效果大機率并不顯著,一部分慢性疾病幾乎無法根治,其中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惡性良性腫瘤、神經系統疾病、糖尿病、慢性骨關節疾病、營養狀況相關疾病等,通常指不構成傳染、具有長期積累形成疾病形态損害的疾病的總稱。

改革開放之後的20年間,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轉變為老年型。作為對比,英國用了80年時間實作這一轉變。像中國這樣,在兩種年齡形态社會的切換時間如此短暫,世界人口史上非常罕見,甚至絕無僅有,這其中的原因,有一部分在前文“生”的部分有過解析,另一部分原因則滲透于中國社會轉型、經濟騰飛、國人價值觀轉變的每一個細節中。

從新中國成立到新世紀來臨前的半個世紀,中國老齡人口的增速是世界平均增速的1.5倍。在老齡化過程中可以預見到的種種問題中,慢病負擔是最顯而易見的問題之一。研究預測,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幹預措施,到2030年,中國人口快速老齡化将導緻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負擔至少增加40%。

慢病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年齡是影響老年慢病患病率的最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醫學研究顯示,每增加10歲生理年齡,慢病患病幾率将大幅提升。

人口略要之十三: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巨大隐性負擔——慢病

60歲以上年齡組與20—29歲年齡組相比,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的患病率增加了131倍,高血壓患病率增加了115倍,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100倍,腦血管病患病率增加了135倍。

人口略要之十三: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巨大隐性負擔——慢病

同時,當城市居民進入中老年後,生理年齡每增加5歲,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危險性将增加1.12倍;高齡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喪失的危險性為高齡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白内障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危險性是非患者的1.5倍;中風等腦血管疾病高齡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危險性是非患者的7.8倍;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炎和哮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功能下降的危險性是非患者的1.47倍。

慢病多在中老年發病,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已成為中國的頭号健康威脅,死亡人數的比例超過80%,國家疾病總負擔的比重達到68.6%。

慢性疾病是中國老齡人口最主要的健康問題。早在10年前,大陸慢性病發病已确診患者就高達2.6億人。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2019年,大陸居民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等四類重大慢性病導緻的過早死亡率為16.5%。

2019年大陸因慢性病導緻的死亡占總死亡88.5%,其中心腦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比例為80.7%。

目前,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已經完成了疾病發病、死亡模式的轉變。平均每天有1.3萬人死于慢性病,占全部死亡人數的70%以上。慢性病已經取代傳染病成為中國人健康的頭号敵人。

大陸總人口慢病的患病率為169.8‰,而老年人口慢病的患病率為540.3‰,老年人口慢病患病率為全國總人口的3.2倍。大陸高血壓患者超過1.6億人,惡性良性腫瘤每年新發160萬人,糖尿病人3000多萬,腦卒中每年新發150萬人,冠心病每年新發75萬人。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老年人群死亡率迅速上升,而老齡化與慢性病的同步發生,導緻慢性疾病病程更長,治療效果更低。

從家庭成員感受度的視角上看,老年慢性病對于家庭整體财務狀況的影響是巨大的。

據預測,到本世紀中葉,全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數量将達到約9000萬人。慢性病導緻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近70%。老年慢性病若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将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巨大負擔。老年慢性病可能由環境、行為、心理、遺傳等多種緻病因素共同作用影響,且存在多種慢性病共存對健康的損害。

有資料顯示,家庭災難性衛生支出的發生率和發生強度均顯著高于老年非慢性病家庭,特别是農村老年慢性病家庭的災難性衛生支出發生率高達30.57%。

人口略要之十三: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巨大隐性負擔——慢病

顯著影響老年慢性病家庭災難性衛生支出的因素主要有家庭規模、家庭個人所得、家庭有65歲及以上老人、患兩種以上慢性病以及老年慢性病患者到各級醫療機構的就醫行為等。家庭有65歲及以上老人以及患兩種以上慢性病,都将會顯著增加城鄉老年慢性病家庭災難性衛生支出的發生機率和強度。

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院士曾表示,如果再不進行有效控制,未來30年,中國将經曆慢性病井噴的嚴峻局面。

中國慢病防治的推廣真的很難嗎?

人口老齡化不單純是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提升老齡人口的總體健康水準,降低老齡人口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患病率,以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

客觀地講,大陸的醫療衛生服務總體水準尚不夠發達,随着老齡化社會的不斷加劇,醫療服務的需求仍在不斷增加。

醫療衛生服務技術的軟硬體水準亟待提升,同時,對于醫護專業人員的儲備也要有相應提升,以全面提升預防保健幹預措施和手段的技術性要求。

将科技與經濟水準進行整體評估後,我認為,在老年慢性病的防治領域,可以從三個方向上進行技術補足和政策推進。

首先,中國應大力推動AI在慢病防治過程中的應用技術。

人工智能已經非常确定地成為未來時代最重要的生産力和服務工具之一,在醫療科技上,我們相信它有能力從數百萬患者的臨床資料中擷取結果記錄,能夠進行更細緻、更個性化的老年慢性病診斷和治療,對提高老年慢性病治療效果具有顯著的應用前景。

其次,“治未病”的理念和措施仍不到位。

世界衛生組織早就指出,醫療服務模式必須從“以治療為中心”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這與中國傳統醫學“治未病”的理念高度契合。如今,中國的醫療健康服務必須轉變重心,在全面評估老年人軀體、功能、心理和社會狀況的基礎上,制定全面系統的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對老年慢性病進行有效的預防、控制和康複管理,延緩慢性病的發生,控制慢性病的發展,最大程度減少慢性病對老年人的損害和醫療負擔,提高慢性病老年人的生存品質,減少社會負擔,促進健康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增強社會發展動力。

第三,應大力推進老年慢性病的延續性護理理念。

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嚴重時有較高緻死風險,在社群家庭醫生的普及率仍偏低的現狀下,中國各地基層治理機構應向社群大力推廣操作便捷、學習難度低的延續性護理技能。從比較廣泛的視角看,有以下幾種推廣管道:

一是在慢病患者出院返家前的正常指導,要有針對性地對一些患者名額進行科普;二是制定固定的電話随訪機制,對老年人的康複功能鍛煉、生活方式、藥物服用狀況以及家庭護理方法進行實時、個性化及專業化的指導,同時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導,改善老年人的心态,并提醒老年人複診的時間,進而提高老年人的醫囑依從性;三是在電話随訪的基礎上,通過更便捷的社交軟體進行溝通,比如建立微信随訪機制,可以做到随時護理、随時答疑;四是通過一些健康類應用程式對老年患者的資料資訊進行智能化記錄,并會推薦合适的飲食和運動。市面上很多商業應用軟體具備提醒功能和醫生監測功能,極大的滿足了患者對于專業醫學護理的需要。

健康提示

針對慢性病防大于治的總體原則,世界衛生組織給出了四條健康建議:

人口略要之十三: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巨大隐性負擔——慢病

1、老年人應定期進行體育鍛煉,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既不勉強進行高強度運動,也不完全放棄運動。

2.重視有氧運動,每周進行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周75-15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以獲得實質性的健康益處。

3.重視肌肉力量練習:每周進行中等或以上強度的肌肉強化活動,涉及主要肌肉群,每周2天或以上,以獲得額外的健康益處。

4.适當進行平衡能力和柔韌性鍛煉:每周3天或更多的功能平衡訓練,強健骨骼肌肉系統,預防跌倒。

下篇預告

盡管中國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但人們對于未來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依然缺乏比較直覺和感性的認識。中國人對于未來的養老環境,尚缺乏普遍的理性認知,對于居家養老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安全隐患沒有足夠了解。

下篇文章,将針對居家養老過程中的安全隐患進行整體分析。

說明:《中國人口略要》系列文章原創首發自毛大慶先生的個人公衆号,如需部分轉載,請注明出處。如需全文轉載,請背景留言開白。

人口略要之十三: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巨大隐性負擔——慢病

毛大慶博士,人口學、城市更新與區域經濟學學者,注冊建築師,專欄作家。

優客工場(納斯達克:UK)創始人,優享創智(共享際)創始人。

任中國科協八屆、九屆、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促創委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顧問、北京市政協港澳台僑工作顧問、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副主任、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常務理事、中國建築學會專家庫專家。

著有《城市更新空間内容探索》、《城市人居生活品質評價體系研究》、《永不可及的美好》、《無處安放的童年》、《一口氣讀懂新加坡》,譯著《奔跑的力量》、《朝聖波士頓馬拉松》、《鞋狗》、《為誰留的空椅子》、《鑿開公司間的隔栅》、《布隆伯格傳》、《成就斜杠人生》、《全黑軍團》、《發明:詹姆斯·戴森的創造之旅》、《進無止境》、《高成長思維》、《全球新常态》。

馬拉松愛好者,中國探險協會百馬跑者分會會長、“毛線團”公益跑團創始人。截至2024年6月,已完成全程馬拉松205場。榮獲2016年CCTV體壇風雲人物體育精神獎(提名獎)、2017年“中國馬拉松年度人物”榮譽稱号,2022年2月受邀作為2022北京冬奧會第97棒火炬手傳遞奧運聖火,2023年第七屆世界馬拉松WMC777完賽選手,第十屆“中國當代徐霞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