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麗4萬遠征軍欲侵占明朝遼東,天真外加不怕死

作者:G.

世人皆知明朝與北韓關系友好,可曾想過其中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插曲?洪武年間,高麗王朝竟然曾對明朝遼東虎視眈眈!一支4萬人的遠征軍,蓄勢待發,意圖奪取遼東之地。這支軍隊究竟是何來頭?他們為何敢于挑戰剛剛打敗北元的明朝鐵軍?高麗國王辛隅又是何等人物,竟敢如此大膽?一場看似不可思議的軍事行動背後,又隐藏着怎樣的曆史淵源和政治博弈?讓我們一同揭開這段塵封已久的曆史謎團,看看這群"天真又不怕死"的高麗遠征軍,最終會迎來怎樣的結局?

一、元明之際的東亞格局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風雲突變!這個曾經橫掃歐亞的龐大帝國,如今卻搖搖欲墜,猶如一座即将傾倒的大廈。元順帝昏庸無能,朝廷内外貪腐成風,加上天災人禍接踵而至,百姓民不聊生。這可不就是應了那句老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嗎?

就在這亂世之中,一位名叫朱元璋的英雄崛起了!他率領義軍南征北戰,終于在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登基稱帝,号洪武,開啟了明朝近三百年的統治。這位開國皇帝可不是好惹的主兒,他雄才大略,治國有方,很快就将大明的威名傳遍四海。

然而,元朝的殘餘勢力可不願就此罷休。他們退守漠北,繼續與明朝對抗,史稱"北元"。這下可有意思了,東亞大地上演起了一場三國演義!明朝、北元、高麗,三股勢力你争我奪,好不熱鬧。

說到高麗,這個彈丸小國可真是左右為難。北面是虎視眈眈的北元,南面是新崛起的明朝,兩頭都不敢得罪,可不就是在鋼絲上跳舞嗎?高麗國王可謂是操碎了心,每天都在想着該如何在這兩個大國之間周旋。

高麗王朝采取了一個妙招,那就是兩面逢源!對北元,他們表面上恭恭敬敬,該進貢的進貢,該朝拜的朝拜;對明朝,他們也不敢怠慢,派使臣來往頻繁,禮物更是不斷。這一招可真是高明,既不得罪北元,又能讨好明朝,簡直是外交上的一絕!

可别小看了這個遼東地區,它可是兵家必争之地!位于遼河以東,背靠長白山,面向渤海灣,地理位置可謂是得天獨厚。誰要是占據了遼東,那可就等于在東北亞地區占據了一個戰略要地,進可攻,退可守。難怪明朝、北元和高麗都對這塊肥肉垂涎三尺呢!

元朝末年,遼東地區一度落入高麗之手。可是好景不長,随着明朝的崛起,這塊香饽饽又成了明軍的囊中之物。朱元璋派大将馮勝、藍玉率軍北伐,一舉收複遼東,并設立鐵嶺衛都指揮使司,将這塊戰略要地牢牢掌控在手中。

這下可把高麗急壞了!遼東易主,高麗的小算盤可就打不響了。高麗國王辛隅心裡那個着急啊,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他想啊想,終于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何不趁明朝立足未穩之際,派兵奪回遼東?

高麗4萬遠征軍欲侵占明朝遼東,天真外加不怕死

這位辛隅國王啊,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哪裡知道,明軍可不是吃素的!人家剛剛打敗了北元的20萬大軍,現在正是士氣如虹之際。你派4萬人就想奪取遼東?這不是螳臂當車、以卵擊石嗎?

可憐的辛隅國王,他做夢也沒想到,這個看似高明的主意,卻成了壓垮高麗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不,他的"4萬遠征軍"還沒出發,高麗的命運就已經被改寫了。這段曆史,可真是充滿了戲劇性啊!

二、高麗與明朝關系的惡化

朱元璋剛剛建立大明王朝,就把目光投向了周邊國家。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深知,要想江山永固,必須先安定四方。高麗作為東北方向的重要鄰國,自然成了朱元璋外交政策的重點對象。

起初,朱元璋對高麗可謂是和顔悅色,态度友好。他派使臣前往高麗,帶去了豐厚的禮物和善意的信函。朱元璋的想法很簡單:隻要高麗乖乖臣服,大明就會善待這個"小弟"。這種外交政策,在當時可謂是高明之極。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不如朱元璋所願。高麗國内局勢動蕩,朝廷上下紛争不斷。洪武七年(1374年),高麗發生了一場震驚朝野的政變。權臣李仁人竟然膽大包天,暗中策劃,将高麗國王王颛殺害了!這個李仁人真是膽大包天,竟敢弑君造反,簡直是罪大惡極!

李仁人殺了王颛後,并沒有自己登基稱王,而是扶持了王颛的養子辛隅即位。這個辛隅啊,雖然坐上了王位,卻隻是個傀儡罷了。真正掌權的,還是那個野心勃勃的李仁人。

這下可有意思了。新國王登基了,可是要想名正言順,還得得到大明皇帝的冊封才行。于是,高麗朝廷趕緊派使者來到大明,向朱元璋進貢,請求冊封。

朱元璋接到高麗使者帶來的貢品,心裡美滋滋的,想着這高麗還挺識相。可是,當他打開貢品一看,差點沒氣炸了!你猜怎麼着?這貢品上居然寫着"白竺布三百匹,禮送太府監"。這"太府監"可是元朝的機構,明朝根本就沒有這個部門!

這下可把朱元璋給惹惱了。他心想,這高麗是什麼意思?難道還在懷念元朝不成?是不是還和北元有什麼勾結?朱元璋的臉色立刻就變了,從原本的笑眯眯變成了陰沉沉。高麗使者看到皇帝臉色不對,吓得直打哆嗦,連忙解釋說是誤會。可是朱元璋哪裡肯聽?當場就把高麗使者轟了出去。

這一鬧,可把兩國關系搞得很僵。朱元璋雖然生氣,但還是念在邦交的份上,決定派使臣去高麗冊封新國王。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明朝的使臣在傳回的路上,竟然遭到了暗殺!

這下可好,事情徹底鬧大了。使臣被殺,這可是天大的事情!雖然不能确定是不是高麗人幹的,但這事發生在高麗境内,高麗脫不了幹系。朱元璋一聽這個消息,頓時怒不可遏。他當即下令撤銷對高麗國王的冊封,并揚言要派兵教訓高麗。

高麗4萬遠征軍欲侵占明朝遼東,天真外加不怕死

辛隅國王聽說朱元璋要出兵,吓得魂不附體。可是,這個年輕的國王骨子裡還是有幾分傲氣的。他一合計,既然明朝不給我冊封,那我就去找北元要冊封!

這個決定可真是火上澆油。朱元璋一聽說高麗轉投北元懷抱,頓時氣得火冒三丈。他立刻下令,徹底斷絕與高麗的外交關系。就這樣,原本還算和睦的明朝與高麗,一下子成了水火不容的仇敵。

正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明高關系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明朝大将馮勝和藍玉率軍北伐,一舉打敗了北元殘餘勢力,收複了遼東地區。朱元璋立即在遼東設立鐵嶺衛都指揮使司,将這塊戰略要地牢牢掌控在手中。

這下可把辛隅給急壞了。遼東易主,高麗的戰略緩沖區沒了。辛隅心想,這可怎麼辦?他絞盡腦汁,終于想出了一個"妙計":何不趁明朝立足未穩,派兵奪回遼東?

于是,辛隅派人去向朱元璋"讨要"遼東。這可真是不自量力!朱元璋哪裡會答應?他直接回絕道:"哪涼快哪呆着去!"這一句話,可謂是把辛隅的面子掃地了。

辛隅被朱元璋這麼一怼,頓時惱羞成怒。他決定要讓朱元璋看看,高麗也不是好欺負的!于是,他開始秘密籌劃,要組建一支4萬人的遠征軍,去奪取遼東。這個決定,可以說是天真到了極點,簡直就是自尋死路啊!

三、高麗遠征軍的組建與戰略

辛隅國王下定決心要奪回遼東,立馬召集朝中大臣商議此事。然而,這個決定在朝廷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議。支援者認為,這是高麗重振國威的絕佳機會;反對者則認為,與明朝為敵無異于以卵擊石。朝堂之上,争論不休,吵得是面紅耳赤。

最終,在辛隅的堅持下,高麗朝廷決定秘密組建一支4萬人的遠征軍。這支軍隊的規模在當時可謂是不小,要知道高麗的常備軍也不過十萬人左右。為了湊齊這4萬人,高麗可是費盡了心思。

首先,他們從常備軍中抽調了精銳部隊,這些士兵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兵,作戰經驗豐富。其次,他們征召了大量的農民,這些農民雖然沒有什麼軍事訓練,但勝在人數衆多。最後,他們還招募了一些江湖好漢和山野獵戶,這些人雖然沒有正規軍事訓練,但個個身手不凡,可以充當斥候和特種兵。

這支雜牌軍的武器裝備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拿着鋒利的長刀,有的背着強勁的弓箭,還有一些人甚至隻配備了簡陋的農具。不過,高麗軍隊最引以為傲的還是他們的火器。當時的高麗已經掌握了一些火藥技術,他們特意制造了一批火铳和火箭,準備在戰場上給明軍一個"驚喜"。

組建軍隊隻是第一步,接下來是制定作戰計劃。高麗的軍事顧問們絞盡腦汁,終于想出了一個"妙計"。他們決定采取閃電戰的政策,趁明軍不備,迅速攻占遼東重鎮。

高麗4萬遠征軍欲侵占明朝遼東,天真外加不怕死

具體來說,這個計劃分為三步:第一步,派出一支小股精銳部隊,悄悄潛入遼東境内,打探情報,為主力部隊開路。第二步,主力部隊突然發動進攻,一舉拿下鐵嶺衛都指揮使司。第三步,迅速向四周擴張,在明軍反應過來之前,控制整個遼東地區。

這個計劃聽起來似乎很美,但實際上漏洞百出。首先,他們低估了明軍的實力。明軍剛剛打敗北元,正是士氣高漲之時,豈是那麼容易對付的?其次,他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4萬人的隊伍,要在短時間内占領并控制整個遼東,這簡直是癡人說夢!

更糟糕的是,高麗軍隊的後勤補給問題根本沒有得到解決。4萬大軍遠征,需要大量的糧草辎重。可是,高麗國庫空虛,根本湊不出這麼多錢糧。辛隅隻好向貴族和富商借貸,這又引起了國内的不滿。

盡管困難重重,辛隅還是決定要孤注一擲。他親自檢閱了這支遠征軍,并發表了慷慨激昂的講話,鼓舞士氣。他說:"諸位将士,我們即将踏上一段光榮的征程。遼東本就是我高麗之地,如今被明朝占據,我等豈能坐視不理?此去遼東,就是為了奪回屬于我們的土地!"

将士們聽了這番話,個個熱血沸騰,高呼"萬歲"。可是,他們哪裡知道,等待他們的将是怎樣的命運?

就在高麗遠征軍準備出發的前夕,一個意外的消息傳來:明朝派來了一支使團,說是要和高麗談判。這下可把辛隅給難住了。是繼續推進遠征計劃,還是先接見明使?經過一番權衡,辛隅決定先見見明使,看看他們到底有什麼說法。

明使一到,立馬遞上了朱元璋的親筆信。辛隅打開一看,差點沒氣暈過去。原來,朱元璋早就得知了高麗的遠征計劃!信中措辭嚴厲,警告高麗不要輕舉妄動,否則後果自負。

這下可把辛隅給吓壞了。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籌劃得如此隐秘的計劃,竟然被明朝知道得一清二楚。看來,明朝在高麗朝廷内部安插了眼線啊!

辛隅左思右想,終于做出了一個決定:暫時擱置遠征計劃,先穩住明朝。他對明使表示,高麗絕無侵犯之意,組建軍隊不過是為了防禦北元。明使将信将疑,但還是帶着這個答複回去了。

就這樣,高麗的遠征計劃在臨出發前夕戛然而止。那支精心組建的4萬大軍,就這麼無疾而終了。辛隅雖然暫時避免了與明朝直接沖突,但他的野心并沒有完全熄滅。他暗自發誓,總有一天要讓明朝知道高麗的厲害!

四、李成桂的崛起與權力奪取

就在高麗朝廷内憂外患之際,一個名叫李成桂的将領開始嶄露頭角。這個李成桂可不是一般人,他出身于名門望族,祖上世代為官。更重要的是,李成桂自小就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

高麗4萬遠征軍欲侵占明朝遼東,天真外加不怕死

李成桂年輕時就以勇猛著稱。有一次,他單槍匹馬闖入敵營,生擒了敵軍大将,這一壯舉在軍中傳為佳話。随着年齡增長,李成桂的謀略也日漸成熟。他不僅善于沖鋒陷陣,更擅長運籌帷幄。

在辛隅國王籌劃遠征遼東的時候,李成桂就已經是高麗軍中的重要将領了。當時,他對這個遠征計劃持保留态度。李成桂認為,高麗國力不足以與明朝抗衡,貿然出兵隻會自取其辱。然而,他的意見并沒有得到辛隅的采納。

遠征計劃流産後,高麗朝廷陷入了混亂。辛隅國王的威信大跌,朝中大臣們紛紛指責他決策失誤。就在這時,北元趁機發動了進攻。高麗軍隊節節敗退,眼看就要丢失北部邊境。

危急時刻,李成桂挺身而出。他向辛隅請命,要求率軍抵抗北元。辛隅雖然對李成桂有些戒心,但眼下也隻能依靠他了。于是,李成桂領軍出征,在威化島一戰中大敗北元軍隊,挽救了高麗的危局。

這一戰,讓李成桂聲名鵲起。民間開始流傳各種關于他的傳說,說他有神兵相助,能呼風喚雨。更重要的是,軍中将士對他的崇拜達到了頂點。許多人開始私下議論,說李成桂才是真正能夠帶領高麗走向強盛的人。

李成桂凱旋而歸,受到了萬衆矚目。辛隅國王不得不對他進行嘉獎,封他為大将軍。然而,辛隅心中的戒備卻更深了。他開始暗中調查李成桂,想要找出他的把柄。

與此同時,朝中的政治鬥争愈演愈烈。大臣們分成了幾個派系,互相攻讦。有人支援辛隅繼續親明政策,有人主張投靠北元,還有人提出高麗應該獨立自主。在這場紛争中,李成桂保持了中立,但他的影響力卻在不斷擴大。

就在這時,辛隅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要再次出兵攻打遼東!這個決定立即引起了朝野震動。大臣們紛紛勸阻,認為這簡直是自尋死路。然而,辛隅卻固執己見,堅持要大舉進攻。

李成桂再次站了出來。他在朝堂上公開反對這個計劃,指出高麗根本沒有實力與明朝抗衡。辛隅勃然大怒,當場斥責李成桂是懦夫。李成桂不卑不亢,據理力争。這一幕,讓在場的大臣們都對李成桂刮目相看。

辛隅雖然惱怒,但還是不得不考慮李成桂的意見。畢竟,如果沒有李成桂的支援,這場遠征根本無法進行。于是,辛隅決定暫緩出兵計劃,但同時也開始暗中削弱李成桂的權力。

李成桂察覺到了危險的來臨。他明白,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早晚會被辛隅找到借口除掉。于是,他開始秘密聯絡其他将領和大臣,組建自己的勢力。

機會很快就來了。辛隅再次下令出兵遼東,這次他不再征詢李成桂的意見,直接任命另一位将領為統帥。然而,軍中将士們卻不買賬。他們紛紛表示,如果李成桂不領軍,他們就拒絕出征。

高麗4萬遠征軍欲侵占明朝遼東,天真外加不怕死

這下可把辛隅給難住了。如果強行出兵,軍心必定大亂;如果退縮,他的威信就會徹底喪失。就在辛隅進退兩難之際,李成桂果斷出手了。

李成桂以"清君側"為名,率軍進入王宮。他宣稱,辛隅被奸臣蒙蔽,做出了錯誤的決定,為了拯救高麗,他不得不采取行動。辛隅被軟禁在宮中,朝中大臣們也被控制起來。

就這樣,李成桂在短短幾天之内,就控制了整個高麗政權。他沒有立即廢黜辛隅,而是以攝政的身份開始執掌朝政。李成桂随即宣布取消對遼東的遠征計劃,并開始着手處理國内事務。

這一系列行動,讓高麗百姓拍手稱快。多年來積累的民怨在頃刻間得到了緩解。李成桂的支援率空前高漲,甚至有人開始呼籲他取代辛隅,成為新的國王。

然而,李成桂并沒有立即接受這個提議。他明白,要真正掌控高麗,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謀劃。于是,他開始着手進行一系列改革,為自己日後登基做準備。

五、北韓王朝的建立與明朝的反應

李成桂掌權後,高麗朝廷的政局開始發生巨大變化。他首先着手清理朝中反對勢力,将一批支援辛隅的大臣貶為平民或流放到邊遠地區。與此同時,李成桂大力提拔自己的親信,逐漸将朝廷要職掌握在自己手中。

為了赢得民心,李成桂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下令減輕農民賦稅,鼓勵開墾荒地,這讓長期受壓榨的農民們歡欣鼓舞。他還重視教育,擴建書院,提倡儒學,這又赢得了士大夫階層的支援。

李成桂深知,要建立新的王朝,光有民心還不夠,還需要正統性。為此,他巧妙地利用了當時流行的"易姓革命"理論。這個理論認為,當一個王朝無德無能時,上天會降下災異,訓示更替王朝。李成桂的支援者們開始四處宣傳各種"天象",說什麼"天降異星"、"地現祥瑞"之類的,暗示李成桂就是上天選中的新君主。

就在李成桂逐漸鞏固權力的同時,高麗最後一位國王辛隅仍被軟禁在宮中。辛隅雖然失去了實權,但在名義上仍是國王。這種尴尬的局面持續了幾年,直到1392年,李成桂終于下定決心,徹底改朝換代。

這一年七月,李成桂召集朝中大臣,宣布辛隅已經"自願"退位。随後,他登上王位,改國号為"北韓",建立了李氏北韓王朝。這一舉動,标志着統治北韓半島近五百年的高麗王朝正式落幕。

新王朝建立後,李成桂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如何處理與明朝的關系。要知道,高麗一直是明朝的藩屬國,現在李成桂篡位建立新朝,明朝會作何反應?

高麗4萬遠征軍欲侵占明朝遼東,天真外加不怕死

為了安撫明朝,李成桂立即派遣使團前往明朝,請求承認新的政權。使團帶去了大量珍貴禮物,還帶去了李成桂親筆寫的奏章。在奏章中,李成桂巧妙地将自己篡位的行為描述成"應天順人"之舉,強調自己是被迫接受王位的。

然而,明朝朝廷對這一變故反應強烈。朱元璋大怒,認為李成桂的行為是大逆不道。他下令拒絕接見北韓使團,并召集大臣商讨對策。有人主張出兵讨伐,将李成桂拿下;也有人認為應該扶植高麗舊臣,重建高麗王朝。

就在明朝朝野激烈争論之際,李成桂又派出了第二批使團。這次,他們帶來了更多的貢品,甚至包括一些高麗王室的珍寶。同時,李成桂在新的奏章中表示,願意繼續以藩屬國的身份臣服于明朝,懇請明朝皇帝能夠了解他的苦衷。

朱元璋權衡再三,最終決定接受現實。他明白,即便出兵讨伐,也難以長期控制北韓半島。況且,當時明朝正面臨北方蒙古勢力的威脅,實在無力顧及遠在東方的北韓。

1394年,明朝正式承認了李氏北韓政權,并冊封李成桂為"北韓國王"。這一決定,标志着建立立的北韓王朝獲得了國際承認。李成桂如釋重負,立即下令在全國舉行慶祝活動,以彰顯新王朝的合法性。

然而,明朝的承認并非無條件的。朱元璋要求北韓必須嚴格遵守藩屬國的義務,定期朝貢,不得與其他國家私自來往。同時,明朝還保留了幹預北韓内政的權力,比如可以對北韓的王位繼承問題發表意見。

為了表示誠意,李成桂決定将都城從開京遷到漢陽(今首爾)。這個決定有着深遠的考慮:一方面,漢陽地理位置優越,便于防禦;另一方面,遷都也象征着與舊王朝的徹底決裂,開啟新的時代。

新的都城很快興建起來。宮殿、衙門、市場鱗次栉比,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李成桂親自監督城市規劃,力求将漢陽打造成一個能夠與中國大城市媲美的都城。

就這樣,北韓王朝在動蕩中誕生了。李成桂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軍事才能,成功地完成了改朝換代。然而,新王朝的未來仍充滿挑戰:如何鞏固政權,如何平衡與明朝的關系,如何應對來自北方的威脅,這些都是李成桂和他的繼承者們必須面對的難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