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盤棋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篇章

作者:中國經濟網

來源:經濟日報

這是一盤着眼全局、關聯東西南北、統籌國内國外的發展大棋局——

高标準高品質推進雄安新區建設、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态工程建設、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8場聚焦區域發展戰略的座談會,為大陸區域協調發展邁向更高水準和更高品質指明了前進方向。

起手布局,落子成勢。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各地區立足自身比較優勢,積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發展均衡性逐漸增強,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呈現出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的區域協調發展嶄新局面。

實施區域重大戰略 培育發展動力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産力布局,建構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6月初,2024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上司座談會在浙江溫州舉行。在這次座談會上,滬蘇浙皖四地進一步提出,譜寫長三角一體化新篇章,勇當中國式現代化先行者。

作為大陸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滬蘇浙皖四地始終緊貼“一體化”“高品質”兩個關鍵詞,以不足4%的國土面積撐起了超24%的經濟總量,加速形成新發展格局。

長三角蝶變,是區域重大戰略走深走實的生動縮影。

“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六大區域重大戰略的實施,充分考慮了大陸國土空間類型多樣、差别巨大的客觀實際,逐漸建構起以點帶面、以線串點的空間發展新模式,發揮出對區域經濟發展布局的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尹俊說。

——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出堅實步伐。10年來,“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穩步推進,地級以上城市實作高鐵全覆寫;北京科技成果向津冀兩地“就近轉化”比重不斷提升,截至去年年底,中關村企業累計在天津、河北設立分支機構數量已突破1萬家;越來越多的京津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周邊地區持續延伸。

——長江經濟帶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成為沿江11個省市的堅定共識。圍繞産業基礎進階化、産業鍊現代化,持續發揮協同關聯整體優勢,不斷培育全方位對内對外開放新優勢、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持續推進。設施“硬聯通”、機制“軟聯通”、百姓“心聯通”從願景逐漸變成現實。“灣區社保通”“跨境理财通”“政務服務跨境通辦”等一批标志性事項落地實施。自“澳車北上”和“港車北上”政策實施以來,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港澳單牌車已突破200萬輛次。

——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實作重大突破。海南自貿港建設蹄疾步穩、蓬勃興起,逐漸建立自貿港政策和制度體系。

——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紮實起步。沿黃各地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推動流域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推動發展方式轉型。

東西互濟、南北協同、陸海統籌,化發展“差距”為追趕“勢能”,一幅協調發展的壯美畫卷正在鋪展。

優勢互補各揚所長 增強發展平衡性

區域協調發展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大陸幅員遼闊、人口衆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禀賦與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差别之大世界少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基本國情。大陸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也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準,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習近平總書記為新形勢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指明方向。

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

地處長江上、中遊分界點的湖北宜昌,磷資源富集,曾因磷化工産業而聞名全國,但也造成了當地生态環境惡化。痛定思痛,從2017年起,宜昌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作出堅定抉擇——對域内化工企業全面實施“關改搬轉治綠”,同時通過打造精細磷化中心,推動化工産業加速向新能源電池材料産業轉換,将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的強勁動能。

推動重要功能區建設,保障國家糧食生态能源安全。

在西南地區,四川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責任,加快建設保障國家重要初級産品供給戰略基地,打造新時代更高水準的“天府糧倉”,去年糧食産量718.8億斤,創26年來新高。如今,作為全國水電第一大省,全國每100千瓦時水電有30千瓦時産自四川;天然氣(頁岩氣)資源量、年産量均居全國第一位,全國每100立方米天然氣有24立方米産自四川。

“評判一個區域是否協調發展,不能單一以經濟名額作為标準,更不能簡單以GDP論英雄,而是要看其承擔的功能是否有效發揮。”尹俊說。

提升跨區域協同水準,促進要素資源暢通流動。

一輛新能源汽車有上萬個零部件,完成全部配套零部件供應需要多久?長三角地區給出的答案是:4小時。

在長三角地區,滬蘇浙皖不斷強化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發揮人才集聚多、科技水準高、産業基礎好和市場潛力大等優勢,有的放矢補鍊固鍊強鍊。今年1月底釋出的《2023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顯示,自2018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總指數年均增長11.17%。

擴大制度型開放,形成高水準區域開放新格局。

在南海之濱,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成型起勢。6年來,海南自貿港先行先試高标準經貿規則,制度型開放穩步擴大,用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與自貿港政策疊加優勢,在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知識産權保護、跨境資料流動等領域推出了一批新舉措。海南在高水準開放上提升領先度,在高品質發展上跑出了加速度。

“各地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兼顧發展品質與發展效益、發展成本與收益配置設定,創造發展優勢,提高發展效率,不斷促進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從全局上、源頭上、根本上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任曉剛說。

下好“全國一盤棋” 建構新發展格局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是關乎大陸經濟發展全局的重要戰略舉措,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放眼大江南北,在區域經濟版圖上,後進者奮力追趕,領跑者奮勇前行。統籌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全國一盤棋”不斷走深走實。

看東部,經濟“挑大梁”勢頭強勁。上海“五個中心”建設提速,面向經濟主戰場,C919國産大飛機、首艘國産大型郵輪相繼問世,自主研發出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重大戰略産品;山東經濟發展實作量質齊升,積極布局區塊鍊、虛拟現實等24個重點領域,國家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數量、産業數字化指數、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指數位居全國前列。

看中部,崛起态勢愈發顯現。安徽經濟總量過去10年間連跨3個萬億元級台階,在大陸經濟版圖上,實作了由“總量居中、人均靠後”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曆史性跨越;江西生态環境品質全國領先,妩媚青山、浩渺鄱陽湖,“水清江豚躍”“林深鹿飲溪”“天淨萬鳥翔”成為生動名片。

看西部,增長潛力持續釋放。重慶汽車産量超過230萬輛、新能源汽車産量突破50萬輛,全球每生産3台筆記本電腦就有1台是“重慶造”;陝西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屢破世界紀錄,超導、特高壓輸電、新型顯示等領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看東北,全面振興步伐堅實。首艘國産航母、航母艦載機等一批“大國重器”在遼甯問世,老工業基地再創輝煌;吉林糧食産量連續3年超過800億斤,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地位更加鞏固;黑龍江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産業,高标準農田和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均居全國首位。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區域重大戰略,不僅在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動對外開放和促進創新協同等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還為暢通國内大循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各地區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産業鍊供應鍊的穩定性和競争力,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這既擴大了内需市場,激發了消費潛力,又增強了大陸經濟的内生動力和發展韌性。”浙江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胡文木說。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大陸區域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均衡性明顯增強。2023年,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産總值分别達到269897.7億元和269324.9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1.6%、21.5%,區域發展相對差距持續縮小,向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準大體相當的發展目标穩步前行。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作區域協調發展的優秀答卷,也是适應發展新形勢、向世界展現“中國之治”顯著優勢的生動寫照。(經濟日報記者 祝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