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法國議會首輪選舉 馬克龍“慘敗”

作者:南方都市報
法國議會首輪選舉 馬克龍“慘敗”

6月30日,選民在法國蒂勒一處投票站參與投票。

法國議會首輪選舉 馬克龍“慘敗”

法國總統馬克龍(左二)在投票後與群眾交流。

法國議會首輪選舉 馬克龍“慘敗”

國民聯盟主席巴爾德拉(中)在一處投票站投票。

法國6月30日進行國民議會選舉首輪投票。當晚公布的出口民調顯示,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以34%的支援率領跑,随後是新成立的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得票率為28.1%,執政黨聯盟“在一起”得票率為20.3%,排名第三。

據法國媒體報道,本輪投票率在65.5%到69.7%之間,為1988年以來最高。第二輪投票定于7月7日,目前推測新一屆國民議會組成為時尚早,但執政聯盟失去相對多數席位幾成定局。

呼籲第二輪投票阻擊

法國總統馬克龍當晚在一份發給媒體的聲明中說,高投票率表明法國人希望“澄清政治局面”。他呼籲在第二輪投票中阻擊國民聯盟。

國民聯盟上司人勒龐在首輪投票中成功連任國民議會議員。她在公開講話中呼籲選民幫助國民聯盟獲得國民議會絕對多數席位。

馬克龍的民意“豪賭”

在6月初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中,法國執政黨複興黨得票率遠低于國民聯盟,馬克龍随即宣布解散國民議會、提前舉行新一屆國民議會選舉。輿論認為,這是馬克龍的一場民意“豪賭”。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年建立以來,極右翼政黨或将首次在國民議會取得多數席位。

法國劃分577個立法選區,對應國民議會577個席位。選舉采取兩輪投票制,第一輪投票中,候選人得票超過半數的直接當選;若無人得票過半,則獲得不低于本選區12.5%登記選民支援的候選人進入第二輪投票,得票最高者當選。當選者任期5年。

觀察

“姆巴佩效應” 投票率近40年新高

首輪選舉後,馬克龍呼籲選民在第二輪投票中組建“更廣泛的聯盟”,以阻擊右翼。但有媒體認為,馬克龍的賭注,或許正适得其反。

“左”“右”抗衡

據報道,首輪投票後的出口民調結果,與投票前預測的結果基本一緻,國民聯盟的支援者對此表示歡呼。不過,持反移民、疑歐立場的國民聯盟,尚未清楚說明該黨是否會在第二輪投票後與馬克龍上司的、持親歐立場的執政聯盟進行“左右共治”。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道稱,盡管國民聯盟在首輪投票中獲勝,但該黨上司人勒龐仍把目光放在第二輪選舉。

勒龐表示:“法國人民毫不含糊地表明,在經曆了七年腐蝕性力量(的上司)後,他們願意翻開新的一頁。但我們還沒有真的赢,第二輪投票将是決定性的。”

報道指出,國民聯盟主席、被認為很可能會成為新一任法國總理的“95後”巴爾德拉,在首輪投票後沒有批評執政聯盟,而是把矛頭對準了選舉中支援率排名第二的左翼。

巴爾德拉稱,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NFP)将對“法國的生存構成威脅”,該聯盟将向移民開放法國邊境,“沒有道德界限”。巴爾德拉表示:“現在是時候把權力交給那些了解你、關心你的上司人了。”

Politico稱,選舉夜最大的輸家,或許是馬克龍。他所上司的中間派目前在議會中擁有250個席位,預計本次選舉後,将輸掉數十個席位。

而馬克龍并不承認失敗。在一份聲明中,他對本次選舉的高投票率(65.5%到69.7%之間)表示歡迎,并呼籲在第二輪投票中建立“廣泛的聯盟”。但根據預計,他提前選舉的賭注或适得其反,他對于法國政治的影響力正在“迅速減弱”。

報道稱,馬克龍似乎在押注,為了阻止極右翼上台,将動員他的支援者并加強執政聯盟的使命。但馬克龍低估了極右翼和左翼,盡管這兩派存在深刻的分歧,但在一定程度上,這兩派能夠通過反對馬克龍而團結起來。

号召年輕人投票

法國議會選舉首輪投票率高,部分存在名人效應的原因。在本次投票前,法國國家足球隊隊長、擁有北非移民血統的姆巴佩公開号召年輕人投票,并稱自己反對極端、反對分裂的想法,更反對政治冷漠。

25歲的姆巴佩稱:“這就是為什麼我希望為我這代人發聲。因為當我更年輕時,我也曾認為,就算我發聲,也無法改變一切。”

在姆巴佩發表上述言論後,法國民調機構IFOP的民調結果顯示,在18至35歲間的受訪者中,57%稱會參加首輪投票。在2022年的議會選舉中,該年齡段僅有30%的人參與投票。此外,2022年法國議會選舉的總投票率約為46%,比本次低了約20個百分點。

此外,姆巴佩的言論,還讓國民聯盟的支援率短暫下跌。在18至34歲年齡段的人群中,該黨的支援率一度從31%下降至27%。

除短暫的“姆巴佩效應”外,法國選民認為,有必要通過投票對那些擁有和尋求權力的人表示失望。

64歲的選民倫佩勒(Philippe Lempereur)對左、中、右三派的政客都感到厭倦。在他看來,這些黨派的政客無法確定人們在有住所和有足夠食物等問題上共同努力。

倫佩勒稱:“我們預設投票是最不糟糕的選擇。我甯願投票,也不願什麼都不做。”

綜合新華社、澎湃新聞

圖檔:新華社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