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腦機接口技術如何重塑人類交流

作者:貼近地面飛行

  伴随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我們不斷地在打破機器和人之間的差異界限。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突破,更是對人類語言、個體自我認知、社會和倫理的深刻挑戰。我們需要在這一變革中尋找新的了解方式,確定技術的發展能夠促進人類的整體福祉。

腦機接口技術如何重塑人類交流

  在腦機接口技術誕生之前,人類主要依靠語言進行溝通和交往。語言不僅是我們了解彼此、了解自然和世界的工具,也是我們了解自我的重要手段。然而,一旦進入腦機接口時代,随着技術的發展,語言溝通的比例将逐漸減少,甚至出現逆轉——腦機接口裝置可以通過大腦皮層的神經元活動,直接偵測并傳輸我們思考的問題和情感,将其以數字信号的形式輸入到另一個大腦中。這些信号通過生物電和實體電的形式,傳遞悲歡離合、快感和欲望等情感和感官體驗,而不再依賴語言表達。那麼,這是否意味着腦機接口技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方式?

  主體性的黑箱

  随着腦機接口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對大腦工作方式的探索日益深入,能夠捕捉與特定欲望和情感相關的神經活動模式。然而,即便在這些先進技術的輔助下,大腦仍保有一定程度的神秘性。這種神秘性源于技術本身的局限,也源于人類意識的複雜本質。

  在探讨技術如何重塑人際交流的邊界時,我們必須關注它對個體内心“核心黑箱”的影響。所謂“核心黑箱”,指的是大腦中那些即使在高度發達的腦機接口時代也難以完全揭示或了解的部分,它們構成了我們獨特個性的基石。

  這種不可侵犯的内心空間,在腦機接口時代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是我們對個體主體性的一種根本需求,也是了解主體性的關鍵概念。它提醒我們,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人類的内在世界總有一些部分是屬于自己的,是不可被外部力量完全掌握或預測的。這種認識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自我與技術的關系,以及如何在不斷演變的技術環境中保持我們的主體性和個體獨特性。

  進入腦機接口時代,主體性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交往方式的變革,主體性的定義和内涵也将随之改變。當我們試圖擺脫技術的束縛時,我們能否真正找回那個未受技術影響的、原始的自我?這涉及一個核心問題:無論技術如何發展,我們的大腦作為生理實體仍然保持着某種形式的“主體性”。但這個通過技術儲存下來的主體性與我們現在了解的自我截然不同。主體性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它可以是自然的、本真的、曆史的,也可以是社會交往的産物。然而,從語言叙事的角度來看,主體性更多是一種通過語言建構的現實。以《三體》中的情境為例,人類能夠戰勝三體文明,關鍵在于我們擁有主體性黑箱。該黑箱能夠對抗透明性暴力,轉而依然使用複雜的語言符号進行叙事和思考。顯然,語言不僅是我們交流的工具,也是建構和維護個體主體性及隐私的重要保障。也就是說,三體文明中的“我就是我們”,展現了一種完全透明的交流方式,沒有謊言和隐私。與之相對,人類擁有語言編織的不透明資訊體,我們利用這種資訊體暗藏謊言,進而在與三體人的對抗中取得了勝利。

  随着腦機接口技術的進步,我們可能接近一種溝通無障礙的境地。然而,這種無縫連接配接也帶來了風險,仿佛我們的大腦随時可能被注入外來的思想或資訊,這些思想或資訊往往會被誤認為是我們自己的觀點。這種情況突顯了一個深刻的擔憂:如果我們的思想和觀點不再純粹是自己的,那麼我們是否喪失了真正的主體性?《阿凡達》系列的最新作品描繪了一種通過神樹實作的連接配接方式,這棵樹連接配接了星球上所有的動物和人類。通過神樹,他們會進入一種迷醉狀态,能夠直接感覺鲸魚圖鲲的思緒和它所經曆的痛苦。同樣,當人們通過腦機接口連接配接時,也會進入一種迷狂或醉酒的狀态,這可能會削弱我們運用語言的交往理性空間,但是可以激發彼此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神交狀态。不過,就像阿凡達可以從神樹上脫離一樣,連線大腦的通靈狀态并不是完全不可逆轉的,人們仍然能夠憑借自我意識,将自己和機器斷開,從這種迷醉狀态中恢複過來。

  可見,盡管腦機接口技術可能使溝通變得更加透明,但在腦機接口時代,人類的主體性仍然會得到保留。而語言作為人類交流的基礎,也不會消失。因為如果失去了語言,人類可能會失去個體的獨特性和隐私,陷入“透明性恐懼”。

  腦機何以能交流

  最近推出的GPT-4o,不僅反應速度快,而且思維嚴謹,在與它語音交流的時候,我們基本感覺不到它是機器人。這種可交流性不能不讓我們思考其通過算力、巨大的參數産生出語言符号的背後機制。這種機制與人類語言的生産機制究竟有多大的不同?

  起初,結構主義語言學為我們提供了對語言生成的基本了解。然而,随着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文法學理論的提出,我們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喬姆斯基認為,人類大腦中存在一種固有的規則系統,這套系統允許不同語言通過規則性轉換來實作互通。這一理念不僅革新了我們對語言的了解,而且為早期機器翻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機器翻譯通過模拟這些内在規則,旨在打破不同語言之間的界限,實作跨語言的交流與了解。(社會科學報社融媒體“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見社會科學報及官方網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