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華飲食文化刍議

作者:融媒土左
中華飲食文化刍議

飲食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基礎,是基于人們最基本的、維持生命的生理需求,而飲食文化更基于人們家庭與人類社會的飲食實踐,也基于人們特定的生産與生活條件,滿足人們部分的精神需求。是以,飲食文化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成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直覺象征與身份辨別。

中華飲食文化刍議

▲2023年10月13日,第二十四屆中國美食節在青島舉行。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享譽世界的中華飲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橫亘古今,薪火相傳,具有厚重的曆史底蘊與豐富的人文内涵,是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展現。

中華飲食文化刍議

飲食文化蘊含豐富哲理

飲食文化覆寫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深刻影響人生的各個重要節點,如婚喪嫁娶、添丁進口、歲時節日、人際交往等。上至外事活動的國宴,下到各族百姓的家席,都有相應的飲食文化。

中華飲食文化與民生的關系極為密切。《詩經》所載:“民之質矣,日用飲食”;韓非子強調,人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故古人雲“民以食為天”,“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人們常言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飲食文化。

中華飲食文化與治理國家的理念有千絲萬縷的關聯。“飲食”在《尚書·洪範》治理國家最主要的“八政”中被列為首政,即“一曰食”。老子在《道德經》中明确指出:“治大國,若烹小鮮”,其精髓就是無論烹饪佳肴,還是治國理政,都必須講求“精心”二字。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強調,“食足貨通,然後國實民富,而教化成”,進一步說明了其中的深刻道理。

中華飲食文化不僅僅關乎果腹之需,還蘊含着認識事物、了解事物的哲理。《論語·鄉黨》提出“食不厭精,脍不厭細”,意指飲食之道也折射一個人的品位和待人之道。正因如此,中華飲食文化具有“風味多樣、四季有别、講究美感、關注情趣、醫食結合”等特質,包含精、美、情、禮等特色,在交融五味中兼收五谷、口味為上中并蓄五菜、曲盡其妙中包容五畜、烹饪熟化中吸納五果、葷素搭配中創新五征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去腥膻、增鮮美、控火候、調口味等烹調技藝,努力完善與優化菜肴的色、香、味等,務求至香、至味、至美、至文、至禮。

中華飲食文化刍議

各民族飲食文化互相交融

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承過程,也是各民族飲食文化元素互相吸納交融的過程。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中華各民族互相依存、互相交往、共存共榮,各民族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的有機整體,形成了具有民族飲食文化與地域飲食文化的雙重特征。

例如,奶茶這一遊牧文化元素與農耕文化元素相結合的典範,深受蒙古族、藏族、滿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群衆喜愛,可謂“一馔逾千年”。這是通過“茶馬互市”等途徑實作的,是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而今,奶茶已經成為許多民族成員廣泛共享的飲品,其規模也遠遠超出了遊牧民族的範圍。

經過長期發展,中華飲食文化形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魯菜、粵菜、川菜、徽菜、閩菜、湘菜、蘇菜、浙菜等八大菜系,中華飲食文化呈現出“百宴齊備、千家争香、萬肴興味”的格局。而被譽為“中國宴魁”的滿漢全席,則是中華飲食文化的傑出代表。

滿漢全席與清宮禦膳既有差別,又有聯系。這種飲食文化的升華現象,是在清代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的時代背景下,經曆了滿、漢分席階段,滿漢菜式合席階段,滿漢全席階段後形成的。它不斷荟萃多民族飲食文化精華,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發展曆史上的巅峰,也從飲食文化的層面反映了中華文化形成與發展綿延不絕的脈絡。

中華飲食文化刍議

當代美食不斷交融創新

中華飲食文化烹之有正道,饪之有妙方,嘗之有佳味,觀之有優型,食之有奇效,達到了“絲莼玉藕,珠粳錦鯉,相留戀,又經歲”的境界。如今,中華飲食文化的交融過程仍然在持續擴大。

例如,滿族典型的傳統食品沙琪瑪受到廣泛喜愛,各民族群衆對其制作理念、用料與加工工藝等方面都進行了交融性優化創新。有些沙琪瑪的食材使用了四川涼山地區盛産的苦荞粉或者苦荞苗芽,沙琪瑪的口感更加松軟,甜而不膩、酥松軟糯。在現代保健理念指導下,有廠家研制出木糖醇苦荞山藥葛根茯苓沙琪瑪,使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安心食用;雲南大理白族群衆還将當地特産食品乳扇引入沙琪瑪制作過程,研制出乳扇沙琪瑪,進一步豐富了沙琪瑪的口感。各地還創新制作出奶蓋、水果、蔬菜、燕麥、堅果等不同類型口味的沙琪瑪,使沙琪瑪的生态業态面貌一新。

不同民族之間,在尊重彼此飲食習慣的前提下,通過烹饪技術及菜品的互鑒交融,實作改善口感、完善飲食。例如,北韓族特色飲食的典型代表——冷面,将東北地區各族群衆共同喜愛的鍋包肉,作為冷面的固定搭配之一,明顯改善了傳統冷面的外觀與口感,實作了對傳統飲食的推陳出新。這是時代進步的一種反映,充分說明了中華飲食文化兼具民族性與時代性。

中華飲食文化欣欣向榮,蔚為壯觀,争香鬥鮮,齊顯佳味,也促進了相關學術研究的活躍,并形成相容食材生産、炊具與餐具生産、烹饪及食品制造技藝的“知識密集型學科”,以中華飲食文化為題的學術論文和相關學術專著數量不斷攀升。我們熱切期待着有更多關于中華飲食文化的扛鼎之作問世。

(作者系北京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特聘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