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門如何培育出三院士?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院士背後家族

作者:決策與資訊雜志
一門如何培育出三院士?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院士背後家族

6月24日晨光初照,科技界迎來輝煌時刻——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帷幕徐徐拉開,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與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共同登上了這份國家科技榮譽的巅峰。

在中國科技的浩瀚星空中,總有那麼幾顆星辰以其璀璨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李德仁院士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一顆。

2023年,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榮耀光環落在他肩上,不僅是對這位測繪遙感領域巨擘數十年如一日貢獻的最高贊譽,也是對他那顆拳拳愛國心的最好注解。

而除了李德仁院士本身以傑出的科研成就備受關注外,李家一門三院士的教育成果更是為人所津津樂道。

01

李德仁:從溱潼少年到科技巨星

李德仁,這位根植于泰州姜堰溱潼的科學巨匠,自1939年誕生于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古鎮,便與科技的命運緊密相連。在這裡,他度過了他的童年,小鎮的甯靜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滋養了他對知識的無盡渴求。

11歲時,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江蘇省泰州中學,對科學的熱愛和對未知的探索,為他日後的科研之路埋下了伏筆。中學時期的小試牛刀,測量家鄉“小泰山”的經曆,似乎預示着他與測繪科學的不解之緣。

1957年,命運的轉折點悄然而至,李德仁被第八志願錄取,進入武漢測量制圖學院(今武漢大學資訊學部),這看似偶然的選擇,實則是他與測繪學深厚緣分的開始。

大學時期的李德仁不僅是成績斐然的“學霸”,更是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學者。他敢于挑戰權威,為蘇聯專家編寫的教科書挑錯,這種精神最終吸引了時任院長王之卓教授的注意,也為他日後的學術研究鋪平了道路。

然而,李德仁的求學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他曾因莫須有的問題失去讀研資格,被迫成為一名工廠勞工。但挫折沒有讓他放棄,1978年,國家恢複研究所學生招生,39歲的他終于實作了成為王之卓教授研究所學生的夢想。

留學德國期間,李德仁更是以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毅力,僅用兩年半時間完成了博士學業,解決了困擾測量學界百年的誤差可區分性理論難題,他的名字是以閃耀在國際測繪學的星空。

1985年,面對國外的優厚條件,李德仁選擇了回國,回到了他魂牽夢繞的武漢大學,開啟了他科技報國的壯麗篇章。他深知國家在高精度定位及測圖核心技術上的迫切需求,緻力于推動大陸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體系建設,使中國在這一領域實作了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的跨越。

汶川地震的教訓更堅定了他建設大陸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的決心,他帶領團隊解決了遙感衛星高精度資料處理的一系列難題,確定了國家在關鍵時刻能夠迅速響應,保護人民生命财産安全。

在科研之外,李德仁更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他堅持認為,教授的首要職責是教學,他親自參與《測繪學概論》的授課,被譽為“最奢侈的基礎課”,旨在激發更多年輕人對測繪遙感科學的熱情。他的學生中不乏龔健雅這樣的傑出人才,他們繼承了老師的衣缽,繼續在科研道路上發光發熱。

即便已近杖朝之年,李德仁院士仍未停下腳步,他正為“東方慧眼”星座項目傾注心血,這一項目旨在通過發射200顆衛星,實作對地觀測的全面更新,讓衛星技術更加貼近群眾生活,實作“大衆玩衛星”的時代願景。

他提出的智能衛星“通、導、遙”一體化理念,正逐漸變為現實,展現了一個戰略家的前瞻視野和對國家科技發展的深切關懷。

李德仁院士的一生,是不斷求索、不斷創新、不懈奮鬥的一生。他用實際行動诠釋了“讀書、思維、創新、實踐”的人生信條,激勵着無數科技工作者心懷家國,勇攀高峰。

在李德仁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科學家的責任與擔當,看到了科技興國夢想的光芒。他的故事,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征程中一抹亮麗的色彩,是激勵後來者不斷前行的強大力量。

02

三院士:李家優秀的教育傳統結出的碩果

實際上,除了李德仁之外,李家還出了另外兩位院士,是以留下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漫步于江蘇省姜堰市溱潼古鎮,當地人都會說起:“昔有三科兩甲首,今朝一門三傑耀”。

這“一門三傑”指的正是科學界的璀璨明星——李德仁、李德毅與李德群,三位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們不僅是鄉土的榮耀,更是國家科技領域的瑰寶。

一門如何培育出三院士?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院士背後家族

三院士合影,從左至右分别為李德毅、李德仁、李德群。

1. 李德群:塑膠成型領域的拓荒者

李德群院士,這位來自江蘇泰縣的科學家,以其在塑膠注射成形模拟和智能型塑膠注射機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成為東方大國乃至全球塑膠成型領域的領軍人物。他的工作不僅推動了理論的創新,更為實際應用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援,促進了制造業的技術更新和産業更新。

李德群的成就,不僅展現在技術層面的突破,更在于他為行業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科研人才,為後續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革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李德仁:地球空間資訊學的領航者

同為李氏家族的驕傲,李德仁院士則在地球空間資訊學領域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作為武漢大學的教授,李德仁在遙感與地理資訊系統領域的研究,不僅填補了國内多項空白,更在國際上赢得了極高的聲譽。

他的學術成就不僅展現在高影響力的論文發表和重要獎項的獲得,更在于他推動了學科交叉融合,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地球空間資訊學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李德毅:人工智能的先驅

李德毅院士則是東方大國人工智能研究的一面旗幟,他的“控制流—資料流圖對理論和實作方法”不僅在學術界引起了轟動,更為人工智能的實際應用打開了新的大門。

李德毅院士不僅在理論上有所建樹,更注重技術的實用化,他的研究成果在自動駕駛、智能制造等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産業更新貢獻了重要力量。他的遠見卓識,使他在人工智能領域享有極高的聲望,被譽為推動該領域發展的關鍵人物。

李氏家族的輝煌成就并非偶然,其背後是家族文化與《李氏家訓》精神的深厚滋養,是李家重視教育的優秀傳統所結出的碩果。

這三位院士的血脈中流淌着顯赫的學識傳統,其根源可追溯至六世祖李承霖,一位在清朝道光年間高中狀元的傑出人物。李承霖曾任翰林院學士、廣西主考,乃至皇子師,一生清廉正直,晚年退隐泰州,以簡樸生活與慈善行為影響後世。

其家族精神通過曾祖李貞發所書的80字家訓得以延續:“愛國愛家,幼學不倦,書香繼世,崇德尚賢,和諧鄰裡,扶貧助弱,勤儉持家,繁榮可期。”這80字的家訓,不僅是家族成員行為規範的指南,更是激勵後代勤勉治學、愛國奉獻的不竭動力。它倡導的“愛我中華、興我家邦、少小勤學、車胤孫康、弦歌雅樂、翰墨傳香、尊師益友、孝德永彰”等價值觀,深刻地影響着每一位李氏家族的成員,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明燈。

在李氏家族中,崇尚學術、重視教育的傳統根深蒂固,這不僅展現在對知識的追求上,更展現在對品德修養的重視。三位院士的成長曆程,是這一傳統最直接的展現。他們在科研領域的不懈探索,既是對個人理想的追求,也是對家族文化傳承的實踐。《李氏家訓》中的每一條教誨,都如同一顆顆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最終綻放出科技之花,結出了累累碩果。

李氏家族的成就,不僅是個人榮耀和家族驕傲,更是對社會的回饋與貢獻。三位院士不僅在科技前沿不斷突破,更積極參與教育事業,培養後輩,推動社會進步。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提升了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也為社會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激發了公衆對科學的興趣和對教育的重視。他們的故事,成為激勵年輕一代投身科技、報效國家的鮮活教材。

李德群、李德仁、李德毅三位院士的卓越成就,是李氏家族精神傳承與時代機遇相結合的産物,是個人才華與家族文化底蘊互相促進的典範。他們以實際行動證明,家族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夠激發個體潛能,引導成員朝着更高更遠的目标邁進。

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堅守傳統美德,注重教育與品德培養,方能培養出更多對社會有貢獻的優秀人才。“一門三院士”的輝煌,是中華民族智慧與美德的集中展現,也是對未來中國實作科技與文化融合共生的美好期待。

來源:“他說你評”微信公衆号

作者:唐駿中

編輯:胡梁

【聲明:本号為服務各級政府、企事業機關決策的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