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作者:經濟觀察報

文博時空/文 文博時空 作者 董嚴

文物攝影|杜廣磊

位于安徽省南部的徽州,古稱新安、歙州。秦置黟、歙二縣,晉稱新安郡,至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 年),改歙州為徽州。徽州名稱的由來,一說是因績溪有徽嶺、徽溪,一說“徽”為美義。其實“徽”字本意為“繩索”、“捆綁”,以“徽”命名,表達了宋王朝在經過“動蕩”之後,希望能對此地加強限制的企盼。

徽州曆以商賈衆多、文風興盛而蜚聲海内。徽商以其雄厚的資本辦教育、創書院、置祠産、建廟宇,曾稱雄明清商界300 多年,形成經濟繁榮、教育發達的鼎盛時期,故素有“東南鄒魯”和“無徽不成鎮”之稱。曆史上的“新安文化”獨樹一幟,新安理學、新安醫學、徽派樸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派建築、徽派盆景和徽雕、徽劇等,以其卓越的成就著稱于世。

遵循“枕山、面水、聚合、朝陽”的堪輿理念,千百年來以山為骨,以水為脈,雕琢出自成一派的徽派建築,在朦胧煙雨中曆經風雨,依舊溫柔古樸,可知可感。在安徽博物院,可以細品徽州古建之精妙。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安徽博物院徽州古建築展

這裡的古村落有其獨特的布局結構,或象形、或表意,展現了“靠山采形、依水取勢”的巧思。

“山繞清溪水繞城,白雲碧嶂畫難成”,被稱為“畫裡鄉村”的世界文化遺産地——宏村村落正是充滿了自然魅力的一座古村落。整個村子位于黃山市黟縣東北部,南宋紹熙年間建成,錯落有緻的民居将這片土地雕刻成了“牛”形布局,村落為骨,水脈為形,勤勞的村民們秉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時間刻度,讓這頭枕山卧水的“黃牛”有了血脈的流動。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宏村村落布局示意圖

一實一虛、一黑一白、一陰一陽,偏居徽州一隅的呈坎裡古村,遵循樸素的“道法自然”的理念,将傳統的八卦風水學說融入村落的建設。村内龍溪河呈“S”形由北向南貫村而過,形成八卦陰陽魚的分界線,村内八條街巷、九十九條小巷彙聚成九宮八卦格局,村外八座大山,形似八卦方位,内外相合,呈坎相對,自東漢三國時起,便默默凝望着天地,賜福于民。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呈坎村落布局示意及俯視圖

走進古建展,迎面而來的是“徽州三絕”之稱的民居篇,介紹了徽派民居的入戶門、徽州三雕、建築結構等内容,徽派建築是實用之宅,卻也不失美學特色。

徽州民居的入戶大門以東南朝向居多,均配有門樓或門罩,既可防止雨水順牆而下濺到門上,又起到裝飾作用,這是徽派建築對“門面”的一種典型裝飾方式,是以素有“千金門樓四兩屋”之稱。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徽州門樓

作為徽派民居的“門面”,門樓的建造也是豐儉由人,在形制上有字匾門、拱形門、垂花門、八字門、牌樓門等,門罩頂部通常采用青瓦翹檐,檐下用青磚嵌砌堆成富有變化的圖案。

門樓則更為複雜,由“樓”和“罩”兩部分構成,仿照牌樓式樣,用磚石砌出柱坊鬥拱,上加屋檐,雕刻精美,這種門樓主要用于官宦或富商之家,側面彰顯着民居主人的社會地位和财富積累,人們将其凝練成“門當戶對”、“門第等次”等成語口耳相傳。如今昔日王謝之家不再,這些門樓卻依然頂風冒雪,庇護後人。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牌樓門結構圖

民居、祠堂、牌坊為“徽州三絕”,民居之妙在三雕,即木雕、石雕與磚雕。元末明初到清末民初年間,外出奔波的徽商們幸得衣錦還鄉,紛紛造宅院、建宗祠、立牌坊,以三雕技藝讓故鄉與祖先同享榮光與驕傲。受新安畫派的影響,花鳥、草木、曆史故事、奇聞逸談,無不可入畫,無不可雕镂。

磚雕飾牆:“門罩迷藻悅,照壁變雕牆”,這是徽州磚雕的真實寫照。磚雕由明代徽州窯匠鮑四首創,題材廣泛,展覽中的“遊春圖人物”便是徽州磚雕的最好注腳。78 塊磚石,雕砌六層,最上層為博古圖,寓意儒雅高潔,二層為漁樵耕讀,三層為瓜葉枝纏,寓意“綿綿瓜瓞”、子孫繁茂,四層為“暗八仙”,寓意長壽吉祥,五層為“遊春圖”,山石樹木、小橋流水、寶塔亭閣相映成趣,六層為普通的吉祥紋樣。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遊春人物圖局部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徽州磚雕常用建築位置圖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磚雕:暗八仙紋磚雕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磚雕:百子圖

木雕楹柱:展覽将徽州民居的特色之處進行拆解、展示,使我們透過零星碎片,得以窺見古代工匠之技藝。徽州多産木料,工匠們便就地取材,采用圓雕、浮雕、透雕等手法,将多種紋樣镌刻于窗扇、欄闆、粱拖、檐條等處,一梁一柱,鮮活了整個時代。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戲曲人物寶相花窗扇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窗扇中間的戲曲人物

戲曲人物寶相花窗扇是徽州木雕的代表作。其頂部飾花鳥,底部為瑞獸,主體部分以镂雕寶相花為地,中心淺浮雕戲曲人物圖案。寶相花為中國傳統吉祥紋飾,源于佛教裝飾藝術,集合了蓮花、牡丹等特征,尤其是在花蕊處,以圓珠作規則排列,似閃閃發光的寶珠,富麗華美,有吉祥、圓滿之意。寶相花盛行于隋唐時期,隋唐以後也被廣泛運用于瓷器、金銀器、織物、雕刻等裝飾藝術中。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龍紋镂空窗扇及局部

龍紋镂空窗扇使用了大量镂空雕法,在造型上更為靈動。其主體紋飾為對稱的雙龍圖案,上下呼應,奔騰于雲霧波濤之中,體态矯健,表情生動,極具動感。上層镂雕多隻喜鵲嬉戲于牡丹花從,下部飾萬字紋,寓意雙喜臨門、富貴吉祥、福壽綿長。镂雕紋飾表面均飾以金漆,又以紅漆描邊,主次分明,主題突出,有大氣磅礴之感。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徽州木雕常見紋樣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徽州木雕常用建築位置。

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為西施設美人靠,專供其二人休息所用。是以,“美人靠”也叫“吳王靠”,學名“鵝頸椅”,是一種下設條凳,上連靠欄的木制建築,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彎曲似鵝頸,故名。其優雅曼妙的曲線設計合乎人體輪廓,靠坐着十分舒适。通常建于回廊或亭閣圍檻的臨水一側,除休憩之外,更兼得淩波倒影之趣。

石雕镌坊:如果說牌坊是徽州古建的徽章,石雕則是徽章上最生動的符号。明清以來,牌坊的石材普遍采用“茶園石”和“黔縣青”,浮雕以平面雕和淺層透雕為主。“大門有石雕門罩,堂前有石雕魚缸”,曆經 500 多年風雨,徽州石雕風華依舊。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抱鼓石,中國傳統民居的門第符号,一般位于傳統四合院大門底部宅門的入口,形似圓鼓,屬于門枕石的一種。因為它有一個猶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

徽州民居之精妙,還在于澤被後世的馬頭牆。“視火牆一築,足以禦患于千百載者,其為謀之淺深,垂澤之久近,何如也。”這句镌刻在徽州歙縣府衙的碑刻,真實記述了馬頭牆在民居中的實用性,其中的“火牆”即馬頭牆的前身。

馬頭牆,其本質是封火牆,是為了防止密集的民居,在某戶着火時牽連周圍,加重損失。雖為實用,卻也不能失了風雅。古徽州人的堅韌執着與文化底蘊被馬頭牆傳承,其造型高低錯落,或繁或簡,猶如昂首的駿馬,其上繪制吉祥圖案、山水花鳥,美不勝收。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印鬥式馬頭牆:座頭上端裝飾有“田”或萬字紋的方形磚,形似金印,有“金印如鬥”之意,表達了對功名的追求,激勵子孫奮發讀書取仕。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鵲尾式馬頭牆,座頭雕刻成喜鵲尾巴的樣子,有喜事臨門的寓意。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坐吻式馬頭牆,座頭為窯燒的吻獸構件,有祈求平安、驅邪避災之意。

關于馬頭牆的起源,也有一個悲痛的傳說。在明弘治年間的端午佳節,徽州城内一片歡騰,不料傍晚時天降橫禍,城東一排房屋被大火吞噬,由于各家戶均為木質房屋,又頂梁相連,借助風勢,整條街都陷入火海,損失慘重。彼時何歆剛剛來到徽州任職,決心降低火災隐患,他多方考察,查閱資料,最終發現建造高高的山牆可以組織火勢蔓延,這便是馬頭牆的前身“封火牆”。

進入展覽的宗祠區域,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家族傳承,在這一區域,介紹了徽州三絕之一的祠堂曆史、建築特點、選址、空間布局等。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無論大小,祠堂均是重要的文化和議事中心,是當地宗法社會的基礎。和古代生産型農村不同,徽州古村落是消費型的農村,勤勞的古徽州人外出或經商或求學,帶着榮耀回歸故裡,自然也要光耀門楣,酬謝先祖,于是便有了徽州三絕之稱的徽州祠堂。

據說在宋朝時,受“程朱理學”的影響,徽州人非常看重讀書,有“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的美譽,在曆史上曾誕生了29 個文武狀元、17 位宰相、2100 多名進士和數千名舉人,稱得上是“儒風獨勝甲江南”。

到了明中葉,徽州人口劇增,人均耕地不足,大批徽州人外出經商,堅守“儒道經營”的傳統,最終創造了“天下第一商幫”——徽商。

這些商賈士子心系故鄉,尊禮守教,自南宋以至明清,修建了百餘座祠堂,這些祠堂分為宗祠、統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類型,祭祀和管理規模逐漸縮小。其中統宗祠又叫祖祠、總祠,是宗族統帥族中各支派的大宗祠,如新安程式統宗祠。宗祠則是各姓宗族支派在遷徙村落建立的支派宗祠,如歙縣北岸吳氏宗祠。支祠是下屬各支派祭祀本支派祖先的祠堂,如黟縣南屏葉氏支祠。而家祠則規模最小,為家族内某房為祭祀房内祖先的祠堂,如歙縣潛口司谏第。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統宗祠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宗祠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支祠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家祠

通常祠堂的位置或與村莊比鄰而建,或是選在村落外開闊處,不過大部分還是集全村之力在村落中央修建,既便于宗族集會,也能保持一定的莊嚴與神秘。

物力雖繁,必不敢省人工。祠堂作為家族部落的儀式性建築,大多為“三進五鳳樓”的磚木結構。三進指祠堂的三大主體空間——儀門、享堂、寝殿。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三進平面分布圖。一進為大門,也叫“儀門”。二進為享堂,是宗族舉行祭祀禮儀和商議宗族大事的地方,是祠堂内的重點裝飾空間。三進為寝堂,多為五開間,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中間置供奉祖先牌位的神龛,神龛前設定供桌擺放祭祀用品。

五鳳樓則是指祠堂大門的屋頂裝飾:五對檐角,兩兩對稱,飛檐翹角,似鳳鳥展翅,取“有鳳來儀”和“五鳳朝天”的美好意象。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五鳳樓立面圖

沿着祠堂篇繼續往前走,會看到祠堂的結構介紹。徽州人信奉前世今生,因而對祖先也多了一份敬畏,為了把這份敬畏具象,他們将擡梁式結構與穿鬥式的結構融合形成新的擡梁穿鬥混合式結構,以提高祠堂的莊嚴肅穆,氣勢恢宏。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擡梁式結構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穿鬥式結構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擡梁穿鬥混合式結構

祠堂之重,重在教化。古徽州世稱“程朱阙裡”,推崇“祭祖敬宗、報本感恩”的傳統倫理道德,也重視引導自身德行,他們将徽州人世代相傳的處世哲學,一筆筆镌刻于梁間,倫理教化、仁義道德、恩榮封賞、修養身心……不同的楹聯牌匾傳遞了古徽州人教化族人的樸素價值觀,時間在牌匾上留下痕迹,但思想的力量永遠不會磨滅。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祠堂的橫聯牌匾分類及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徽州祠堂有男祠,亦有女祠,徽州人大都“幼恃母慈,長承母訓”,感念母親之恩德,故建母祠以紀念。展覽中為我們介紹了徽州著名的女祠——位于歙縣棠樾村的清懿堂。堂以“清懿”定名,取其“品行清白、懿德美好”之意。這座祠堂結構宏達,為三進五開間,規模甚至超過了男祠敦本堂。女祠和男祠并列而立,就像兩條河流,滋養着這片土地上人們。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棠樾村清懿堂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棠樾村敦本堂

走過祠堂篇,我們來到了徽州重要的功能建築——戲台部分。徽州古戲台多為祠堂戲台,以祠堂前進門屋作為戲台,條石做底,青瓦覆寫,鑼鼓起,皆是粉墨幻景,扇開合,所訴皆是人情。

這部分為我們展示了戲台的分類及其建築特色,徽州古戲台因其功能不同,被劃分為家庭戲台、祠堂戲台和廟宇戲台,其中以祠堂戲台儲存最多,而在古徽州所遺留的祠堂戲樓中,以馀慶堂古戲台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好,會源堂古戲台形式較為少見。這兩座古戲台分别代表了古徽州戲台的兩種制式:活動戲台以及固定戲台。活動戲台顧名思義,便是友善拆卸,和祠堂儀門融合二為一,台上演出,台下通行,而固定戲台隻有演出功能,不可拆卸。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馀慶堂古戲台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會源堂古戲台

每望及戲樓,不得不驚歎于古代工匠的建造智慧,他們将現代舞台空間的“共鳴”設計早早地應用到了戲台上,這便是徽州古戲台一大特色——藻井。清中期以後,藻井以圓形居多,分為三層,逐層内收至頂部,剖面似倒置的喇叭,既提升了造型美感,又能起到吸音、共鳴的作用,讓戲曲觀衆聽起來回味悠長。

徽州有“牌坊之鄉”的美稱,曾有上千座牌坊,今存百餘座。牌坊起源說法不一,根據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的觀點,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衡門之下,可以栖遲”,衡門即由兩根柱子和一根橫木搭建的城門,牌坊古稱中“綽楔”、“紳楔”的楔,即指門兩旁的木柱。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經過漢唐的發展,牌坊在南宋出現,并在明初期逐漸成型,曆經衡門、華表、坊門、烏頭門等多個階段,多用來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徽州地區商人、文人衆多,為紀錄家族功勳,有表彰紀念之意的牌坊因而盛行。一座座牌坊,宛若曆史遺珠,镌刻着徽州人的血脈輝煌。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牌坊的演化

在徽州古城的牌坊中,以棠樾牌坊群最為有名。坐落于棠樾村口的牌坊群,以弧形環繞村落,按忠孝節義的順序相向排列,其中有一座慈孝裡坊,規格最高。相傳宋末州縣守将叛亂,徽商鮑宗岩被擒獲,他的兒子追尋而來,要替父就死,父親則執意自己赴死,這一父子争死的舉動感動亂軍,兩人被放,朝廷為表其德行,特賜建牌坊,并镌刻永樂皇帝親筆“鮑家父子全仁孝,留取聲名照古今”。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牌坊構造

走出展廳,依然讓人神往于徽州的風華絕代,這裡的一石一刻,一巷一燈,都需要細細品味,百年風雨走過,徽州,依舊從容不迫。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人物雀替:徽商奔走于江湖行旅,或對酒當歌,或锱铢計較,這些生活場景為徽州民間藝人所采撷,一筆一劃落在木材商,便有了人物雀替(在梁柱交點安置的構件,既有穩定作用,又有裝飾作用)。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畫眉夫妻磚雕:女子在庭院梳妝,頭戴方巾的男子認真給妻子畫眉,送茶的侍者回避不及而卻步,這便是漢代張敞為妻子畫眉的典故,表現了溫馨美滿的夫妻之情。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園景圖雕磚:圖中雕刻兩層門樓,襯以山水花草,門扇緊閉,圍牆漏窗對稱,一側牆外有梧桐樹一株,一側院内紅杏出牆,景物恬靜而富有生機。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荷蟹”圖磚雕:宋代文人曾畫有“荷蟹”圖,明清時期徽州民間将這一題材用于磚雕,以其諧音“和諧”賦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此圖為池塘寫實之景,風搖綠葉,荷花溢香,螃蟹與小鳥栖息其間,畫面意境生動,題材别出新意,表現出生機盎然的池塘景象。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老人教化圖磚雕: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頒布《教民榜文》,鄉裡由老人受理戶籍、田土案件,把民事糾紛消弭在基層。圖中老人正書寫榜文,紳士勸谕少年去申明亭聽老人宣講聖谕。

馬頭牆、小青瓦,美人靠,品徽州古建之美 | 觀展

鳳戲牡丹磚雕:盛開的牡丹中,兩隻鳳鳥嬉戲其間,生趣盎然。磚雕以牡丹和鳳鳥為題,構成了鳳戲牡丹的畫面,增添了鳳鳥的優美情趣,象征着富貴常在,榮華永駐。

鯉魚化龍紋磚雕:中國古代傳說鯉魚跳過龍門,即化成真龍,傳遞出人們希望金榜題名、升官發财等飛黃騰達的願望。畫面刻畫了兩條鯉魚騰躍而起,其中一條頭部已經化成龍頭模樣,在空中身處,威嚴地目視下方,鯉魚化龍的畫面感強烈,給人一種即将金榜題名成功的緊張感。

展覽資訊:該展位于安徽博物院(新館)四樓,為常設展覽。

交通路線:地鐵乘坐 3 号線“省博物院”下車;公交乘坐 105/113/129 路至“省博物院南門”下車或乘坐 13 路至“省博物院東門”下車。

參觀預約:僅需在安徽省博物院公衆号内預約進館門票,每周一閉館。

知識拓展:①紀錄片《徽州古建築(之一)》(可在安徽省圖書館的數字資源服務平台進行觀看)②紀錄片《徽州》

安博古建展:煙柳畫橋徽州人家|觀展

圖檔 | 杜廣磊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