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人隻有體驗到被愛,才能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

作者:簡單心理
一個人隻有體驗到被愛,才能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

前幾年朋友小文和我聊天時說過一句話,我一直記憶深刻——

「如果注定要平凡地度過這一生,那還不如死了呢?活着不就是要努力追求優秀嗎?」

那個時候的小文,無法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

雖然有些極端,這樣的想法并不是個例。豆瓣有個小組叫「普通學」,7 萬多人一起在裡面,學習如何當個普通人。

他們多面臨和小文之前一樣的掙紮:從「成功學」的叙事中長大,也一度是「塔尖」上的那群孩子,在真正走入成年人的生活後,無法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的現實。

一個人隻有體驗到被愛,才能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

「普通學」是我們集體缺失的一堂課,我們熟悉怎樣滿足他人的期待,如何達到一個目标。但我們不知道,沒人教過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該如何好好地生活。

于是我找到資深心理咨詢師王雪岩老師:在她多年的臨床觀察中,無法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是大多數來訪者都要面臨的心理困擾。

她還提出,做一個普通人,對心智成熟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也是以,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并非對現實的妥協和放棄,相反,這是一段自我成長的英雄之旅。

以下是王雪岩老師的自述:

一個人隻有體驗到被愛,才能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

01

一個人隻有體驗到被愛,才能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

如果一個人想做一個普通人而不能,我覺得他其實在表達:「我想成為我自己,但是我做不到」。在我們的臨床工作裡邊,這幾乎是每一個來訪者,都需要處理的一個部分。

很多人覺得做普通人很容易,但這是一種誤解,能享受做一個普通人,其實是一個特别高的要求,意味着這個人的人格健康度是非常高的。他有相當充分的能力,去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去耐受外部世界帶給他的挫折;他能夠從自己的生活中獲得價值體驗,而不是隻能從他人的目光中獲得;他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而不是被其他人的期待和要求所左右等等。

這其實是人格非常獨立的表現,一個很自信,内心安全穩定的人,才能做得到。

一個人隻有體驗到被愛,才能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

▷ 《機器人之夢》

而這份安全感來自于哪裡呢?其實就是來自于他早年,有沒有足夠的「被愛」的體驗。

比如一個孩子闖禍了,父母不會過多地去懲罰他,而是陪他一起去度過那個艱難的時刻。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感受到被愛,這種被愛的體驗會成為他的底氣,他就有充分的空間去探索這個世界,可以成為自己,而不會擔心因為這些(錯誤)被父母抛棄,不會有太多的生存恐懼。他能感受到我好的部分,壞的部分,完整的自己都是被接受的。

如果這個孩子感受到是不被愛的,是被挑剔的,那麼他就會非常恐懼,不斷地察言觀色——「我怎樣才能保證自己不被抛棄?怎樣才能不會被強烈地懲罰?」有些孩子會變得很乖巧,有些孩子會努力學習讓自己變得很優秀,這些都是一種「生存政策」。

這部分不安會導緻他極力排斥自己的某些部分,那些他認為不可接受的部分,可能是無能,也可能是不夠漂亮等等。但這些部分也是真實存在的,他排除得越多,内在就會越空虛,整個人也就越不完整。因為這種不完整,這個人的生存反而會遇上更多的困難,他也會變得越來越焦慮。

當一個人越感覺自己糟糕的時候,其實越難以忍受自己是一個普通人。這種糟糕的體驗不管對誰來講都太難以承受了,很無能,很無力。這個時候就需要做一些處理,他可能把這些糟糕的體驗投射出去,比如指責和貶低别人,也可能需要給自己制造一個虛幻的假象,那就是「我比誰都好,我不是普通人」,可能外在展現出來就是非常地傲慢和自大。

一個人隻有體驗到被愛,才能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

▷ 《心靈奇旅》

而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他是不需要去去戰勝别人來凸顯自己的。因為他内心那個愛的力量足夠強,他也不需要努力去讓别人看到自己的「閃光」,他本身就是有光的。

02

當孩子成為父母「要的那個孩子」,就失去了做普通人的機會

很多人沒有辦法接受自己成為普通人,很重要的一個來源是,我父母希望我優秀。當我優秀的時候,我父母是有面子的。

這是一類挺常見的現象,有些父母能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但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是很高的。這可能是父母緩解内心焦慮的一種方式,當他内心無法耐受平庸、無助無能帶來的這些焦慮,就會投射給身邊親近的人。如果孩子是優秀的,他們内心就會覺得安全,覺得未來有确定感。

這種期待常常以表揚的形式出現,一般來說我們會覺得表揚和鼓勵孩子是好事,但其實在心理咨詢中,我們是不太會去表揚來訪者的,因為表揚其實是一個「超我」的要求。

當父母表揚孩子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我期望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在與父母的互動過程中,感受到了這部分,就會本能地去迎合父母的需要,因為他也希望用獲得父母肯定的方式來獲得内在的安全感。這些互動常常發生在潛意識中——

「我知道我父母要什麼,我要成為父母要的那個孩子。」

一個人隻有體驗到被愛,才能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

▷ 《小歡喜》

但是這樣的代價可能就是,他逐漸放棄了自己獨立探索的那個部分,慢慢地失去自我,不知道怎麼做一個「普通人」。

是以在咨詢過程中,也會不斷去鼓勵我們的來訪者,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意味着我的人生不再隻考慮我父母想要什麼,而是我想要什麼。我們能夠祝福彼此擁有自己的人生。

隻有一個獨立的個體,才有可能從「普通人」這個定位中獲得樂趣和力量。

03

普通人的「生存焦慮」

除了上面談到的個體因素,我們也不能忽視社會原因。

從曆史上來看,我們有科舉制的傳統,确确實實「優秀」是可以帶來很大收益的,不管是個武狀元還是文狀元,不光可以讓自己獲得好的生活,還能惠及幾代人。那個時候工商農業都不發達,現實中這的确是獲得保障的一個很重要的來源。

這種生存的焦慮,它在我們的内心裡是根深蒂固的。

然後經曆戰争年代,父輩們生活的時代也是很艱難的,生存焦慮就這樣一代一代傳遞下來。直到今天,雖然條件好了很多,但實際上我們的生存焦慮普遍還是很高的,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我們還是處在高競争、高壓力環境之下,一直都沒有獲得一種基本的安全感保障。

人隻有在基本的生存需求能夠滿足之後,才可能去考慮精神的需求。也因為這樣,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那種最基礎的生存教育,你怎麼樣去更優秀,能夠掙錢,能夠有好的工作,能夠讓你活下來。評價體系一直是很物質化的,忽略了對于人性這部分的關懷,對于所謂「優秀」的标準,也是有點走偏了。當人性不被尊重的時候,作為一個普通人身上的優秀品質,也很難補償他在外部物質條件上的缺損。

這也導緻現代人普遍缺少一種情感上的的滿足感,于是人們去追求金錢,追求權力,其實在象征層面,像小嬰兒餓了、害怕了就想叼奶嘴一樣,就是需要一些即刻的滿足來填補我們内在的空洞。

但能讓我們真正獲得情感滿足的,其實是我們不珍視的那些東西,比如人性的溫暖、善良、平穩快樂的情緒。但在很多人眼中,這些是不重要的,遠遠不如吃一頓飯,掙一點錢來的直接。

一個人隻有體驗到被愛,才能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

▷ 《小歡喜》

04

成為普通人的路是很難的,但一旦覺醒,就很難回去了

不過情況是在慢慢好轉的,比如這種小組(普通學)的出現,就說明這一代年輕人已經在逐漸覺醒,開始思考我要不要成為普通人,我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包括很多年輕人現在也在做心理咨詢處理自己的議題,你會發現越能夠接受自己的時候,就越不需要把你的那些焦慮投射給孩子,就能夠給孩子更多的空間。

但這可能會是很漫長的一個過程。

覺醒的這些年輕人,他們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因為他們在推翻過去傳承了多年的一些認知,一些習慣,一些關系狀态,也可能要承受很多的诋毀,懲罰,這是非常困難的。

包括有些人現在想得很好,希望将來告訴自己的孩子,可以成為一個普通人,但其實這個「告訴」是沒有用的,他需要「相信」孩子可以成為一個普通人。作為父母,你是不是允許他犯錯?然後可以平靜地陪伴他,去了解這個錯是怎麼犯的,怎麼樣才能讓它變得更好一些?生活裡有很多具體的時刻,隻有真的相信了,才能從行動上有一些調整。

一個人隻有體驗到被愛,才能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

▷ 《心靈奇旅》

但一旦覺醒,我想就很難再回去了。

我們要改造這個社會是很難的, 但可以先從自己做起,逐漸接受自己更多一點,包括現在很流行的說法,「重新養育自己的内在小孩」,我覺得就挺好的。

讓自己的家庭變得幸福起來,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有活力,更有力量去成為他自己。每一個小家庭裡邊培養出一個真實的,安全的孩子,這是可以做到的,然後這些人聚合在一起,未來整體環境改善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可能要經過好多代的努力,經曆不斷地痛苦掙紮和反複,才能夠逐漸形成一個大的環境,允許孩子做他自己,成為一個普通人。

采訪/撰文:寒冰

封面:《我的天才女友》

一個人隻有體驗到被愛,才能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
一個人隻有體驗到被愛,才能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