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院丨黃夫人甗形盉:春秋黃國的繁華舊夢

作者:正觀新聞

甗是先秦時期的蒸煮用具,功能類似于現在的蒸鍋;盉則是青銅時代用來調合酒水的器皿,器型像壺,往往為圓口深腹,下有三足或四足。

1983年,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的一座春秋早期墓葬,出土了一件造型别緻的青銅器,兼具甗與盉兩種器物的形制,名為“黃夫人甗形盉”。

博物院丨黃夫人甗形盉:春秋黃國的繁華舊夢

黃夫人甗形盉,水器,春秋文物,通高18.5厘米,口徑11.2厘米,腹徑15厘米。1983年發掘出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現藏河南博物院。

這件青銅器頂部有圓形素面平蓋,尖唇斂口,圓肩下收,鼓腹,下部分裆式,有三足較短。器内有一圓形木箅,無孔。腹部一側有一向上卷尾狀柄,即“曲形鋬”,鋬與一足上下垂直,兩足間上端的腹部有一獸首流狀孔,與流口成90°直角,該特征明顯。底部中心有一小孔,有鑄模痕迹。鑄有銘文,器壁較薄,無紋飾。

博物院丨黃夫人甗形盉:春秋黃國的繁華舊夢

頂部口沿下有銘文六行共十六字:“黃子作黃甫(夫)人行器,則永寶寶霝冬霝後。”“霝冬”是金文裡的習慣用語,即“令終”,“令”解善的意思,即善始善終。“令終令後”意謂得享福祿名位而終,又有好的後嗣。此四字用語,推斷很可能是專為女子言喻,很可能是由于黃夫人去世時四十多歲,且沒有生育,故在随葬品上銘刻文字,以此祭奠逝者。

博物院丨黃夫人甗形盉:春秋黃國的繁華舊夢

黃夫人甗形盉出土于黃君孟夫婦墓,這一墓葬共清理出青銅器、玉器、竹木漆器、絲織品殘片等珍貴文物200多件。其中,許多青銅器上都鑄有“黃君孟”或“黃子作黃夫人孟姬”等銘文,是以專家推斷墓主為黃國國君孟及其夫人。

黃國是周代赢姓諸侯國之一,位于河南省東南部淮河上遊地區的潢川、光山、羅山一帶,至今潢川縣西北仍殘存黃國故城遺址。

在春秋五霸冉冉升起的時代,齊國在黃國之北嶄露頭角,楚國則在黃國之南迅速崛起。夾在這兩大強國之間的黃國,不僅是齊楚之間的緩沖地帶,更是中原文化、東夷文化、江淮文化交彙融合的熔爐。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黃國的工匠們在器物制造、紡織、雕刻與繪畫等方面均達到了令人矚目的高度。

然而,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黃國終究未能抵擋住楚國的強大攻勢,最終消失在諸侯兼并的曆史塵埃之中,隻留下一件件鑄有銘文的精美器物,展露着這一古老邦國的繁華舊夢。

博物院丨黃夫人甗形盉:春秋黃國的繁華舊夢

專家解讀

據河南博物院文博館員趙樂介紹,黃夫人甗形盉出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該墓出土的大部分器物形制與紋飾與中原地區墓中器物相近似,顯然屬于中原喪葬習俗。

《春秋公羊傳》記載:“僖公十二年……冬,楚人滅黃。”即楚人消滅黃國在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是以,黃君孟夫婦合葬墓的年代下限應是在公元前648年。其出土的銅器、玉器、漆木器和絲織品是春秋早期晚段的标準器群。

本文所述黃夫人甗形盉,其形制是甗形,又有曲柄(鋬)特征,并且鑄有精美銘文,整體器型比例小巧精緻,在同時期出土的盉中是比較少見的。它不僅是十分珍稀的春秋時期黃國禮器青銅皿,還是研究春秋早期青銅盉形制與功用的重要物證。

黃國被滅之後,黃姓族人大批被迫遷至楚國腹地,定居在今湖北黃岡、黃石等地,還有一支則内遷至今湖北江陵、荊州一帶。目前所見曲柄盉集中出土于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處,進一步印證了當時黃國人的主要活動範圍即在這一地區。

版權聲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檔、音樂、視訊等)版權歸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經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本文,請背景聯系取得授權,并應在授權範圍内使用,同時注明來源正觀新聞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給任何第三方。

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