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作者:黑鏡頭

原文于2020年9月在“中金攝協”微信公衆号上連載。

我真的相信世界上有的事情如果我不拍下來,就沒有人會看見——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武漢市漢江上的這一水上人家群體引起我的關注純屬偶然,是在實施漢正街專題攝影項目過程中開啟的新專題。

2009年8月29日和9月22日的淩晨四五點,我爬上晴川橋上俯拍漢正街小商品批發市場繁忙的物流夜景時,水上人家闖入了我的鏡頭,我有點好奇,就下橋拍了賣魚的小船和在漢江遊泳的武漢人。

後來在拍攝漢正街專題時,我多次想順便拍一下水上人家,但遇到阻攔:蝸居在這裡的人以為我是記者,擔心我的照片一發表,這裡就會被政府取締。

我不死心,就經常去走走,先拉家常、交朋友,不急着拍照。慢慢有人接納我,我拍些肖像照送給他們,他們知道我拍照并不是為了上報紙,我才慢慢走近了這個群體。

真正開始實質性拍攝已經到了2010年11月。這一專題從2009年8月開始關注到2016年11月水上人家被取締、清理,斷斷續續拍攝了八年,但集中拍攝是2010年至2014年,曆時五年。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2月2日,武漢晴川橋下漢江水上人家。(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4年4月19日,武漢晴川橋下。(周國獻拍攝)

武漢的漢江水面,自晴川橋至江漢一橋一帶,曾經常年停泊着近百艘用于居住的水泥船和木船,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水上群落。

這些無動力的水泥船或木船,用纜繩系在岸邊,在船頭放置一塊跳闆供住家上下船。纜繩的長短要根據水位的高低進行調節,冬放夏收。這些三五成群的船隻,有的船與船之間還用纜繩鍊在一起,形成連體以抵禦風浪。即便如此,也時不時發生斷鍊走錨江漂的事故。因船無動力,一旦斷鍊走錨就隻能随波逐流,非常危險。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12月24日,武漢晴川橋下漢江水上人家。(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2月19日,武漢江漢一橋附近的漢江水上人家。(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2年2月11日,武漢晴川橋下漢江水上人家。(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4年1月1日,枯水季節的武漢晴川橋下漢江水上人家。(周國獻拍攝)

這些水上人家中,隻有個别是漁家,在附近打魚,收成并不好。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12月18日,漁民在趸船附近打魚。(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0年11月20日,漢江上的打魚船。(周國獻拍攝)

據海事部門介紹,早年漢江集家嘴曾經有個水産市場,外地魚販的漁船開到這裡做買賣。後來水産市場搬遷到白沙州,魚販子就把船賣給漢正街周圍的打工者,有的成了住家,有的成了水上魚市,有的改造成小型水上旅館;還有一些原來廢棄或者報廢的營運船隻改建成趸船,經過一番改造成了出租屋或倉庫,停靠在集家嘴至江漢二橋一帶。

漢江水上部落處于武漢市這座大都市的管理插花地帶,管的部門多,涉及水務、城管、港監、海事、安監、漁政等多個部門,很多年一直是個管理難題。出于市容市貌、水體污染、行洪航運、居民安全等方面的考慮,這個部落遲早會被取締。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個即将消失的生活景觀,我在2009年将漢江水上部落列入拍攝計劃。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0年11月7日,武漢晴川橋下漢江水上人家,遠處是趸船水上出租屋。(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 2010年11月7日,一少女詢問是否可以在水上出租屋的趸船上廁所友善。一個簡易廁所就搭建在船舷邊上,污物直接排入洗衣婦背後的江裡。(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5月8日,武漢晴川橋下漢江水上人家。(周國獻拍攝)

這些生活在船上的打工者,有的以拾荒為業,有的在漢正街小商品批發市場做搬運工,有的利用江邊便利做販魚等小生意。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5月28日,武漢江漢一橋附近水上魚市的魚販挑魚送到定點餐館。(周國獻拍攝)

選擇住在船上大都是因為買不起房子。雖然漢江邊上的江景房已達每平方幾萬元,但一艘水泥船一般隻需幾千元,木船更便宜,很多人家在這裡一住就是上十年。他們蝸居在小船上,延續着自己的生活夢想。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5月28日,武漢江漢一橋附近的漢江水上人家。(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6月1日,武漢江漢一橋附近的漢江水上人家。(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5月28日,武漢江漢一橋附近漢江水上人家的洗衣婦。(周國獻拍攝)

住在船上用水用電都很不友善。平時生活垃圾直接排放到江裡,江水隻能用來洗衣、洗菜,吃喝用水還得上岸去挑。船上沒有電,不能播放電視,一般到了晚上就睡覺。有的船家為了友善上學的孩子做作業,出高價從趸船或碼頭接電。

在這樣艱苦的生活環境下,劉德姑等人還經常邊做家務邊哼着歌曲,普通百姓的淳樸善良和樂觀豁達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2月2日除夕上午,湖北仙桃人龔恒道到岸上挑飲用水。(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 2011年2月2日除夕上午,湖北仙桃沔陽人馬師傅的老婆劉德姑在生火做飯。劉德姑愛唱歌,邊做飯邊哼着歌曲。(周國獻拍攝)

雖然條件艱苦,但在船上住慣了,很多人家還是舍不得離開這裡。夏天沒有電,但晚上徐徐江風卻是天然的空調;收入低,卻能吃上自家在江邊種的生态蔬菜、放養的土雞;花不了多少錢,住的卻是實實在在的濱水“江景房”......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2年12月11日,武漢晴川橋下的漢江水上人家在岸邊澆菜。(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2年2月11日正月初九,幾個小男孩在漢江堤上拔草烤蕃薯。(周國獻拍攝)

來自湖北洪湖的肖成禮在武漢有兩間“江景房”,可坐觀如畫美景,卻風雨飄搖。

那是常年停泊在漢江岸邊的兩艘木船,它位于漢口晴川橋下的漢江邊。周圍的江景房均價已達每平方兩三萬元,老肖的家卻隻需幾千元。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 2011年2月2日除夕上午,湖北洪湖人肖成禮在生火燒水。肖成禮1944年生,2000年開始在集家嘴一帶的船上生活,以販魚為業。(周國獻拍攝)

盡管生活艱苦,老肖一家還是在船上一住就是16年。老肖夫婦以販魚為業,進貨的魚用網兜挂在船舷邊的漢江裡,第二天撈起、挑到岸上附近的菜市場出售。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 2010年12月25日早晨,大雪過後,湖北洪湖人肖成禮夫婦準備上岸賣魚。肖成禮1944年生,2000年開始在集家嘴一帶的船上生活,以販魚為業。(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 2010年12月25日早晨,大雪過後,湖北洪湖人肖成禮挑着一擔魚到岸上賣。肖成禮1944年生,2000年開始在集家嘴一帶的船上生活,以販魚為業。(周國獻拍攝)

幾年的交往,我和老肖等船家成了好朋友。2011年除夕,老肖在深圳打工的女兒和外孫女回來過年,我跟拍了幾天,拍老肖的外孫女在岸邊挖泥沙,拍外孫女和媽媽搶船上唯一的小靠背椅,拍大年初一的早餐……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 2011年2月3日大年初一,湖北洪湖人肖成禮的在深圳打工的女兒和外孫女回來過年,大年初一早晨第一碗飯是外孫女的。(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 2011年2月2日除夕,湖北洪湖人肖成禮的在深圳打工的女兒和外孫女回來過年,與鄰居劉德姑合影。(周國獻拍攝)

在晴川橋下的水上人家中,龔傑的船是比較“豪華”的。龔傑的水泥大船花了1.5萬元買的,後來因女兒和兒子多次掉到江裡,加裝了護欄,加寬了跳闆。

龔傑1961年生,原來是武漢玻璃廠職工,改革開放時出來幹個體,做過十幾種小生意,賣魚、賣水果、開餐館、漢正街擺攤、承包客車……,均沒有起色。

龔傑在沿河大道109号有一室一廳的住宅,原來在自己家裡開餐館,房間太小,蜂窩煤擺在門口,被城管要求整改,就将房子出租作倉庫,每月800元。房子出租後,買船住在船上。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12月24日下午,龔傑在船上生火做飯。(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12月24日下午,龔傑在船上生火做飯。(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0年12月25日,龔傑在晴川橋下的船艙卧室。(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 2010年12月25日,龔傑的小兒子龔子豪在武漢晴川橋下的船艙起房間,這是龔子豪做作業的地方。龔子豪讀國小四年級。(周國獻拍攝)

水上人家的另一個群體是我一直關注的漢正街“扁擔”。

有的是“扁擔”自己到船上出租屋寄居,有的是物流公司老闆買下一條船用作“扁擔”集體宿舍。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 2011年12月18日下午,來自湖北潛江的馮新雲(左一)收工回到漢水晴川橋下的水泥船住處,和工友将拖車擡到船上。這是物流公司老闆專為打工仔購置的宿舍船。(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 2011年12月18日下午,來自湖北潛江的80後搬運工宋紅鵬(右一)等6人收工回到漢水晴川橋下的宿舍船上休息,這是19個搬運工的家。(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 2011年12月18日下午,湖北潛江積玉口鎮人董加良收工後在物流公司宿舍船艙内擦澡。董加良1962年生,來漢正街打工兩三年了。育有一女一兒,女兒在南京某服裝廠打工,兒子在南京讀研究所學生。(周國獻拍攝)

親眼目睹過水上人家如何在大雪中生存,才真正體會到生活的不易。

2010年12月中旬,武漢下了一場大雪,整片水上人家就像被冰封了一樣,連接配接陸地的跳闆被風雪吹打得七零八落,但船家們似乎很淡定。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 2010年12月15日9:46,大雪過後,武漢晴川橋下的漢江水上人家還在夢鄉,連接配接陸地的跳闆被風雪吹打得七零八落。(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0年12月15日,雪後的武漢晴川橋下水上人家。(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0年12月25日,大雪過後的武漢晴川橋下水上人家。(周國獻拍攝)

水上人家的住民們是勤勞的,也是熱愛生活的。

大年初一武漢市民都沉浸在過年的喜慶中,但水上人家卻在調整跳闆、固定纜繩,築牢自己的巢,一個賴以生存的家。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2月3日大年初一,武漢晴川橋下的漢江水上人家在枯水季節加強纜繩和跳闆。(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2月3日大年初一,左鄰右舍在幫助湖北仙桃沔陽人馬友成(左一)調整跳闆。(周國獻拍攝)

過年了,要走訪親戚,也有親戚來看望。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 2012年2月11日正月二十,湖北仙桃沔陽人馬友成的兒子和即将生産的兒媳婦來看望住在船上的父母。馬友成1995年起在集家嘴一帶的船上生活,以販魚為生,那時晴川橋還沒開建。(周國獻拍攝)

剪個頭發,将秀發洗一洗,請鄰居來聚餐,這才像個過年的樣子。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2月2日除夕上午,黃陂武湖人方師傅請女兒為她剪個頭發過年。(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2月3日大年初一早晨,一個女子在船舷邊洗頭。(周國獻拍攝)

從被拒絕到被普遍接納,後來又與肖成禮、龔恒道、龔傑等成為好朋友,大年三十被邀請到船上吃年夜飯,我很受感動。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2月2日除夕下午,湖北仙桃人龔恒道(右二)請作者和鄰居肖成禮、龔傑吃年飯。(周國獻拍攝)

當年我的拍攝重點是漢正街,每次拍完漢正街,我就順便到附近的水上人家看看。

為了展現水上人家的生活特殊性,記錄其别樣生活狀态,我還特地在特殊的日子前往拍攝,如今成為永久的記憶。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12月24日下午,幾個少年在武漢晴川橋下漢江邊玩泥巴,以自己的方式歡度平安夜。(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6月1日兒童節,武漢江漢一橋附近漢江水上人家的孩子。(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011年9月12日中秋節晚上,湖北仙桃沔陽人馬浩在船上洗澡。(周國獻拍攝)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 2011年9月12日中秋節晚上,湖北洪湖人肖成禮夫婦在甲闆上乘涼,節日的晴川橋閃亮着多彩的裝飾圖案。肖成禮1944年生,2000年開始在集家嘴一帶的船上生活,以販魚為業。(周國獻拍攝)

2016年,武漢市沿江港口岸線資源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全面啟動,晴川橋至永豐橋15.4公裡範圍内的“水上人家”全部棄船上岸,95戶人家的96艘船集中處理。肖成禮等人已作别漢江,尋找下一個蝸居。昔日“漢江一景”從此消失,我多年前拍攝的《江城水上人家》影像成為絕唱。

2014年9月,《江城水上人家》在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上展出後,我的主要精力便用于拍攝漢正街、鋼城紅房子和武漢工業遺産。2016年11月水上人家取締後,我去拍了一組照片,并在自媒體上發了《水上部落作别漢江,水上人家影像成為絕唱》,用新舊對比的影像,給這個專題暫時畫了個句号。(參見==》:水上部落作别漢江,水上人家影像成為絕唱)

專題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集中展示的是晴川橋至江漢一橋一帶的水上人家影像,但其實隻是漢江人文影像的一個開篇。我曾經多次以漢江與長江交彙處為起點,沿着漢江騎行上十公裡,記錄沿途的船家、野泳愛好者、挖沙船、造船廠及堤内老居民區等,還專程到襄陽、十堰、潛江、仙桃、孝感等地拍攝漢江流域影像。這個專題遠沒有結束。

我很喜歡美國新紀實攝影家戴安·阿勃斯說過的一句話:“我真的相信世界上有的事情如果我不拍下來,就沒有人會看見”。從80年代嘗試紀實攝影至今,我很深的體會是:有些事情如果不拍下來,可能以後就沒有機會再拍到了。

我的紀實攝影作品經曆了2008年至2014年傳統紀實攝影實踐階段(作品包括《扁擔:漢正街的傳奇》、《江城水上人家》、《吉慶街賣唱藝人》等)和2014年之後新紀實攝影和文獻攝影的探索期(作品包括《自動售套機》、《漢正街相冊》、《大武漢》、《遠去的轟鳴聲——荊楚工業廠房類型學圖錄》、《退場》、《暮色》等),拍攝理念有些變化,但一直延續中規中矩的拍攝風格。我不追求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或新潮的拍攝手法,我更多的是用平實的鏡頭,老老實實的拍照,試圖呈現拍攝對象的自然生态。

.

【相關連結】:

周國獻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

.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周國獻藝術簡介

周國獻,中國雅昌影像簽約攝影師,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

周國獻先生多年來一直緻力于武漢和湖北的影像探索,從傳統紀實攝影到新紀實攝影,他以專題攝影的方式,用鏡頭關注本土,用影像反映當下。他的攝影作品曾參加2011/2015麗水攝影節、2013/2014/2023平遙國際攝影大展、2017大理國際影會、2016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2021/2023沈陽當代攝影學術邀請展等國際國内攝影節個展,并在本地武漢博物館、江漢關博物館、卓爾美術館、物外書店等舉辦攝影個展;曾榮獲2013年第13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優秀攝影師獎、2017年第六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提名獎、中國金融系統2015年第三屆和2017年第四屆全國攝影展紀實類金獎、2019年度中國金融攝影家協會年度人物、湖北省2014年度攝影人物作品獎、2016年第三屆“武漢市文學藝術獎”優秀文藝作品獎等獎項;2019年攝影作品入選大型史詩性畫冊《中國》(中宣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2018年攝影項目《“大武漢”武漢工業遺産保護專題攝影項目》獲湖北省文藝精品創作扶持資金項目資助;2020年8月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中國工業遺産大資料中心籌建“周國獻工業遺産影像檔案資料庫”。作品被武漢博物館、遼甯美術館、武漢市檔案館、西安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和武漢市漢正街博物館收藏;攝影作品集《漢正街期待“重新開機”》作為雅昌文化集團《100位攝影人鏡頭中的抗疫故事》之一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主要展覽經曆】

2011年11月,中國麗水國際攝影文化節攝影個展《漢正街扁擔》;

2012年5月,第九屆中國攝影藝術節攝影個展《恩施慶陽涼亭街》、《看展覽的人們》;

2013年9月,第13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攝影個展《扁擔:漢正街的傳奇》;

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武漢博物館個展《走進漢正街——周國獻漢正街紀實攝影作品展》;

2014年9月,第14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攝影個展《江城水上人家》;

2015年1月至2月,武漢卓爾美術館個展《浮生四記——周國獻紀實攝影作品展》;

2015年8月至9月,武漢市漢江灣壹号雙個展《印象漢正街——周國獻、郁勝文攝影作品展》;

2015年11月,中國麗水攝影節攝影個展《自動售套機》;

2016年4月至5月,武漢物外書店個展《百年老裡分鹹安坊——周國獻紀實攝影作品展》;

2016年11月,第六屆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個展《漢正街相冊》;

2017年8月,第七屆大理國際影會攝影個展《大武漢》;

2019年7月,武漢外灘1861《漢•港映像》群展;

2019年8月,武漢市漢正街步行街《影像見證40年——我和我的漢正街攝影展》群展;

2019年8月,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印迹——“中國 • 漢陽工業文化影像志”攝影展》群展;

2019年10月,北京國際攝影周《70x70的中國圖像史——從七十位藝術家看1949年以來的中國攝影藝術》群展;

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江漢關博物館個展《大武漢的工業記憶——周國獻工業攝影作品展》;

2021年3月至4月,武漢市新世界百貨《有闆有眼 有武漢》群展;

2021年9月至10月,第2屆沈陽當代攝影學術邀請展個展《退場》;

2022年6月,武漢市《漢正街攝影展》群展;

2023年4月,武漢首屆攝影藝術展:

2023年9月,第23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青雲直上”——超越叙事十三人攝影展》;

2023年11月,第3屆沈陽當代攝影學術邀請展《“青雲直上”——超越叙事十三人攝影展》;

2024年4月,西安理工大學《“青雲直上”——超越叙事十三人攝影展》;

2024年5月,武漢保元裡《和合之美·光影流觞:萬朝紅、周國獻、徐震山攝影作品展》。

【攝影作品集】

2011年11月:《漢正街扁擔》

2013年09月:《扁擔:漢正街的傳奇》

2014年09月:《江城水上人家》

2015年08月:《印象漢正街——周國獻、郁勝文攝影作品》

2015年11月:《自動售套機》

2016年11月:《漢正街相冊》

2017年08月:《大武漢》

2019年12月:《遠去的轟鳴聲——荊楚工業廠房類型學圖錄》

2020年04月:《漢正街期待“重新開機”》

2021年05月:《退場》

2021年05月:《江城記憶》

.

特别聲明:本頭條号“黑鏡頭”釋出的圖檔,除非特别注明,均為周國獻原創作品,轉載請勿聲明原創,并請注明出處及保留作者姓名。

.

謝謝關注今日頭條号“黑鏡頭”!

【關注方法】:

1.安裝今日頭條App(已安裝的請忽略);

2.打開今日頭條App,或者通過分享的“黑鏡頭”頭條文章進入今日頭條App。

然後,通過如下兩種方法關注“黑鏡頭”頭條号:

(1)方法一:在“黑鏡頭”頭條文章開頭,點選右上角的“關注”按鈕(如下圖):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2)方法二:在今日頭條首頁搜尋欄鍵入“黑鏡頭”,點搜尋按鈕,再點菜單欄中的“使用者”選項,找到“黑鏡頭”頭條号使用者(昵稱存在同名情況),認準如下“黑鏡頭”LOGO,再點關注。

周國獻談紀實攝影作品《江城水上人家》創作經曆

謝謝大家!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