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面對職場上的敵意,你不必表現出攻擊性

作者:哈佛商業評論
面對職場上的敵意,你不必表現出攻擊性

編者按:本文節選自《相處之道》(Getting Alone,華齡出版社,颉騰文化出品,2023),作者是職場專家,關注性别、人際動态、困難對話、回報和有效溝通等話題。本書解析了難相處之人的心理背景,并就如何在工作中應對來自上司與同僚的為難和打壓,給出了實踐指導。我們沒法選擇每個老闆和同僚,但是我們可以修煉自己,直擊問題,更快擺脫壞關系。

面對職場上的敵意,你不必表現出攻擊性

“我受苦,是以你也應該受苦”

朱莉娅還記得,申請一家連鎖酒店的營銷經理職位時,接受完酒店主管西萊斯特的面試後,她回家告訴丈夫,西萊斯特在面試中一次也沒笑過。她猜未來的老闆不會是一個熱情的人。也許這隻是她的風格,甚至是因為企業文化?對此她解釋說:“我和不同國家的人一起工作過,我明白不能期望别人和我有一樣的工作風格。”

然而被錄用後,她發現西萊斯特在“冷落她”。朱莉娅上班第一周一次也沒見過西萊斯特:“我基本就是做一些調查,找工作需要的資訊。”她很清楚,西萊斯特不信任她,“她總是很快就否定我的想法”。

朱莉娅還是堅持了下來,一年後她覺得自己赢得了西萊斯特的尊重。但西萊斯特依然會提很多要求,而且希望朱莉娅随時待命。“她讓我取消假期,在休假的時候去辦公室,甚至讓我在度蜜月的時候工作。”她告訴我。當朱莉娅拒絕這些不合理要求時,西萊斯特告訴她:“個人的事情永遠不該成為阻礙你工作的理由。”

西萊斯特似乎為自己堅定不移地獻身工作而感到自豪。她吹噓自己每次生完孩子後休的産假都很短,還說自己從醫院回家後就開始工作。她明确表示,自己在這個行業一路走來并不容易,而且她也不會為朱莉娅鋪平道路。

朱莉娅是在和一個“施虐者”工作——一個通常做出很多犧牲、靠自己的努力爬到高位,然後虐待下屬的高層人士(有時是你的老闆,有時是其他人)。他們這麼做的動機似乎出于這樣一種想法:因為他們受過苦,是以你也應該受苦。

“施虐者”(tormentor)這個詞聽起來似乎有些極端,但用來形容那些我們本期望成為“師者”(mentor),最終卻讓我們過得很痛苦的高層人士,再恰當不過了。

下面是一些常見的與施虐者有關的行為:

· 直接或間接指責你對工作不夠投入

· 設定幾乎不可能達到的标準

· 給你配置設定不必要或不恰當的瑣碎工作,或學術界所說的“不合規任務”(illegitimate tasks)

· 自豪地分享他們在職業生涯中做出的犧牲,而且認為你也應該做出類似犧牲

· 貶低你的成就,尤其是與他們的成就相比的時候

· 拒絕批假或對非工作事項的靈活處理

· 将消極特征歸于某一代人(“千禧一代懶惰且為所欲為”或“Z 世代非常脆弱,無法承受哪怕一丁點的不适”)

· 否認系統性障礙的存在,如性别偏見或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我能做到,不知道你為什麼不行”)

· 将自己的虐待行為稱為對性格塑造的鍛煉

施虐行為的産生背景

如果上司質疑你對工作的投入,對你很嚴厲,堅持要你吃苦才能赢得認可,那麼你很容易就會把他們的行為歸咎于代際差異,甚至認為他們就是想讓你痛苦。不過這裡可能有其他原因。

缺乏同理心。來自凱洛格管理學院和沃頓商學院的教授團隊發現,與處于你曾經所處困境的人共情,難度往往更大。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面臨過重大挑戰的人,比如經曆了離婚,同時兼顧工作和養育小孩,或者失業過的人,不太可能對其他經曆相同困境的人表現出同情。

相關研究提供了兩種解釋。第一,雖然我們也許還大概記得某一特定經曆是多麼有挑戰性,但我們往往會低估當時感受到的痛苦和壓力。第二,我們會假設,既然我們能夠克服困難,那麼其他人應該也可以。

嫉妒。同僚的施虐行為也可能是出于嫉妒。我為寫作本書采訪的許多人都曾懷疑,上級之是以貶低他們,僅僅是出于嫉妒。研究證明了這一點。當下級擁有一些上級想要的東西,無論是強大的社交技巧、與同僚的親密關系、有趣的想法,還是特定的技術能力,都會導緻上司者産生學術界所說的“下行嫉妒”(downward envy)或“代際嫉妒”(generational envy)。施虐者感到脆弱時,就會有意或無意地設定障礙。

學者阿拉亞·貝克(Araya Baker)表示,反複認定下屬不具備晉升能力,是有下行嫉妒心理的人常用的政策。他寫道:“前輩可能會不斷改變規則或提高标準,讓後輩遵循不斷變化的标準。後輩永遠不會‘準備好’,因為無論取得多大的進步都不夠。與此同時,他們不會受到指導,而且還會因為詢問情況什麼時候才能改變,而被貼上沒有耐心的标簽。”

不過将施虐者的行為歸因于代際差異時,也要小心。盡管媒體對各代人的刻闆印象進行了大量報道,但幾乎沒有證據表明,不同世代的人在工作中的行為方式或想要的東西有明顯不同。現在25歲的人關心的事情,和現在50歲的人在他們25歲時關心的事情是一樣的。是以,即使施虐者會對“你這個年紀的人”泛泛而論,我們也不要對他們做同樣的事。

社會認同威脅。上級可能還會試圖與你保持距離,尤其是你們屬于職場中一向被低估的群體,或者所在行業或領域很少有像你們這樣的人時(例如,工程界的女性或學術界的黑人學者)。

研究人員将之稱為“社會認同威脅”(social identity threat):相信和被貶低的群體産生聯系,會傷害自己。例如,由于隻有極少數女性可以擔任高層, 她們可能會将性别視為一種負擔。正如一位受訪者告訴我的:“我一直因為自己沒有給予其他女性支援而感到内疚,我會這樣做是因為一種無意識的想法,那就是另一位女性的成功會搶走我的成功。”

鑒于上司崗位上一直少有女性,這種稀缺心态是可以了解的,特别是在高層職位競争激烈的地方。在針對男同志者、擔心被視為落伍的老年人,以及少數民族和種族的研究中,也有相似傾向。

不幸的是,這一擔心并非毫無根據。一組研究表明,在公司努力提倡多元化的女性和有色人種,在能力和績效方面都被上司給予了更差評價。研究的作者寫道,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地位低下的群體幫助同類是存在風險的。這可能會導緻女性和少數群體在獲得權力後,選擇不為其他女性和少數群體發聲,因為不想被視為能力不足、表現不佳的人”。同時他們也想保持高标準,想要表明即使偏見存在,你這樣的人依然可以在公司取得成功。

對上司力存在基本誤解。幾十年來,職場中一直存在着一種錯誤觀念,即上司者必須專橫、苛刻、冷漠無情。從長遠來看,這種“指令與控制”(command and control)的管理方式在産生高績效方面效果有限,不僅對員工不利,對濫用職權的上司也不利。也許你的同僚還不了解這一點,依然抱着過時的觀念,認為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上司者并赢得他人尊重,就必須表現得像個惡霸,欺負下屬,讓他們屈服。

可以嘗試的政策

同僚會對你有極端競争意識或無法實作的期望,可能是受到了自身壓力或有害文化的影響。即便如此,隻要他們的行為是卑鄙或有害的,就需要解決。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政策。

激發同理心。如果在某些方面認同他人,我們就更有可能了解對方。與其試圖與施虐者保持距離,不如想辦法讓他們知道,你與他們的相似性比他們想象的更多。可以問問他們進入這個行業時是什麼感覺,或者他們在職業生涯早期面臨的鬥争或必須克服的障礙。然後認真傾聽,表現出感興趣,讓他們卸下防備。

此外,可以找機會跟他們聊一聊你做出的犧牲,或者突出你的熱情與幹勁。也可以征求對方意見,羅薩琳德·喬(Rosalind Chow)表示,把對方當成導師或專家,能夠很好地提升對方的自尊,而且“如果能從你身上看到自己,他們就更有可能對你更好”,并希望你成功。如果你取得的個人或團隊成就能夠很好地反映他們的上司能力,就更好了。

專注于共同目标。同樣地,考慮一下你能否與同僚保持目标一緻。有沒有可以讓你們一起完成的項目?或者你可以幫助他們解決的問題?當然,你對于謀求合作可能沒什麼興趣,畢竟誰願意将自己直接置于對方的火力之下呢?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目标有助于緩解緊張心理,讓你們朝着一個方向前進。

改變權力平衡。你可以嘗試的另一個政策,是改變你和施虐者間的權力平衡。他們的行為之是以讓你如此痛苦,還讓你付出高昂代價,部分原因是他們擁有更高職位,但不能僅僅因為他們擁有更高的職位,你就必須逆來順受。研究表明,你可以通過增加他們對你的依賴,來緩和對方的消極态度。

當然,這樣做并不容易。畢竟在升職、加薪、擷取資源或項目配置設定方面,你還得依靠他們,至少一定程度上是這樣。然而,權力動态并不是固定不變的,你可以展示價值,特别是在他們最關心的方面。假設你同僚的一個目标是保證團隊正在使用最新的技術跟蹤銷售,你就可以研究相關技術動向,做好功課,然後向施虐者分享資訊,幫助解決他們關心的首要問題。這種政策成功的關鍵在于,關注他們在其他地方難以獲得的技能,進而傳遞這樣一個資訊:“你比你想象的更需要我,是以請對我好一點。”

增強自信。和苛刻的人一起工作非常考驗自尊。重要的是要堅強,不要屈服于“冒充者綜合征”。我采訪過的一位女士說,因為難以和幾位同僚相處,她當時已經準備好辭職了。但後來,她受到一位朋友的啟發:“在他們逼你走之前,不要自己走。”于是,她更加堅定了留下來的決心:“我的工作很辛苦,競争也很激烈,即使其他人對我不屑一顧,我也必須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應得的肯定。即使一些高層人士不打算幫我取得成功,甚至可能試圖阻礙我,我也可以自己幫自己。”

做到這點并不容易,但她專注于自己能做的事情,靠自己的努力發展事業。她說,這樣做的好處不僅是維護自尊,“當我開始相信自己,我就開始去尋找那些能夠了解我的努力并支援我的導師。”确實,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永遠都是保護和培養自信以及改善職業前景的好方法。

總結而言

要:

· 找到一個共同目标并專注于此,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消極關系上。

· 直接問對方你能做些什麼來改善關系。

· 承認他們在職業生涯中做出的犧牲或經曆的艱辛。

· 試着證明你的獨特價值,這樣就可以改變權力平衡,哪怕隻是一點點。

· 确認是否存在偏見和刻闆印象,影響了你對同僚行為的解讀,特别是對方是女性時。

不要:

· 忘記大多數人在工作中都會表現出攻擊性,因為他們感受到了威脅。

· 試圖與競争意識強烈的同僚比拼籌碼;你可以通過拒絕加入競争來更有效地消除敵意。

· 因為施虐者而質疑自己。

· 假設同僚的施虐行為是性格缺陷造成的;相反,可以考慮一下其他潛在原因。

艾米·加洛(Amy Gallo)| 文

艾米·加洛是一位職場專家,畢業于布朗大學和耶魯大學,曾在布朗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她與個人和團隊合作,幫助他們更好地協作、溝通和轉變文化,觀點多發表于《紐約時報》《快公司》《市場》等媒體,文章多次發表于《哈佛商業評論》,是英文版特約編輯。過去三年,艾米與夥伴共同主持了《哈佛商業評論》廣受歡迎的女性職場播客,探讨了女性在職場中的拼搏與成功。

關鳳霞 | 譯 孫燕 | 編輯

這三件事做好了,你的低情商還有救

職場上的聰明人,從來不拼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