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尋細節的魅力與張力 丨 有異秉的細節是小說中充沛的氧氣

作者:人文之光網

  編者按:

  如果說主題是文學作品的“靈魂”,情節是“骨骼”,那麼細節無疑是作品的“血肉”。無論是寫人、繪景、狀物,還是叙事、抒情、造境,都離不開綿密豐滿、絲絲入扣的細節描寫。俄國文豪高爾基就曾把創作看為“将許許多多細小的東西結合成為形式完美的或大或小的整體”。

  一個精彩細節勝過千言萬語。在經典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在一舉手、一蹙眉、一投足中情感畢露,在一聲歎息、一句獨白、一個特寫中個性彰顯。

  《光明日報》開設了《探尋細節的魅力與張力》欄目,約請作家和評論家解讀細節描寫的魅力和功用,尋求用緊實而又傳神的細節擦亮文學世界的方法和路徑。人文之光網陸續轉載專欄文章,今天為大家轉載第十六篇《細節,無所不在又意味深長》,歡迎大家閱讀、關注!

  每一部經典小說中,都有值得稱道的細節。俄裔美籍作家納博科夫告誡作家們說:撫摸你的細節吧,那些神聖的細節。在他看來,細節既神聖,又是可以撫摸的有形物體。生動感人、有異秉的細節,是小說中充沛的氧氣,能使整部小說健康活潑、生機盎然、氣質非凡。優秀的細節也是小說中必然的裝飾物,能點綴小說這道獨特的風景,令人身心愉悅。

  作家對于細節的尋找、書寫有着極強的個性色彩

  對于閱讀者來說,細節的産生可能永遠是一個未解之謎。它到底是如何經過作家們興奮而快速跳躍的大腦,轉化成形象的思維,進而傳遞給文字呢?這關乎一個寫作者的能力。每一個合格的寫作者,都有自己獨到而秘密的方式或者說技巧,從海量資訊中捕捉有用的線索,尋找适合自己作品的精确細節。

  在這方面獲得靈感的方式是五花八門的。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駕車長途旅行,在快速掠過的沿途美麗風景中,腦中靈光閃現,找到了《百年孤獨》這部經典巨著中開頭部分的第一個細節。美國作家麥爾維爾短暫的捕鲸經曆,讓他在創作《白鲸》時得心應手,手到擒來,書中那些真切而震懾人心的細節才更加可信,讓閱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葡萄牙作家薩拉馬戈在餐館吃午飯時,看着周邊的人,一個念頭突然在腦子裡閃現:如果我們都失明了會怎麼樣?于是,失明成為他小說《失明症漫記》中的著名細節。雖然讓作家們找到細節的方式衆多且無章可循,但是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它一定是留給有準備的作家們的。

  細節深深地打上個人的印記。成熟而美妙的細節永遠不是立在街邊的路燈,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等來的,必定有作家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和經驗,有着作家對生活的深刻了解與認知。有人懷疑,那些經典的細節都已經被前輩作家們寫盡了,即使我們再努力,也無法企及前輩作家們的高度。其實并不盡然,因為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複制。是以,對于細節的尋找、書寫也有着極強的個性色彩,隻要你足夠優秀,不再局限于模仿與重複,并且已經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那麼你刻畫的細節就會永遠與衆不同。

  我的短篇小說《無法完成的畫像》有幸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授獎辭評價說這篇作品“幽微剔透,沉靜隐忍,實作了革命英雄叙事傳統的新變”。創作的最初沖動來自我過往的生活經曆。我十幾歲時曾短暫學過炭精畫,是專門拜師學的。這段記憶一直儲存在腦海裡,我想重新喚醒這段記憶,寫一個學畫的故事。剛開始,故事發生的時間背景與我的成長大緻相同,但是随着思考的不斷深入,随着另一段記憶的插入而得到修正。這個記憶與我少年時代經常去烈士陵園有關,加之對黨史資料的不斷積累,我的想法改變了。我把兩段記憶結合起來,把故事發生的時間提前,放到20世紀40年代,把畫畫與革命故事拼接在一起,一個大緻的架構就慢慢形成了。于是,我從熟悉的生活中打撈細節的過程就變得輕車熟路,一個個鮮活的細節還沒有落到紙上就開始清晰地浮現在腦子中。整篇小說就是由三次畫畫的細節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故事。當細節開始在我的腦子裡模糊卻堅定地閃現時,我有些興奮而自得。我知道,這是屬于我個人的一次寫作之旅,它充滿着誘惑,又極具挑戰性。

  一個細節是小說的風向标,決定着一篇小說的成敗得失

  我一直認為,寫作就是讓一片空曠的田野變得生機勃勃。雖然細節已經在文學的曠野中萌芽生根,但要真正地變成精美的文學語言,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此時,細節成為一個可以感覺的工具,會帶着作家的寫作慣性,奮力向前。但它不是莽撞的,不是随心所欲的,一定有章可循。細節要為一個完美的故事服務。在莫泊桑的小說《項鍊》中,一個借項鍊而丢失的細節,決定了一個故事的走向和一個人物的命運,也決定了小說的整體藝術感染力。王願堅的小說《黨費》用鹹菜交黨費的細節,塑造出一個基層女共産黨員的光輝形象。是以,一個細節往往是小說的風向标,決定着一篇小說的成敗得失。

探尋細節的魅力與張力 丨 有異秉的細節是小說中充沛的氧氣

王願堅的小說《黨費》用鹹菜交黨費的細節,塑造出一個基層女共産黨員的光輝形象。圖檔選自由小說改編的連環畫《黨的女兒》。資料圖檔

  我的《無法完成的畫像》講述了一位畫師應邀為女孩小卿失蹤的母親畫像的故事,叙述者“我”被設定為畫師的徒弟,他以旁觀者的視角見證了師傅作畫的全過程。整篇小說就是依靠三個畫像的細節推動故事的發展,但這三個細節又互不重複,層層遞進。第一次畫像交代了為什麼要畫像,如何準備畫像,畫像的參與者都是誰。于是,故事的起因、人物、地點、時間都有了。這是一個故事最基本的要素。但第一次畫像從開始就不順利。舅媽準備好的照片被小卿燒掉了。因為從一開始她就不想讓師傅畫像。在她的心目中,有了母親的畫像,就确定了一個事實——母親離開了她,但畫像仍在進行,這違背了她的意願。當畫像到收尾階段時,她采取了偏激的做法,毀掉了尚未完成的畫像。這是一個自然的結局,小卿内心的感受決定了畫像第一次被毀掉的結果。

  第二次畫像時,看起來比較順利,故事完全被打開。但是畫像被師傅在夜間燒掉了。這次畫像的過程把師傅推向了故事的前沿,強化了故事的深度,而且留下一個大大的問号。如果說小卿毀掉畫像的細節還可以了解的話,那麼師傅為什麼要這麼做?是以,故事必須進入第三個階段,回答這個疑問。

  于是,故事進入第三次畫像。幾年之後,小卿來找徒弟給母親畫像。這次是她主動彌補前兩次的遺憾。因為她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從剛剛建成的烈士陵園裡找到了答案,确信母親是真的離開了她。師傅的革命者身份也被揭開了。從請人畫像到被參與者抵制、破壞、中斷,再到重新畫像,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一切合情合理,符合事情發展的邏輯。

  細節是一篇優秀小說的内生動力,是一篇小說的重心

  在文學的曠野中,我們既要描繪欣欣向榮的景象,更應該突出最豔麗的那道風景,使之成為重心。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為塑造一個全新的文學人物進行充分的醞釀和鋪墊。是以,小說中的細節是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的。

  在《水浒傳》中,細節是推動人物命運最重要的手段。林沖這個人物是小說中最成功的。作品通過若幹個生動的細節,逐漸完善并形成他個人複雜性格和完美人物形象。他本來過着正常的生活,在一次帶妻子前往東嶽廟進香時碰上高衙内,拉開他個人命運改變的序幕。然後他誤入白虎堂被陷害,通過野豬林被救、棒打洪教頭,到風雪山神廟等諸多細節,從平靜、忍讓、憤怒到不得不反抗的過程,塑造出一個悲憤交加的人物,而林沖也由此走出軟弱、不斷退讓的人生陰影,成長為一個意志堅定的人。

探尋細節的魅力與張力 丨 有異秉的細節是小說中充沛的氧氣

《水浒傳》用豐富細節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林沖形象。圖檔選自連環畫《水浒傳·風雪山神廟》。資料圖檔

  我在寫《無法完成的畫像》時,主要是圍繞師傅這個角色在寫,細節的安排也集中在他身上。小說并沒有直接寫他的心理全過程,而是間接的、暗示性的寫作,突出了師傅畫像時所表現出來的異常舉動,以此來映襯出他内心的波瀾,進而讓師傅這一文學形象一步步從文字中走出來,立體而真實:

  “往常,師傅畫出一幅8開的人像,大約是一白天的時間。可是今天,我向小卿誇下海口的奇迹卻遲遲沒有到來。一天下來,他隻畫了鼻子和嘴巴。”

  “一直到傍晚,漫長的作畫過程還未能結束。隻留下一隻眼睛,他再也畫不動了。那一小塊空白,像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師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經布滿了密密的汗珠。而我自己,也已經筋疲力盡,依稀是跑了四天三夜。從來沒有,從來沒有過,這麼難熬的作畫過程。”

  “每一天下來,他都疲态盡現,像是經曆了一場永無盡頭的長跑似的。他甚至忘記喝水,吃起飯來,也毫無胃口,如同吃糠。傳回的路上,他走得比平日裡要慢許多。夜幕四合,街道上人流稀少。偶爾有輛自行車響着鈴铛疾馳而過,還把他驚得歇息幾分鐘才繼續前行。”

  “那一刻,在傍晚來臨之前到達,師傅四肢攤開,癱坐在椅子上,面色蒼白,汗濕衣袖,頭發打着绺垂在額頭上。”

  反複出現的這些細節,都是通過徒弟的眼睛看到的。這些都是客觀表現,因為徒弟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也不知道師傅怎麼會把一個很平常的畫像的過程,搞得那麼痛苦而漫長。這就把一個明明知道畫的對象是誰但又不能明說的革命者的内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緻。同時,師傅這個人物形象,經過細緻入微的描摹,也慢慢清晰出來。細節既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又成為塑造人物的重要推手。

  細節是一篇優秀小說的内生動力,是一篇小說的重心,是小說藝術中的藝術。細節的運用考驗一個作家的綜合寫作能力,考驗作家對于現實生活的認知與提煉,考驗作家對于小說這門藝術形式的了解與掌握。而細節的展開與鋪陳,也是一次美妙而富有探索意義的有關虛構與現實關系的旅行。隻有意蘊深長、清爽精确的細節才能産生源源不斷的動力,才能伴着一顆虔敬的文學之心抵達小說的終點。

  (來源:《光明日報》2024年6月26日,第14版;作者:劉建東,系河北省作協副主席;圖檔來源:原文配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