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介:Environment & Health(2024.06)

作者:科創中國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介:Environment & Health(2024.06)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介:Environment & Health(2024.06)

由中國科學院生态環境研究中心和美國化學會合作出版的高起點新刊Environment & Health(《環境與健康》)2024年第六期于6月21日正式上線,本期包含2篇Review 文章和5篇Research文章,主題涵蓋多個領域,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介:Environment & Health(2024.06)

Environment & Health(《環境與健康》)緻力于揭示環境暴露與人類健康之間的關系,探索潛在的公共衛生影響,為可持續發展和建立更健康的世界建構一個高水準國際學術交流平台。期刊聚焦不斷變化的有害環境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重點報道具有重要意義的高水準原創研究,以及與環境和健康政策相關的創新理念。期刊将發表Research Article、 Review、Policy Analysis、Perspective和Viewpoint等多種類型文章。所收稿件将經過嚴格、快速的同行評審。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介:Environment & Health(2024.06)

REVIEW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介:Environment & Health(2024.06)

Advancing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n Vitro: From Immortalized Cancer Cell Lines to 3D Models Derived from Stem Cells

環境毒理學的體外模型發展趨勢:從永生化癌細胞系到幹細胞衍生的3D模型

本文工具書式地介紹了環境毒理學領域常用的十餘種細胞系。不僅詳細闡述了這些細胞系的曆史背景,還通過案例分析它們在機制研究中的獨特特點和優勢,旨在為研究者選擇合适的細胞系進行毒理實驗提供便利。此外,本文探讨了幾種極具發展前景的體外模型,包括多能幹細胞系、拟胚體、類器官和器官晶片等。詳細介紹了這些模型的建構方法、特點以及未來提升的空間。本文概述了環境毒理學中體外模型的發展,并從效率、準确性、成本以及技術複雜度等多個次元對比了常用模型。此外,根據環境毒理學領域未來發展的需求,本文展望了這些體外模型的優勢和不足。

Hanyue Li(李涵躍), Nuoya Yin(殷諾雅)*, Renjun Yang(楊仁君), Francesco Faiola(費凡)

中國科學院生态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态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REVIEW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介:Environment & Health(2024.06)

Thyroid Hormone Biomonitoring: A Review on Their Metabolism and Machine-Learning Based Analysis on Effects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甲狀腺激素生物監測:關于甲狀腺激素的代謝與基于機器學習分析内分泌幹擾物對其影響的綜述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姚義鳴副教授團隊綜述了甲狀腺激素的代謝過程,甲狀腺激素以及代謝物在人體組織和器官中的分布情況。結合機器學習方法,分析内分泌幹擾物對甲狀腺激素水準影響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并将分析結果與目前的毒理學研究相結合,從兩個角度說明内分泌幹擾物的潛在甲狀腺功能幹擾風險。

Shijie Chen(陳師捷),Mengjie Yu(于夢婕),Yiming Yao(姚義鳴)*,Yongcheng Li(李永程),Ana He(賀阿娜),Zijun Zhou(周子軍),Liyang Pan(潘立陽),Nan Xiao(肖楠),Haining Luo(羅海甯),Hongwen Sun(孫紅文)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ARTICLE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介:Environment & Health(2024.06)

Bisphenol AP Exposure-Induced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Zebrafish Embryos Revealed by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轉錄組分析揭示雙酚AP暴露誘導斑馬魚胚胎發炎反應

本研究利用斑馬魚模型,評估了BPAP暴露對斑馬魚早期發育的毒性,并通過轉錄組測序分析揭示了暴露後斑馬魚基因表達和通路的變化以及可能的機理。

Qingjiang Ding (丁清江) and Hailin Wang (汪海林)*

中國科學院生态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态毒理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

ARTICLE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介:Environment & Health(2024.06)

High Magnetic Property and Toxicity of Particulate Matter Generated during Welding and Cutting Processes

焊接和切割排放的顆粒物具有強磁性和高毒性

複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大氣健康團隊報道“焊接和切割排放的顆粒物具有強磁性和高神經毒性”。研究團隊在發現鋼鐵生産(鋼鐵工業)和使用(刹車片等)環節排放的細顆粒物具有強磁性特征之後,進一步基于實驗研究,發現鋼鐵的加工環節(焊接和切割過程)所産生的細顆粒物,具有更強的磁性和毒性。

Wei Cui(崔偉), Zizhen Ma(馬子轸), Yuanzheng Chen(陳源正), Shuya Li(李淑雅), Di Wu(吳菂), Xiu Chen(陳秀), Yuankai Shao(邵元凱), Yuzhe Liu(劉昱喆), Qing Li(李慶)*, Jianmin Chen(陳建民)

複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青島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

ARTICLE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介:Environment & Health(2024.06)

Chlorinated Polyfluoroalkyl Ether Sulfonic Acids (Cl-PFESAs) Are Associated with Eye Diseases in Humans and Eye Toxicity in Zebrafish

氯化多氟烷基醚磺酸(Cl-PFESAs)與人類眼部疾病和斑馬魚眼睛毒性相關

中山大學研究團隊報道,人體内血清中高濃度的PFAS水準,特别是Cl-PFESA與眼部疾病的增加相關聯。在斑馬魚實驗中,Cl-PFESAs暴露通過氧化損傷和細胞凋亡誘導斑馬魚眼毒性。本研究提供了人類臨床資料和動物實驗資料,表明Cl-PFESAs能夠增加眼部疾病的幾率。

Lu-Yin Wu (吳路銀),Li-Xia Liang (梁麗霞),Yang Zhou (周洋),Zeeshan Mohammed, Zhengmin Min Qian, Stephen Edward McMillin, Maya Tabet, Chu Chu (楚楚),Yuan-Yuan Fan (範園園),Jia-Xin Zhou (周加欣),Jing-Wen Huang (黃靜雯),Wei-Hong Tan (譚衛紅),Guang-Hui Dong (董光輝)*,Li-Zi Lin (林力孜)*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生态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環境研究所;聖路易斯大學;聖路易斯健康科學與藥學大學;廣東省人民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生殖醫學與遺傳中心

ARTICLE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介:Environment & Health(2024.06)

Active Molecular Network Discovery Links Lifestyle Variables to Breast Cancer in the Long Island Breast Cancer Study Project

長島乳腺癌研究隊列中聯系生活方式與乳腺癌的活性分子網絡

基于乳腺癌患者與正常人血樣的代謝組學測定,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研究人員讨論了長島乳腺癌研究隊列調查問卷中生活方式對乳腺癌患病與否的小分子調節機制,結果發現DiHODE及其代謝物的發炎效應可能介導了不同生活方式對乳腺癌的影響。論文同時提出了一種基于“看門人分子”的活性分子網絡建構方法,該方法重點關注代謝物中互相有相關性的已知/未知代謝物網絡及其在聯系環境暴露與疾病的調控機制。

Miao Yu*, Qian Li, Georgia Dolios, Peijun Tu, Susan Teitelbaum, Jia Chen, Lauren Petrick

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 USA

ARTICLE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介:Environment & Health(2024.06)

Tracking Source Variations of Inhalation Cancer Risks and 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 in Hong Kong over Two Decades (2000–2020) Using Toxic Air Pollutant Monitoring Data

使用有毒空氣污染物監測資料追蹤香港二十年(2000-2020年)吸入癌風險和臭氧生成潛勢的來源變化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部的郁建珍教授和劉啟漢教授合作根據有毒空氣污染物(TAPs)監測資料,采用正定矩陣因子分解(PMF)模型量化了2000-2020年中國香港吸入癌風險(ICRs)和臭氧生成潛勢(OFP)的重要來源變化。證明了TAP監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預計在大灣區建立類似的TAP監測網絡将提供所需的監測資料,來幫助制定更有效的空氣品質管理政策。

Yee Ka Wong, Wai Wai Chan, Dasa Gu, Jian Zhen Yu*, Alexis K. H. Lau*

香港科技大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