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大話改新到室町幕府

作者:鷹哥19

《簡讀日本史》作者:張宏傑

從大話改新到室町幕府

​在上一節,我們聊到原始遺風對日本的獨特影響,比如内部通婚、次子地位低下以及千奇百怪的姓氏等。之後,到了大陸唐朝時期,日本掀起了一場“全面唐化”運動,史稱“大化改新”。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個話題開始,看看日本是如何實作跨越式的發展。

大化改新

對于大化改新,張宏傑老師給出的評價很有意思,說它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特例,其獨特之處就展現在沒有外力強迫的前提下,一個國家能主動、全面而深入地學習另一個國家,“脫胎換骨”,“重新做國”,可最終學到的卻隻是些皮毛。

為什麼張宏傑老師會這樣評價呢?我們先從大化改新的時代背景講起。這場變革是天皇一派發起的,他們之是以想學習中國,說白了就是對中國式集權制度的羨慕。因為,盡管當時天皇家族名義上統一了日本,但其權力卻是極其有限的。

當時的天皇隻擁有一個日本列島“共主”的名義,其它豪族也都有強大的政治實力甚至武裝力量。比如“蘇我氏”世世代代擔任類似宰相的職務,還一度架空天皇;而“中臣氏”則世代掌管祭祀,“物部氏”則把軍事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等到隋唐時期,日本的聖德太子開始執掌朝政。當他了解到中國皇帝“一統天下”的權勢後,極為羨慕,于是派遣留學生來華,全面學習這套“先進”的政治制度。基于民族自尊心,他還把天皇的名号從“治天下大王”改成了“治天下天皇”。

這些留學生回日本後,和皇族中的改革派一拍即合。他們發動政變殺死了權臣蘇我氏,并扶持新的天皇即位,取年号為“大化”,意思是要推動日本全面“中國化”。自此大化改新正式開始,核心目标是通過集權,提高天皇的權勢和地位。

表面看,日本對大唐體制機制是不遺餘力地全面照搬。比如他們模仿唐朝的《貞觀令》《永徽令》等,編纂整理出日本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近江令》;他們還營造了新的首都平城京,等于縮小版的長安,甚至連街道的名字都照抄不誤。

并且為了“彎道超車”,獲得“後發優勢”,日本還對唐朝的财政制度進行了改革。而且令人驚歎的是,這些複雜的制度能在京都附近得到切實的執行,顯示出日本人在學習上的巨大熱情和強有力的創新能力。

但不管是全面照抄還是試圖超越,改革者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核心目标,那就是全面強化天皇的權力,擡高天皇的權威。當時日本以立法宣布說天皇是“明神禦國”,即“現世神治國”,而“現世神”的地位顯然比儒家的“天子”要高得多。

經過一系列改革,當時的日本看起來獲得了全面成功,全國疆域空前統一,天皇具有無上權威,經濟欣欣向榮,人口大幅度增長,新都城内宮殿林立……可惜這樣的圖景隻持續了一個世紀,日本就又回到了封建割據,天皇被架空的老路上。

為什麼這場改新會以失敗而告終呢?因為日本隻學到了隋唐文明的皮毛,而沒有引入最核心的東西,也就是能解決階層流動的科舉制。盡管日本也設立了大學、國學,也會舉行“貢舉考試”,但從一開始就把它變成了貴族圈子裡的少數派遊戲。

相比中國而言,日本的貴族制度更是源遠流長,且貴族和平民之間的差距更為顯著。大化改新也是由貴族階層發動的,他們不願意改變這種“不平等”局面,也不願意建立一個能打破階層壟斷、讓平民子弟靠讀書改變命運的“平等社會”。

因為沒有建立平民入仕機制,大化改新最終換湯但沒換藥,一批舊貴族倒下了,新上台的還是權力欲望不斷滋生,最後盤踞朝政的貴族世家。舊的權臣蘇我氏被趕下台,新權臣藤原氏很快冒頭,天皇再次被架空,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傀儡。

天皇與權臣的架空與反架空

鑒于蘇我氏專權的慘痛曆史,日本皇室曾在大化改新時規定,最高權力絕不允許皇室之外的人染指。是以即便天皇病重不能視事,權力也會交給皇後及皇太子來代理。

那麼,藤原氏是怎麼找到機會架空天皇的呢?第一步,通過與皇室聯姻,取得外戚身份。公元825年,左大臣藤原冬嗣把女兒嫁給皇太子為妃,并成功地生出了一個兒子道康親王。第二步,行廢立之事,讓有藤原血脈的皇子繼承皇位。

公元842年,藤原冬嗣的兒子藤原良房以謀反的“莫須有”罪名廢掉太子,将自己的外甥道康親王扶上皇位。藤原良房被封“攝政”,也就是以人臣名義攝天子政。藤原良房死後,他的兒子藤原基經開始執掌朝政,還獲得了“關白”的新名号。

“關白”這個詞最早出自《漢書》,是“禀報”的意思。但公元887年天皇下诏:“萬事巨細,百官已總,均關白太政大臣,然後奏上。”就是說大小事務都先報告太政大臣藤原基經,然後再上報天皇。自此“關白”一職誕生,成為第一權臣的官名。

這種攝政與關白制度共持續了210年,直到1068年才告以終結。正是在這一年,一個沒有藤原血統的天皇登上皇位。或許這就是家族的命數,這一代藤原家的權臣始終沒能生出女兒,迫于無奈他把幾個養女送進宮中,結果也沒能生出皇子。

是以公元1068年,沒有藤原家血統的後三條天皇登上了皇位。沒有了親情紐帶的牽絆,天皇和藤原家的關系馬上出現了轉折。這位新天皇在三十五歲時即位,年富力壯、智力出衆、聰敏雄斷,渴望改變權臣勢大、皇室力衰的不利局面。

但面對幾乎成為金科玉律的攝政關白制度,以及藤原氏盤根錯節的龐大勢力,後三條天皇能有什麼應對之道呢?答案就是鑽鑽制度的空子,成為太上皇。因為攝政關白制度管的是現任天皇,但管不了太上皇。

于是後三條天皇做了四年天皇,就把皇位讓給了兒子白河天皇,自己成為太上天皇。白河天皇也效法父親,很快讓位于年僅八歲的皇子堀河天皇,兩代太上天皇擺脫了攝政關白制度,建立了一套隸屬于自己的行政機構,叫作“院廳”。

這套“院廳政治”不再依仗傳統的貴族世家,而是與新興的武士團力量結成政治聯盟。在白河天皇時代,日本擁有武士最多的有兩個家族,分别是平氏和源氏。他們都是天皇家族的旁系分支,相對而言和皇族的關系會更為親近。

白河天皇想方設法召集兩大武士團入京,從此擁有了一支忠實于自己的武裝力量。俗話說得好,誰掌握了刀把子,誰就掌握了話語權。經過幾代太上天皇的如法炮制,院廳的力量變得日益強大,最終成功地壓制住了攝政和關白權臣。

但是前門驅狼,後門來虎,太上皇們依靠武士集團打敗了舊權臣藤原氏,但平氏和源氏卻又先後成為了新的權臣。公元1192年,源賴潮以鐮倉為大學營,建立起了将軍幕府,與天皇朝廷分庭抗禮,史稱“鐮倉幕府”。自此日本開始了幕府時代。

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

鐮倉幕府的建立,标志着舊貴族時代的結束,而原本地位低下的武士階層開始登上曆史的舞台。鐮倉幕府之後是室町幕府、江戶幕府,整個幕府時代從公元1192年開始,一直持續了近700年,直到1867年才得以終結。

那麼,幕府時代和舊貴族時代有什麼差別呢?最大的差別就是戰場上地玩法發生了顯著變化。在舊貴族時代,武士作戰講究程式和榮譽,每次作戰時雙方各派出一員大将,通過一對一的打鬥來決定勝負,相對來說規模較小,殺傷力低。

但到了室町幕府後期,日本開啟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戰國時代”。此時平民組成的步兵成為戰場主力,戰争開始變得集團化、規模化,更加殘酷,更加不擇手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登上了曆史舞台。

織田信長原本是尾張國的一個大名,因為從小行為乖張、離經叛道,還得了一個綽号叫“尾張的傻瓜”。但這個綽号恰恰暗示了他日後崛起的秘密,那就是他身上有着保守的日本社會極為罕見的好奇心,以及不拘一格的行事風格。

正是靠着這一特質,織田信長發明了先進的火繩槍戰法“三段擊”。要知道,那個時期的火繩槍技術還不成熟,兩次發槍之間的間隔長隔20秒。而織田信長将火繩槍隊分為三列,一列填藥,一列瞄準,一列發射,把發射間隔縮短到了8秒。

憑借着這一先進戰術,織田信長壓倒性地擊潰了武田信玄的騎兵。武田信玄被譽為被譽為“甲斐之虎”,是當時為數不多的能與織田信長相抗衡的對手。公元1573年,織田信長攻入京都,成功掌握了中央政權。

但僅僅九年後,織田信長卻在京都本能寺遭到部下嘩變,兵敗身亡。這場嘩變看似偶然,細想之下卻是必然。因為織田信長種種離經叛道的做法,以及殘忍暴虐的性格,引發了各種政治勢力的不滿和反彈。一代傳奇人物,在熊熊戰火中迎來了死亡。

織田信長死後,他手下的大将豐臣秀吉繼續推動日本的統一大業。和他的主人相比,豐臣秀吉的人生經曆顯得更為傳奇。他出身于社會最底層,因為自幼貧困而營養不良,他長得瘦小枯幹且醜陋,被人嘲笑為“猴子”“秃鼠”。

因為父親早死、母親改嫁,繼父性情粗暴,動不動對他拳腳相加,是以豐臣秀吉少年時便離家出走,在尾張等地給人作奴仆。後來他當上了織田信長家的仆役,并憑借戰場軍功得到了主人的賞識,地位飛躍,當上了大名。

和織田信長一樣,豐臣秀吉強悍霸氣、自負張揚。公元1590年,他終于完成了日本的統一。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興建了大阪城,強迫那些不可靠的大名和家人移居此地。此外,他還沒收民間鐵器鑄造大佛,以削弱民間的反抗力量。

當然,從長遠角度看,豐臣秀吉也做了一些利國利民之事。比如,他廢除了各地林立的關卡,修建了四通八達的道路,還統一了度量衡,客觀上促成了整個日本列島的經濟發展。此外他還清查土地面積,打擊地主豪強,給普通群眾帶來了喘息的機會。

兩年之後,野心膨脹的豐臣秀吉希望能稱霸亞洲,于是悍然出兵北韓,但遭到了明朝和北韓的聯合抵抗。不可一世的豐臣秀吉戰敗了,他承受不了這一失敗的打擊,最終溘然長逝。而僅僅五年之後,他的家族統治就被推翻,而後世子孫也被政敵斬殺殆盡。

在豐臣家族的統治被推翻後,德川家康開創了江戶幕府時代。這是日本最後一個幕府,之後西方憑借堅船利炮敲開了日本國門,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