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鐵兵紀事」記住他們吧

作者:青煙威文學

作者:冉淮舟 | 圖文統籌:李武兵

「鐵兵紀事」記住他們吧

冉淮舟:

曾任鐵道兵文化部創作組組長、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教授,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37年11月生于河北省高陽縣舊城村。童年是在冀中平原抗日遊擊戰火中度過。1951年初在家鄉國小畢業,插班考入省城保定一中,開始愛好文學,練習寫作。1956年考取南開大學中文系,1961年畢業後相繼在天津文聯、鐵道兵、解放軍藝術學院從事文學編輯、創作、評論和教學工作。出版作品有長篇小說《不容進犯》《綠的田園紅的血》、散文集《彩雲》《農村絮語》、詩集《鄉情》等計四十餘部。

「鐵兵紀事」記住他們吧

「鐵兵紀事」記住他們吧

冉淮舟

這些天,我不斷接到天津同志的來信,說從9月11日起,引灤入津工程正式通水,他們就要結束“飲水之苦”,喝上甜水了;還都備下好茶葉,希望我在正式通水那天到天津去,請我喝一杯香甜的灤河水。

讀着這些來信,我從心底裡感到高興。在天津工作多年,我是嘗過飲水之苦的,如今天津人民喝上了甜水,我怎能不為之祝福啊!我的心情是很不平靜的,思緒聯翩,又很自然地想到了那些為民造福的人。我有機會生活在他們中間,并且因為工作的關系,多次到過引灤入津工地,親眼看到了開鑿二十裡穿山引水隧洞的情景。一位老首長曾經很自豪地對我說:“如果有人問什麼是勇敢?那就請他到洞子裡來吧,不必勞動,隻需站上六個小時,我說他就是勇敢的人。”我想,凡是目睹過引水隧洞施工的人,一定會深切地感覺到:當指戰員們每天走下幾百級石階,進入那陰暗的、石質破碎、湧水如注、不斷塌方的隧洞時,就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為了早日打通隧洞,把灤河水引到天津,随時都可以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鐵兵紀事」記住他們吧

有一位連長,1976年就曾來過天津抗震救災,搶修廠房民房。這次引灤入津,他又帶着連隊來了。他們這個連隊,以其突出的成績,成為工地上的一面旗幟。

這是一個非常樂觀的年輕人,問他為什麼能舍生忘死地帶領連隊突擊時,他說:“生活,對任何人都有吸引力。有誰願意死呢?除非是生活的懦夫和弱者。但如果有那麼一個時刻,确實需要你獻出這百十來斤,那就應該毫無顧忌地挺身而出。這樣,生活才有意義。”

一次放炮,他檢查完準備情況,便下達點火指令。挖心炮點燃了,補助炮點燃了,邊沿炮和頂炮點燃了,底沿炮也點燃了,三十根導火素,隻剩下三根,再有十幾秒鐘,他們就可以把這最後三根點燃,然後撤離現場,傾聽隆隆的開山的炮聲。可是就在這時,一根導火索速燃,一個底炮提前引爆了。一時間,震耳欲聾的轟響,四下亂飛的碴石,刺鼻辣眼的硝煙,充塞了掌子面。

這位連長很快從震驚中冷靜下來,發現同志們還都活着,隻有一名負傷。他指令沒有負傷的同志趕快把傷員背出去,自己卻回轉身,迎着二十六根燃燒的導火素,去點燃最後那三根。正在嗞嗞燃燒的導火索,飛快地縮短着這位連長生與死的距離,但他憑着自己的經驗,或者确切地說,憑着他那顆為民造福的心,從容而又靈活地去點燃最後那三根導火索,叩響了死神之門。結果他安全地活了下來,而且因為他的勇敢行為,也就沒有留下隐患,危及他人性命,以及造成難以預料的損失。

「鐵兵紀事」記住他們吧

為了把灤河水盡快引到天津,他們就是這樣拼死拼活。有一名哈尼族戰士,在一次施工中,失去了雙腿和一條右臂。當他安上假腿回到連隊,看到戰友們正為引灤入津貢獻力量,他竟然以頑強的毅力,練起走路來。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他終于甩掉了雙拐和輪椅,并且包下了連隊團炮泥的任務。嚴冬季節,在工地上來回走動都凍得腳疼,這位特等殘廢的戰士卻一坐就是三四個小時,用左手團那冰涼的炮泥。連長見他坐得太久,讓他回去暖和暖和,他卻笑呵呵地說:他的假腿抗凍。半年時間,他團了一噸多重的炮泥。而且,每到夜晚,他總是站在營區的哨位上,用兩條假腿挺立着,用那隻左手緊握着鋼槍,守衛着軍營。這是一種多麼難能可貴的貢獻。可是當同志們贊揚他,上級嘉獎他的時候,他卻腼腆地說:“我做了啥呀?不過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一點事嘛!”

生者如此,再看死者。有一個戰士,為了引灤入津,主動要求擔任安全員。在隧洞施工中,安全員是最不安全的,他要首先沖進險境,去和死神搏鬥!他要在巨石嶙峋的岩洞中,用鋼釺撬掉一塊塊危石,把安全留給身後的戰友。這個戰士,當他要求擔任安全員的時候,曾經向連隊黨支部保證:“為了引灤入津,我自願去承擔最危險的任務,就是死在這裡也心甘情願。”他的行動,證明了他的誓言。他不僅放棄了探親假,而且因為不斷加班,很長時間顧不上給家裡寫信。

一天下午,從洞裡上來,他接到一封家信。信上說,家裡給他介紹了一個對象,要他寫封回信。晚上,他連這封回信都沒寫完,就又去加班。走出帳篷時,還給一個正在發高燒的戰士掖了掖被子,而且囑咐說:“記着按時吃藥,早晨起來把衣服換了,明天帶你去遷西縣城洗個澡……”然後就進洞裡去了。風化石導緻洞内嚴重塌方,他扛着百公斤重的過梁木登上排架,又撬下一塊塊危石,然後騎在橫梁木上,背抵着洞頂用斧頭砸緊一個個扒釘。再有幾分鐘他就可以把縱梁與橫梁連結在一起,用它來頂住下塌的岩石,他就可以像往常一樣跳下來向連長報告,勝利地完成了任務。明天他就可以接着寫完那封信,可以帶着患病的戰友去遷西縣城洗澡……但就在這時,一塊巨石砸下來,他為引灤入津工程而犧牲了。他留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句話,是囑咐戰友們盡快把水引到天津…·

現在,灤河水就要引到天津來了,這無論對死者還是生者,都是莫大的安慰。他們流血流汗,不就是為了這樣的日子盡快到來嗎?隻要天津人民能夠喝上甜水,就是對他們付出的巨大代價的補償,他們就很滿足了。

這就是為民造福的人。天津的人民,對于這些給自己帶來幸福的人,是應該記住他們的功德的吧!

1983年8月28日夜于北京

「鐵兵紀事」記住他們吧

編輯:李武斌/李勳修《青煙威文學》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