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可愛的玉田】我為家鄉代言|暖暖的記憶

作者:網信玉田

暖暖的記憶

曹 莉

歲月長河中,美好的童年時光最為難忘。睹一舊物,思念故人,記憶之門将重新開機,往事一幕幕呈現。玉田縣孤樹鎮宋莊子村民俗館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館裡的每一物件都深深吸引着我,一下子将我帶回過去……

2021年冬月的一天,參加了“山水棗鄉孤樹行”采風活動,我們來到了美麗的孤樹鎮宋莊子村。早就聽說這裡有一個民俗館,但不知裡面究竟有何天地。快到民俗館時,聽見同行的一位姐姐說:“那裡的塑膠涼鞋就是我們小時候穿的那種。”聽這話,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期待着某種神奇的美好出現。

【可愛的玉田】我為家鄉代言|暖暖的記憶

說話間就來到了民俗館裡,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貨架上的一雙紅色塑膠涼鞋。那是近四十年沒再見過的東西了。記得小時候,夏天雨水很多,穿塑膠涼鞋去趟水,可是一件樂事。我的老家坐落于燕山腳下,每次下雨後,雨水會從山上的石子路嘩嘩地流下來。我和小夥伴們穿着各自的涼鞋,或者光腳,踩在天然的石子上面,盡情地嬉戲玩耍,那笑聲至今想起都美。塑膠涼鞋不怕水,但耐不住磨,一雙鞋是挺不過整個夏天的。特别是給淘氣的小夥子們穿,縫縫補補是常事。用線把穿壞的地方縫好以後,還要把接口處用火燎下,確定堅固結實。像我這樣愛美的小姑娘,穿壞一雙舊的,就會要求再買一雙新的。有些小機靈鬼為了穿一雙新鞋,暗地裡用人為的辦法把鞋弄壞,然後和父母說是穿壞的。其實穿壞的和故意破壞的差別一眼就能看出來,如果正趕上父母手頭寬裕,心情好時,也就沒人再追問了。擁有一雙新鞋的計劃就會成功實作。但有的小夥伴就沒那麼“幸運”了,可能是以會挨一頓揍。

民俗館裡的貨架上琳琅滿目,有綠色膠皮鞋,黑色條絨千層底布鞋,頭巾,老式點心盒,罐頭瓶……櫃台邊擺放着打醬油和醋的大缸,缸上放着醬油提子和漏鬥;一個大的木箱裡盛放着論斤賣的大粒鹽,這些都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必需品。

【可愛的玉田】我為家鄉代言|暖暖的記憶

沿着順序往裡走,小時候用的竈台便呈現在眼前。至今,農村老家都在用這樣的竈台,隻是台面用了瓷磚鋪襯,幹淨易打理。竈台邊有風匣,那是燒火時助力用的,風匣和火竈相通,遇到陰雨天柴火濕不好燒時,用手把住風匣柄,來回拉動風匣,竈裡的火苗就會旺起來。看着熊熊火苗,就會有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竈台邊擺放着水缸,木桶,小的時候,農村沒有自來水,吃水便是大人們用水桶到村裡的井裡去擔,再一桶桶倒進水缸裡。口渴時,就用木瓢舀水喝,甘甜無比,至今想起都能體會到,那種甜,勝過如今所有飲料。

農村的老式房屋大都是三間,現在許多農村老人都還住着這種樣式的房子。中間的屋子叫堂屋,竈台壘在堂屋,東西兩屋各自一個竈台,做飯,取暖,燒炕全靠它了。民俗館裡的房間擺設是最符合我童年記憶的。這個東西兩屋既是卧室,也是客廳和餐廳。掀開門簾,最先看到的是四聯靠山鏡。既可以照鏡子又有山水字畫,還是件有檔次的藝術品。靠山鏡下是酒櫃。酒櫃上擺着最像樣的家用電器——收音機,也是家庭經濟水準的象征。主要用來當擺設,真正使用率高的還是那種可以随身攜帶的小型收音機(俗稱“匣子”)。可以邊幹活邊聽評書、聽廣播劇。挨着酒櫃的是牆櫃,牆櫃上擺放着盆景、座鐘,幾乎是每家每戶的必備裝飾品。記得我家的牆櫃是特别漂亮的紅色,每天都被媽媽擦得锃亮,這種幹淨的習慣也一直影響着我。火炕盤在屋子南面靠窗戶處,那時雖然沒有暖氣,但是在寒冷的冬日,暖暖的陽光照進窗戶,撒滿整個大炕,這時在熱乎乎的炕上躺下,簡直舒服極了。現在回家,我都還喜歡睡老媽燒的熱炕頭兒。

【可愛的玉田】我為家鄉代言|暖暖的記憶

館裡的屋炕上有一輛紡車。小時候,我的大爺爺和大奶奶就有一輛紡車,那些雪白的棉花會在大奶奶的紡車中變成白線團。這些白線團有粗有細,用來納鞋底和做被子,滿足着一家人簡單的生活。大爺爺和大奶奶和我們一起生活,他們沒有兒子,隻有一個女兒,視我的父親為親兒子一樣。小時候我偶爾會住在大奶奶的屋子,最喜歡的事就是讓大奶奶給我撓癢癢,因為大奶奶的手最粗糙,特别止癢,而且大奶奶給我撓癢癢時,從不厭煩。現在提筆寫這些,卻很痛心,小時候隻顧自己享受幸福,卻沒思考過大奶奶的手為何那樣粗糙?

那個火盆讓我想起奶奶。我的奶奶是世界上最好的奶奶,爺爺去世得早,奶奶把全部的愛都給了她的孩子,對我和弟弟更是疼愛有加。冬天屋子很冷,奶奶把竈膛裡未燃盡的柴火放在火盆最底層,上面擺上玉米棒,使其熊熊燃燒。火盆放在土炕正中央,為整個屋子取暖。奶奶坐在火盆邊,把洋芋、蕃薯等食材放在火盆裡烤熟,然後交給我,我負責享用。我和奶奶的面頰也被火盆烤得暖暖的,紅紅的......現在想起這些隔代親給予我的幸福,彌足珍貴,終生難忘。這些愛已化為勇氣和力量,讓我去面對人生的風雨,時刻告訴自己,愛永不缺席。

邊回憶邊參觀,前面是一個糧倉,糧倉邊放着各式的農具:鐵鍬、鎬頭、犁耙、木叉、鋤頭......小時候,爸爸媽媽用勤勞的雙手,讓家裡的日子過得很殷實,雖不太富裕,卻也吃飽穿暖。爸爸媽媽對我和弟弟從不嬌慣。我們姐弟倆從小就會做飯、幹農活,經常和大人們一起下地勞作,培養了吃苦耐勞的好習慣。父親去世後,七十多歲的母親直到現在都不舍得放下農活,把地租出去,她說現在都機械化了,省事兒,種地也很輕松。我知道,母親放不下的并不是農活,而是那時糧食豐收的喜悅。

駐足在民俗館裡的每一個角落,仿佛發現珍寶一樣,門外已經有人在喊“集合啦,準備去下一地點”。我和年齡相仿的同僚妹妹都沒有看夠,邊走邊拍照,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民俗館。

走在棗鄉幹淨平坦的路上,感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幸福,回憶着民俗館裡的舊時風貌,深感幾十年風雨滄桑、日新月異的變化。兒時的回憶是溫馨的,現在的好日子也是那時的人們所期盼的。今天,我們擁有了繁榮富強的小康生活,實作了中華民族幾代人的夢想。回憶過去,心懷感恩,唯有珍惜,不忘初心,才能走得平穩,行得踏實,站得更遠。再見了,民俗館,下次我會帶着兒時的夥伴一起來,讓你的美好溫暖更多人。

選自《唐山勞動日報》

【可愛的玉田】我為家鄉代言|暖暖的記憶

作者簡介:

·曹莉,且末縣文旅局專業技術人才(唐山市玉田縣援疆幹部),唐山市作家協會會員,散文詩歌在《唐山文學》《唐山勞動日報》《唐山晚報》學習強國平台和《文旅中國》等多家網站微刊平台發表,作詞歌曲《種玉之田在等你》在“說唱唐山”主題短視訊征集評比活動中榮獲全市專業組二等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