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山鄉播種希望的年輕人

作者:董昭武

——記洛陽市人大代表、瓜蒌種植創始人張進昌

謹以此文獻給中國共産黨103歲生日!

在山鄉播種希望的年輕人

“當一個人有了偉大目的的時候,他就會以勞動代替休息”。——希臘諺語

近年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農村青年迅速在豫西地區的伊河兩岸竄紅,被當成家喻戶曉的新聞人物受到人們交口稱贊。他,就是伊川縣瓜蒌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共産黨員張進昌。當地人隻要提起這位種植瓜蒌一舉成名的有志青年,無不一臉驕傲的竪起大拇指,并且如數家珍般講述他的創業故事。

張進昌,現已榮膺河南省返鄉創業之星、洛陽市返鄉創業好青年、洛陽市優秀鄉賢等多種榮譽稱号。他創辦的企業,被洛陽市農業農村局授予伊川縣瓜蒌農民專業合作社道地中藥材規模化生産基地稱号,被共青團伊川縣委授予伊川縣返鄉創業示範基地稱号,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返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優秀項目,被伊川縣委組織部、伊川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伊川縣科技工信局及伊川縣農業農村局聯合授予伊川縣青年創業創新基地稱号,被洛陽市農業農村局授予洛陽市農村合作社示範社稱号。

這些榮譽标志着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的肯定與支援,一顆農業戰線上的耀眼新星,已經在伊濱大地冉冉升起,給“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老鄉親帶來新的希望。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成功者的道路,并非一開始就是鮮花美酒,更有一路荊棘,一路坎坷。

在山鄉播種希望的年輕人

困 境 思 變

張進昌在張奇莊創業成功,現在已經是全村敬重的“榮譽村民”。張奇莊與他的老家龍王屯相距三華裡,兩村同處淺山區,沒有天然河流,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黃土地都是“望天收”,種的小麥、蕃薯、玉米等傳統作物全看老天爺的恩賜,雨水充沛時偶有收獲,遇天旱産量超低,甚至顆粒無收,村民連吃水都困難,經濟條件拮據。

自古以來,當地流傳有“張奇莊,無良方;龍王屯,難留人。好男不進張奇莊,好女不嫁龍王屯”的順口溜,是對這兩個村子的生動寫照。由于生活所迫,村裡不少孩子讀完國小就辍學,能讀完高中的鳳毛麟角。張進昌也不例外,國中畢業後,父親做生意賠了,幾十萬外債的天大壓力,讓勤奮好學的張進昌中止了學業,逼迫他對人生及早作出抉擇。

在山鄉播種希望的年輕人

先輩的啟示

一連幾天,他把自己關在屋裡來回踱步,思考着前途與未來。百無聊賴之際,他把目光投向家人視為“傳家寶”的幾個舊闆箱。那是從未謀面的爺爺生前的日記和書籍,平時他不曾關注,這時一本又一本地認真翻閱,希望能給自己指點迷津。逆着時光追尋,泛黃的日記為張進昌還原出一個舊時代青年在國家存亡内憂外患之際,為着民族事業外出求學,投身革命的輝煌曆程。

爺爺張吉甫(1904——1956),1935年參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擔任中共地下黨伊川縣馬回區委書記,在有莘師範學校以教員身份作掩護,發展黨員,長期從事革命活動。不少進步學生在他的感召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平等籍學生中,參加過百團大戰、淮海、渡江諸多戰役、解放後擔任過解放軍總政文化部副部長的翟鳴武,馳騁疆場數十載、先後擔任過号稱“萬歲軍”的38軍副軍長和54軍政委的邢澤,擔任過陝甘甯邊區救國會主席和新華社四川分社社長、《人民日報》記者部主任的全國“十大名記者”之一紀希晨,都是那個時期進步學生中的佼佼者。張吉甫還受組織委派,冒着生命危險到栾川山區開辟革命根據地,由于精明強幹貢獻突出,被任命為中共伊川縣委委員和統戰部長。解放後先後擔任伊川縣城建科長、民權縣第一中學校長、民權縣糧食局長等職,直到1956年病逝。爺爺當年走出山村鬧革命、出生入死為人民的感人事迹,一直是家族的榮耀,也是十裡八鄉的驕傲。

迷茫時重溫先輩的心路曆程,使張進昌茅塞頓開,深受啟發與鼓舞。經過幾天的苦思冥想,這個不曾涉世的15歲少年,很快明白:樹挪死,人挪活。要想還清債務,改變靠天吃飯的宿命,必須象爺爺那樣走出山村,到外面的世界經風雨,見世面,尋覓商機辟新路!他說服父母,帶上家裡僅有的幾十塊錢,連夜坐上了南下的火車。

在山鄉播種希望的年輕人

(張吉甫1951年任民權縣糧食局長)

十年磨一劍

經過一夜的長途颠簸,從未出過遠門的張進昌現身于繁華的廣州街頭,他顧不上饑腸辘辘,也無暇欣賞滿目蔥茏的南粵風情,急忙去找在此打工的堂哥。

住處有了着落就開始找工作。可他哪裡想到,一沒文憑,二沒技能,不懂粵語的未成年人找工作難于上青天!單是沒有身份證就把他擋在用工機關門外,更何況沒有人願違法使用童工。即便他磨破嘴皮,聲稱隻管吃住不要工資,仍無機關願意接收。日複一日的連續碰壁,不禁讓這位追夢少年自尊掃地,進而懷疑人生。盡管堂哥幫他辦了一張假身份證,把年齡改為18歲,但稚嫩的臉龐和尚未發育成熟的身體無法替他圓謊,找工作依然無果。

一月後堂哥才通過熟人介紹他進了一個家具廠當噴漆工,試用期三個月,工資僅96元。又髒又累待遇低,這是一份一般人不願幹的工作,而張進昌珍惜這個機會,他欣然接受,而且保證幹好,每天早來晚走,愛崗敬業,年齡最小卻吃苦最多,很快得到廠裡好評,這一幹就是二年。

可是,畢竟工資太低,急于掙錢還債的他還是辭了職,嘗試尋找收入高的工作。後來的三年内,他輾轉于廣州、深圳和東莞,換過家具廠、玩具廠、電子裝置廠等多家機關。由于他工作不挑肥揀瘦,髒活累活來者不拒,吃苦耐勞,踏實肯幹,學會了多種業務技能,積累了一定經驗,待遇也随着業績水漲船高。

在山鄉播種希望的年輕人

5年後,為了提升對複雜環境的适應能力,他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放棄已經輕車熟路的廣東,主動進軍完全陌生的“魔都”上海,應聘到一家照相器材專賣店當店員,借這項從未涉足過的工作挑戰自我,主動加壓。根據他在廣東五年的經驗積累,和敏而好學,刻苦鑽研,不甘平庸的行事風格,他對照相機營銷信心滿滿。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以往每到一處都留下好的口碑,這次卻首戰受挫,第一個月績效考核遭遇“滑鐵盧”。老闆發出預警:三個月試用期完不成銷售名額,必須走人。張進昌毫不氣餒,他發現自己的短闆在于專業知識欠缺,推介不到位,導緻客戶流失。于是他拼命“腦補”,一下班就廢寝忘食研讀專業書籍,熟記不同品牌、型号相機的性能特點價位和優劣比較,在店裡則留心觀摩優秀店員的推銷技巧,提升自身業務能力。

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從第二個月開始,他月月超額完成營銷任務,成為店裡銷售冠軍,被公司刮目相看,第二年榮任店長,第三年躍升為年薪30萬的區域經理。這一年他22歲,是離家打拼的第8個年頭,他硬是靠超乎常人的的堅韌與奮鬥,成為公司上下矚目的業務精英。讓張進昌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成功不僅赢得本公司尊重,而且收獲了對面電器商店一位姑娘的芳心。

姑娘叫高芳芳,來自江南水鄉,溫婉俊秀,對陽剛帥氣胸有抱負的小張沒少關心與溫存。小張每一個進步她都看在眼裡,喜在心裡,從不吝啬微信點贊或美食犒勞。在一來二去的交往中碰撞出愛的火花,二人很快走進婚姻的殿堂,相約共同開創美好未來。

在山鄉播種希望的年輕人

在後來 的業務拓展中,張進昌關于對重點客戶采取團隊協作攻關的建議,被公司采納後利潤翻了三番,他由此獲得10萬元重獎,之後年年獲得“優秀員工”的殊榮。随着經濟收入的逐年提高,他不僅替家裡還清了外債,而且有了120多萬的積蓄。至此,他實作了一個農村少年的華麗轉身,事業如日中天,美好前程在向他招手。

他本可以象其他年輕人那樣,選擇在上海這個大都市長足發展,安居樂業,但他念念不忘的仍是改變家鄉面貌,決心用自己十幾年商海營銷的經驗反哺故土,改變父老鄉親一代又一代土裡刨食靠天吃飯的農作模式。在與夫妻商量後,二人同時向所在公司遞交了辭職報告。為留住人才,公司老闆情願送上幹股和股東之位,如此誘惑也未能動搖張進昌返鄉創業的決心。

在山鄉播種希望的年輕人

踏平坎坷成大道

當公司老闆得知張進昌辭職的原委後,不由心生敬意。他提出與張進昌結為摯友,願提供貨源助其洛陽開店。張進昌謝絕了,他清楚開店肯定能賺錢,且能安排幾個人就業,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改變全村的貧窮面貌,還得圍繞“農”字作文章。

為了選一個合适的項目,張進昌攜夫妻回家看過父母,就又馬不停蹄的外出考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在途經江蘇看望嶽父母時,聽說妻哥種植瓜蒌帶動全村緻富 ,張進昌眼前一亮,随即前往拜訪,得知瓜蒌是一種藥食同源的多年生宿根作物,全身都是寶,皮可止咳化痰潤肺,根可提高人體免疫力,籽是可口的休閑食品。種植周期短、見效快,勞動強度低,具有很好的經濟價值和發展前景。他還就瓜蒌的種植管理和加工銷售等具體環節,進行了詳細咨詢,遂決定放手一搏,在家鄉試種。

2018年3月的一天,張進昌來到平等鄉政府,希望在瓜蒌種植上得到土地支援。正好碰見在鄉政府辦事的張奇莊支部書記田勝衛,可謂伯樂遇上千裡馬,兩人一拍即合,田支書當即拍闆,為他流轉200畝土地種植瓜蒌。

在山鄉播種希望的年輕人

張進昌認為這是天賜良機。事不宜遲,他從江蘇請來技術人員,引進優質瓜蒌品種,夫婦二人邊幹邊學,全身心投入瓜蒌種植。他們每天起早貪黑,從犁地、挖溝到搭架鋪網,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一絲不苟,力求高标準、嚴要求。為解決水的問題,他鋪設滴水灌溉管網5000餘米,做到了既節水節電節肥,又省時省工的良好效果。一年後,金燦燦的瓜蒌挂滿藤蔓,驚豔四野,扮靓山村,每畝地收入5000多元,當年共獲利30多萬元。在“靠天收”的貧瘠土地上試種瓜蒌成功,破天荒地創造了中原農業史上一項奇迹,消息傳出,遠近轟動,參觀者紛至沓來,讓張進昌夫婦看到了希望,更加堅定了把小瓜蒌做成大事業的信心。

張進昌堅持認為,“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他秉持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理念,注冊成立了伊川縣瓜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投資500多萬元,建成以瓜蒌種植為主的中藥材種植基地,通過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實行從種到管到包銷的“一條龍”服務,帶動四鄰,輻射周邊,吸引更多農戶加入瓜蒌種植隊伍。短短6年,從最初200畝,擴大到現在的3000餘畝,另發展柴胡、射幹、黃精、血參等中藥材種植800餘畝,還建成一座與之配套的瓜蒌藥材加工廠,用于完成瓜蒌晾曬、切片、瓜子炒制、蒌根加工等系列工序。截止目前,經他發展的瓜蒌産值已達500餘萬元,帶動周圍龍王屯、亓嶺、金滹沱、黃村、劉莊等7村50餘戶農民從事瓜蒌種植,讓他們藉此走上富裕之路,一些光棍漢讨到了媳婦,不少貧困戶有了穩定的收益。

在山鄉播種希望的年輕人

此外,他每年向張奇莊村委會奉獻20多萬元,還向流轉土地的農戶按時支付租金,大大改善了村貌和民生,使過去土路土牆舊瓦房的小山村,變成今天手機轎車小洋樓的新農村。

今年,張進昌與安徽亳州、河南平頂山、鶴壁、駐馬店等多地的種植戶建立了合作關系,在擴大瓜蒌深加工業務的同時,也在緻力于種植面積開發,帶動更多人緻富。平等村800畝坡地的征用正在洽談中。

張進昌坦言,他身上流淌着革命先輩的紅色基因,定會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瓜蒌種植做大做強,為家鄉造福,幫困難戶脫貧 ,引領群衆走向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在山鄉播種希望的年輕人

(作者系中共黨員,中央知名媒體原特派機構負責人、資深記者。曾供職于宣傳部門和政府機關,發表有大量新聞和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