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作者:建文知築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曆史與新篇:深圳南山五校建築方案設計競賽,由深圳市南山區建築工務署主辦,有方建築(深圳)有限公司策劃代理,包含南頭國小改擴建工程項目、育才一小改擴建項目、沿山學校工程項目、荔山國小工程項目、紅樹灣學校項目,共計5個國小/九年一貫制學校項目。

本次競賽關注校園文化傳承、學生幸福感、教育空間組織、連結城市與社群、在地特征塑造等方面,意圖讓校園設計回歸建築學和教育日常,是促進深圳南山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升整體教育水準的重要舉措。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項目區位示意圖 ©有方

其中,荔山國小工程項目現已按競賽規則完成最終結果評定,畝加建築規劃(深圳)有限公司獲得本項目一等獎,完整競賽結果如下: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項目基本資訊

辦學規模:國小36班、學位1620個

用地面積:13000平方米

總建築面積:33671平方米

項目區位:深圳市南山區南山街道,地屬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基地區位示意圖 ©有方

設計機關:畝加建築規劃(深圳)有限公司(MLA+畝加)

主創設計師:曹睿芝、石成

設計團隊:李通、李泓逸、郭偉健(實習)、杜靖怡(實習)

本文展示的一等獎方案僅為競賽階段方案,實際建設或有差異,以最終設計方案為準。一等獎方案介紹文字由畝加建築規劃(深圳)有限公司提供。

視訊加載中...

△ 方案視訊 ©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實體模型 ©MLA+畝加

「風谷」

The Valley

嶺南的夏季風,

穿過大小南山的隘口,為場地帶來涼意。

「台地」

The Terrace

順應原生地勢,逐級擡升,

在山景視廊中,創造校園公共空間序列。

「島樓」

The Island

靈活多變的架構體系下,

完成教學空間從私密到公共的過渡。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風谷,順應夏季風向

荔山國小位于深圳大南山西側山腳。夏季風從海面吹來,穿過大小南山之間的隘口,為場地帶來了風向清晰的西南風。踏勘适逢風雨天,沿山路撲面而來的風勢從微觀上印證了宏觀的猜想。順應風向,我們将校園主體建築沿長邊布置,形成校園風谷。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場地區位 ©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場地風向 ©MLA+畝加

界面,回應未來變化

場地直面大南山一側為在建住區,未來高密度住宅大廈将遮擋大南山的景觀視線。在深圳高密度空間開發需求下,西北側的E2用地大機率也将面臨開發。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場地分析 ©MLA+畝加

場地僅有的兩個長邊在界面屬性和景觀視線上都将發生較大變化。反觀兩個短邊,能看到大南山餘坡和小南山頂,有潛力保留穩定的山景視廊。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整體鳥瞰 ©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大小南山視線通廊 ©MLA+畝加

沿山路,尺度宜人的社群綠廊

作為片區現狀主要出行道路,沿山路擁有宜人的尺度、寬闊遮蔽的行道樹和周邊生活化的底商界面,具有成為社群綠廊的潛力。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沿山路實景 ©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沿山路社群界面 ©MLA+畝加

于是我們将校園入口廣場、圖書館、體育館、舞蹈盒子等可共享的功能空間布置在沿山路一側,使其與社群綠地、商業廣場、幼稚園共同構成社群街廊。架空的主入口廣場友善家長接送;内退的圖書館界面可分可合,便于靈活共享;遮風擋雨的嶺南騎樓空間向鄰裡開放;分時共享的體育館銜接相鄰幼稚園與未來大南山登山徑入口。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沿山路共享界面 ©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沿山路入口 ©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嶺南街廊 ©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沿山路立面 ©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台地,順應地形的公共空間序列

場地原有地形從南到北的高差為4米,為化解校園入口到操場的高差,我們将操場架空并擡升4米,設定在8米标高處。場地順勢被切分成四層台地,從0米到8米依次擡升。同時,每塊台地在左右長邊将教學島樓切割開,留出城市與山的“氣口”,形成若幹群島而非連續街牆。四層台地在不同标高處也銜接了兩側的教學空間。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台地切分政策 ©MLA+畝加

四個不同主題的校園台地

2米、4米、6米和8米标高的台地,不僅是對高差的化解,更塑造了從校園入口廣場到遊戲院落、再到望山操場的校園核心公共空間序列。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四個主題台地 ©MLA+畝加

四層台地對應了四個不同主題:

林蔭台:為學生提供蔭涼遮蔽的入口空間;

遊戲台:底層專業教室起伏的屋頂成為趣味山丘,給低齡學生創造了可以嬉戲玩耍的樂園;

采風台:拾級而上,在校園的升旗台處回望小南山頂,微風拂面而來;

活力台:200米标準運動場和立體複合風雨球場,成為師生釋放運動活力的主要場地。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入口廣場 ©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遊戲台 – 趣味山丘 ©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風雨球場 ©MLA+畝加

滿足不同層高的台地底盤

音樂、美術、報告廳、風雨操場、食堂等不同層高需求的教學空間共同構成了台地的底層,使得台地的高差設定更加合理和經濟。局部透空的落地庭院為底層專業教室提供采光和通風。架空的風雨操場兩側敞開,實作了最大限度的自然通風,減少能耗。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風谷剖面 ©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島樓,架構體系提供靈活性

三棟教學島樓在場地沿山路一側排列,面朝大南山和風谷。南側布置普通教室組團,逐層退台形成朝南的露台。島樓北側采用架構結構體系,布置交通和教學服務空間。由上至下,教學島樓逐層擴大,架構結構為教學服務空間提供了靈活重組的可能,未來可依據校方需求進行空間改造和功能置換。閱覽室、社團活動室、讨論室、工作坊、教師辦公室等輔助空間在這裡靈活切換、自由重組,是彈性多變的“拓展塢”。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教學島 ©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拓展塢”空間 ©MLA+畝加

多層共享、高效串聯的教學島底盤

教學島在8米标高以下布置了高頻使用的科學教室、計算機教室等專業教室,通過豎向交通與上部普通教室組團相連,確定了課間10分鐘内學生在普通教室與專業教室之間的高效轉換。同時,沿山路一側首層設有4米層高的閱覽室和8米通高的讀書劇場,通過設定管理邊界,實作對社群的分時共享。擴大的底層空間内部設定通高中庭和架空區域,使風和光得以在教學島的底盤穿透。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教學島底盤 ©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短軸剖面 ©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通高中庭 ©MLA+畝加

私密到公共的空間過渡

從沿山路到教學島,再到風谷庭院,方案在平面布置上形成了一個剖面序列,依次為風谷庭院 - 退台 - 教室 - 内廊 - 靈活的教學或服務功能,也完成了從公共 - 次公共 - 私密 - 服務空間的過渡。普通教室的南向退台不僅是觀賞自然山景的露台,也是風谷向教室室内的過渡。雙邊廊的普通教室,一側是内廊,一側是露台,兩個界面均可打開或關閉,為教學提供多樣靈活的場景。露台互相連通,既是各自教室的擴充空間,也是相鄰教室的交流空間;走出露台,直面自然的教育感覺在這裡發生。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教學島标準層平面 ©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服務空間 ©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普通教室 ©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望山露台 ©MLA+畝加

東側服務島由教師宿舍樓和行政專教樓組成。在高效緊湊的主體空間之外,内側向風谷拓展,形成“島中島”的第三空間,在限定圍合出台地庭院的同時,作為新型教學空間和教師活動空間來使用,平面可以自由切分布置甚至面向庭院完全打開。這也延續了從私密到開放、正式到非正式的空間過渡。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服務島 ©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私密 – 公共的空間過渡©MLA+畝加

競賽結果釋出|MLA+畝加,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 總平面圖 ©MLA+畝加

完整項目資訊

項目名稱:荔山國小工程項目

項目類型:教育建築

項目地點:深圳市南山區

設計機關:畝加建築規劃(深圳)有限公司(MLA+畝加)

主建立築師:曹睿芝、石成

設計團隊:李通、李泓逸、郭偉健(實習)、杜靖怡(實習)

設計時間:2024年

用地面積:13000平方米

總建築面積:33671平方米

#記錄我的2024##頭條創作挑戰賽##全球設計靈感##建築##城市畫冊##靈感建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