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看待《高鐵是快,快到破壞了回家這件事應有的形式感》?

作者:知乎尼布

#頭條創作挑戰賽##記錄我的2024#

發明”小布爾喬亞”這個翻譯詞彙的真是神人,已經100年了,這個詞還能一直具有生命力,甚至還可以疊加成新的句式,賦予新的意義,比如:小布爾喬亞的無病呻吟。

電視劇《潛伏》也帶火了這句話。

如何看待《高鐵是快,快到破壞了回家這件事應有的形式感》?

這篇文章的作者張悅然,無需查她的履歷,也大概知道她是跟韓寒同一類的人物,自以為能出幾本書,會碼點方塊字,就可以代表民意,成為意見領袖了。實際上,他們這類人的意見,嚴重脫離實際,啥也不是。

如何看待《高鐵是快,快到破壞了回家這件事應有的形式感》?

比如按照她的文章《高鐵是快,快到破壞了回家這件事應有的形式感》裡表達的意見,高鐵太快,那麼綠皮車就是好了?慢悠悠的十幾個小時,一整夜才能從濟南到北京,這就是有“形式感”了?那隻是她以為的形式感而已。那麼完全可以找一個出生在解放前的老人,寫一篇他口述的文章《綠皮車是快,快到破壞了回家這件事應有的形式感》,綠皮車太快了,民國時期的京津鐵路一趟都要八小時,跑趟濟南起碼要一天一夜。還是坐蒸汽火車有儀式感,看着火車裝煤工揮汗如雨,揮灑着青春,晶瑩的汗珠流淌在裝煤工黢黑的皮膚上,讓肌肉線條更加明亮...

這種蒸汽火車還能扒着車頭走呢,有沒有形式感?

如何看待《高鐵是快,快到破壞了回家這件事應有的形式感》?

坐蒸汽火車就有”形式感”了?NO,NO,NO,要我說,可以整理一下咱們祖輩的筆記、随筆,再寫一篇《蒸汽火車是快,快到破壞了回家這件事應有的形式感》,蒸汽火車從北京到濟南要一天一夜,還是太快了,不如坐馬車。那種木頭輪子不帶減震的馬車,一天最多趕路幾十裡,從北京到濟南,起碼要十天半個月,可以仔細欣賞沿途的風景,随處大小便,吃着風幹的大餅窩窩頭,就口涼水,随着還要防備着路上是否有劫道的土匪,每次出遠門都是一次生離死别,多有形式感?

遇上刮風下雨,那路邊的淤泥和各種人畜糞便,多麼鄉土的氣息,文藝範拉滿,記得盡量少吃飯,不夠吐的。

如何看待《高鐵是快,快到破壞了回家這件事應有的形式感》?

以此類推,還可以寫《馬車是快,快到破壞了回家這件事應有的形式感》,歌頌獨輪車,馬車從北京到濟南要十天半個月,獨輪車起碼時間加倍,風吹日曬更浪漫;以及《獨輪車是快,快到破壞了回家這件事應有的形式感》,改成吹步行,還是步行有形式感,人類最原始的交通工具,全地形通過。當然,為了形式感,還可以歌頌爬行、跪行(拜山),反正隻要想寫,總是越古代、越落後越有形式感,直到寫到單細胞的形式感。

總結,張悅然這種文青,在自己的圈子裡混混就算了,不要出來侮辱大衆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