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橙色”警示背後的“綠色恐懼”你看懂了嗎?“台獨”要綁架所有台灣人

作者:海峽導報

6月27日,台當局陸委會宣布,即日起提升赴大陸及港澳地區旅遊警示為“橙色”,建議群眾避免非必要赴大陸及港澳地區旅行。這一調整的含義很清楚,就是盡可能減少台灣同胞來大陸(含港澳)的人數和次數。

對此反彈最強烈的,當然是島内觀光業者。近幾年受疫情影響,觀光産業的日子普遍大不如從前。眼下島内遊客出遊意願強烈,很多台灣群眾想來大陸名山大川遊覽一番,又趕上暑期旅遊旺季,“久旱”的觀光業者早就盼着大幹一場。然而,賴當局對開放、擴大兩岸觀光交流的呼聲充耳不聞,反而潑來“一盆冷水”,業者怎麼能不憤怒?!

“橙色”警示背後的“綠色恐懼”你看懂了嗎?“台獨”要綁架所有台灣人

島内外不少媒體均從“橙色”警示對旅遊業的嚴重沖擊角度,批駁陸委會及民進黨當局破壞兩岸交流、無視民生福祉。然而,該調整對旅遊業的重創僅僅是“連帶傷害”而已,賴當局真正目的是要綁架盡可能多的台灣人,讓大家“被台獨”。

陸委會在釋出警示時提到兩點原因:其一,妄稱目前發生多起群眾赴大陸遭“非法扣押、留置、盤查”等情形;其二指向近期大陸頒布的《關于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賴當局的邏輯中包含着惡毒暗示,那就是污蔑大陸不講法治、不講程式,污蔑大陸釋出《意見》的目的,就是要制裁每一位台灣群眾,宣稱凡是到大陸以及港澳地區的台灣群眾,都有可能被“非法扣押、留置、盤查”。

不止陸委會等民進黨當局機構這樣講,綠營側翼、網軍、名嘴在《意見》釋出後,也立即從這一角度将《意見》污蔑為對所有台灣群眾的“通緝令”。而賴清德則把該操作的“底層邏輯”說得更直白,他宣稱,台灣90%以上的群眾都有可能受到《意見》的波及。

看懂賴清德在說什麼了嗎?他在單方面宣稱,台灣地區90%群眾是“台獨”,而且都是跟他以及“台獨”頑固分子清單在列人員一樣的“台獨”。

尤其諷刺的是,這90%當中,竟然還包括被民進黨罵了十多年“親中賣台”的馬英九。賴清德還公然對外媒記者強調,他的兩岸論述與馬英九一樣。前“立委”郭正亮痛批賴清德無恥,竟然拉馬英九過來“擋槍”,“惹出了事就把全台灣都拉下來當墊背”,直言賴清德“怕了”“慫了”!

“橙色”警示背後的“綠色恐懼”你看懂了嗎?“台獨”要綁架所有台灣人

搞清楚這些門道就會發現,“橙色”警示哪裡是針對旅遊業的調整,分明是“台獨”政客試圖用政策工具對2300萬台灣群眾實行“軟禁”,限制台灣人認識大陸、了解大陸、熱愛大陸。

因為兩岸群眾越是交流熱絡、越是親密無間,越會讓“台獨”政客和“台獨”政黨陷入空前的孤立。他們就再也捂不住這樣一個無比清晰的事實:沒有人跟他們一樣。

賴當局對《意見》的反應,包括“橙色”警示的釋出,充分暴露出“台獨”分子們的“綠色恐懼”,也催生出一系列自打耳光的操作。

比如,從前民進黨無論對中國國民黨還是群眾黨,言必“抹紅”,要麼批其是“中共同路人”,要麼批其是“中共共情者”。但《意見》釋出後,民進黨方面卻統一論調,大唱“我們都一樣”,拼命“抹綠”在野黨和全台群眾。

對于賴當局“外硬内慫”之态,島内網友真是氣笑了。有網友表示,“賴清德臉真大,全民‘台獨’張口就來”,還有網友諷刺,“原來我是‘台獨’啊,我怎麼不知道?”

賴當局這招叫“把水攪渾”,以讓大陸懲治“投鼠忌器”;台灣社會的應對之策則是“劃清界限”,與“台獨”分子來個“泾渭分明”。

新黨副主席李勝峰表示,“台灣與‘台獨’泾渭分明,中間沒有等号。想拉台灣人為‘台獨’‘犧牲’?台灣人不幹”。台灣時事評論員陳鳳馨批賴,“‘台獨’是你自己的目标,我們跟你不一樣”。學者賴嶽謙則直言,“賴清德不要把我們綁到你的‘台獨’戰車上,你不代表台灣”。

事實上,在《意見》釋出時、釋出後,大陸方面已就其中要點多次向廣大台灣同胞說明。懲“獨”《意見》不針對、不涉及廣大台灣同胞,針對的是極少數涉“獨”言行惡劣、謀“獨”活動猖獗的“台獨”頑固分子,以及他們實施的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

“橙色”警示背後的“綠色恐懼”你看懂了嗎?“台獨”要綁架所有台灣人

目前,大陸公布的“台獨”頑固分子隻有10人。我們要問問賴清德,在2300萬台灣群眾中,這10個人怎麼就占到了90%?

早在賴清德“5·20”發表“台獨自白”講話時,大陸方面就明确指出,對于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我們決不容忍、決不姑息。有關司法檔案為什麼制定、為什麼釋出、針對的是誰,賴清德之流比誰都清楚,而包括台灣同胞在内的廣大中華兒女心中也有一杆秤。

大陸方面依法懲“獨”,寬嚴相濟,罰當其罪。隻有嚴厲懲治清單在列人員,才能維護台海局勢和平穩定,才能從根本上維護廣大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福祉。

賴當局要将所有台灣人“被台獨”,隻會激發更強烈的反彈。無論是“橙色”警示,還是“紅色”警報,都留給民進黨自己吧!

來源:海峽之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