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軍報發文熱評央視紀錄片《英雄先遣連》

作者:隴原天地

《忠誠譜就高原壯歌》

近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阿裡軍分區、進藏先遣連紀念館等機關聯合推出的紀錄片《英雄先遣連》,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該片講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進藏部隊——進藏先遣連翻越喀喇昆侖,勝利進軍藏北高原,配合西藏和平解放,最終紮根邊疆的英雄故事。

解放軍報發文熱評央視紀錄片《英雄先遣連》

紀錄片以當代探險者眼中最難挑戰的“進藏第九線”開篇,展示了進藏先遣連當年出征所面臨的險峻艱難,引發觀衆思索:當時為何要派出這樣一支隊伍、他們要擔負怎樣的任務?該片用實地探尋和史料影像的方式,重制了來自7個民族的136人,在沒有向導帶路、沒有指引地圖的雪域高原上,義無反顧地向着西藏進軍的曆史場景。

解放軍報發文熱評央視紀錄片《英雄先遣連》

為多角度展示進藏先遣連的事迹,該片運用了大量曆史資料、人物訪談和實地考察影像。在對先遣連老兵、先遣連烈士親屬、《進藏先遣連》報告文學作者公丕才的訪談中,先遣連進藏之初的工作由點及面逐漸清晰。跨越海拔5000多米的昆侖山隻是開始,進藏後需要跨越的還有人心的屏障。他們帶着真誠,突破語言、文化、習俗的隔閡,用共産黨人的群衆路線感化藏族“夏保”(藏語:朋友),以有理有節的談判打開舊西藏統治者的抵抗封鎖,以“不拿群衆一針一線”的優良作風開展群衆工作,把共産黨的西藏政策宣傳執行開來。

解放軍報發文熱評央視紀錄片《英雄先遣連》

在第4集《犧牲》中,該片用電封包件和訪談回憶串聯了先遣連駐紮紮麻芒堡後,克服生死考驗的8個月。為嚴格執行“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中央訓示,先遣連戰士不向藏族群衆購買糧和鹽。寒冬切斷了運輸補給線,他們自給自足,在凍土層上靠火烤鎬挖,硬是挖出了41間地窩子、8座馬棚、49個掩體、249米交通壕、2座碉堡。先遣連靠打獵求生,為了給部隊多儲存一點食物,戰士巴利祥累死在了打獵途中。惡劣的生存條件讓很多官兵生了病,先後有39名官兵犧牲在了紮麻芒堡。副連長彭青雲哽咽地回憶:“有一天就犧牲了11個,眼淚都流幹了。”

解放軍報發文熱評央視紀錄片《英雄先遣連》

按照《出發》《跨越》《夏保》《犧牲》《會師》《前進》的順序,紀錄片描述了先遣連從南疆動員到紮根藏北的整個過程。在先遣連熬過紮麻芒堡的寒冬迎來春天時,等來了大部隊的會師。王震訓示組織先遣連傷病員回平原治療,卻收到了先遣連全體指戰員的請戰書,他們堅決要求繼續承擔先遣任務。1951年8月,經過2個月艱難行軍,部隊終于抵達阿裡噶本政府所在地噶大克,升起五星紅旗。進藏先遣連紀念館總設計俞江感慨地說,向死而生,讓這支部隊的精神得到了升華。紀錄片開頭,先遣連戰士出征前的家書成了親人對他們唯一的記憶。

紀錄片末尾,後代們踏上尋找先遣連父輩之旅,當年的家書成為後代們尋找他們消息的為數不多的線索。先遣連戰士陳忠義之子陳永泰是第一個到獅泉河烈士陵園祭奠的先遣連後人,他主動承擔起了為先遣連烈士尋找家人的責任。該片首尾呼應,展現出先遣連精神的傳承。

解放軍報發文熱評央視紀錄片《英雄先遣連》

甘谷縣陳永泰先生珍藏的先遣連烈士陳忠義父親的家書

解放軍報發文熱評央視紀錄片《英雄先遣連》

甘谷陳永泰先生在獅泉河烈士陵園祭奠烈士陳忠義家父

片中既對先遣連官兵進行了群像描摹,又突出塑造了先遣連總指揮李狄三的英雄形象。李狄三同志擅長做細緻入微的政治工作,或循循善誘、或體貼入微,人物形象塑造得飽滿立體。在進藏途中,李狄三因嚴重高反吃不下東西,卻堅持每天從隊伍的隊首到隊尾走一遍,給戰士們打氣,還堅持寫工作日志。在物資封鎖的困難階段,他寫出《挺進歌》《頑強歌》。在病魔和死亡威脅連隊的時刻,他要求幹部把笑當成一項任務以鼓舞士氣,開展了一次為期20天的“以苦為榮,苦中求樂”教育活動,組織了“雪地秧歌舞”等娛樂活動。他在最困難的時候代表了黨的形象,成為照亮戰士們心靈的一束光。就是這樣一位共産黨員,把自己38歲的生命留在高原。他的遺書中記錄着他的全部身家:幾本書、幾件衣服和茶缸留給戰友,一支鋼筆留給兒子,一條狐尾請求轉給母親。他是母親的兒子,是兒子的父親,是黨的戰士,是戰士們的兄長。

解放軍報發文熱評央視紀錄片《英雄先遣連》
解放軍報發文熱評央視紀錄片《英雄先遣連》

1951年6月,邊防重地普蘭解放。數月後,進藏先遣連整編駐防。該片以實地鏡頭,直覺展現了當年連隊的舊貌和現在連隊的新顔。這段鏡頭讓我思緒回到2023年,我在海拔4500米的普蘭,瞻仰了先遣連駐紮的遺址,觸摸了戰士們在土牆上寫下的誓言。祖國不會忘記每一個為之犧牲的兒女,在和平的疆域中安樂生活的人民,也會永遠懷念他們的英雄。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王明哲

肖軍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