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文學習探源法:關于“溯源”“探源”與“循證”

作者:丹華道

筆者在多年國文教學中跌滾摸爬,終于在教育實踐中摸索出溯源閱讀法,2015年5月刊登于《國文建設》的《文言文教學初探——<口技>教學有感》一文,就是溯源教學的最初的探索雛形,後跟随錢夢龍老師在全國各地推廣教學理念,逐漸形成國文學習溯源法的完整思路,相關内容曾申請原創保護,釋出于微信公衆号《丹華道》。

由于錢老先生高齡,再加幾年疫情,故筆者一度辍筆操持家務、忙碌于家庭瑣屑與體力耕作勞動。但時間精力雖然有限,對溯源教學的思考并沒有是以而停止。因本人長期浸潤于道家文化,2020年時,在閱讀美國最優體驗著作《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一文時,發現其以科學語言闡釋的心理學原理,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道家莊子早就已經對此加以闡述,這讓我更加堅定了溯源教學的探索的正确性與現實意義。于是利用晚上休息時間,于2022年3月完成一部書稿《心遊——自樂之道》,針對二者内容,結合自身經曆與體驗,從理念上對溯源教學作了進一步的完善與支撐。

在《心遊——自樂之道》一書中,筆者多次提到“循證”一詞,如第八章《人生幾複盤,循證皈道家》,第九章《循證快樂機制,印證道家思想》,其中第二節《循證心理學,快樂唾手得》。既然此書暗含有溯源教學的理念支撐之義,那為何不将這幾處“循證”統一稱之為“溯源”呢?

或者反過來說,筆者為何之前将教學理念歸納為“國文學習溯源法”,而不是“國文學習循證法”呢?溯源與循證,二者究竟有何異同?還是讓我在此加以細說。

所謂“溯源”,從字面意思可以得知,乃是“追溯源頭”之義。溯源,本意是指“往上遊尋找發源地”,一般采用得更多的則是比喻義,即比喻探求本原。而國文閱讀上的“溯源”,是指借助網絡與圖書資料,探究作者的創作意圖、創作背景與個人經曆,當時的時代背景,作者各個時期的不同作品,同時代其他作者的創作情況等等,以求進一步領會作者文字的真實意圖與表達深意。

然而,這樣的溯源,“知人論世”以求對号入座,并非最終目的,而隻是一種閱讀的切入點。學生在溯源過程中培養的邏輯思辨能力與綜合分析能力,以及閱讀量無形中的增加與積累,閱讀能力的自然形成,才是相比而言更為重要的。尤其是學生從中獲得的閱讀樂趣與快樂體驗,能夠自然而然形成學習内驅力,這才是最終讓他們更為受益的根本所在。

是以,溯源之後的“知人論世”,其結果對于了解作者其人與了解其作品有無偏差,這本身已經不重要。然而,這也并不是說,“溯源”閱讀毫無結果可言,隻是一筆糊塗賬而已。其更重要的結果并非在于“知人論世”,而更在于閱讀者能力的提升、思維的飛躍,以及學習與閱讀興趣的培養。

基于這樣的認識,再聯想到此前有老師對于“溯源”有所微詞,認為一味強調“知人論世”,很可能造成對于原文作品的刻闆印象與主觀解讀,甚至牽強附會而影響對于其文字的正确了解。是故,筆者認為溯源的意義,不僅在于借助對于作者有關資料的深入閱讀而試圖進一步了解其作品,其更深遠的意義在于,由此作為一種閱讀與學習的切入點,讓學生愛上閱讀與學習,激發其閱讀與學習的興趣,進而在全神貫注、忘我投入中感受到莫大的快樂與幸福,進而推發其探究真趣、研究學問、獨立思考、創新鑽研的興趣,這對于個人與社會有着無比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是故,筆者最終将“溯源”改為“探源”。

所謂“循證”,字面意思是“遵循證據”,本意是“基于證據的實踐”。循證明踐,最初始用在醫學上,将目前所能獲得的最佳研究證據與自身的專業技能及患者的價值觀整合起來進行治療。循證醫學理念始于二十世紀末——我最初看到循證,就是借由一本道家中醫書籍——後來席卷了整個醫療領域,且影響不斷擴大,而滲透至其他各個社會領域,于是形成了循證心理治療、尋整個社會學,循證教育學……

循證教育(EBE)的原則是,教育實踐應基于現有的最佳科學證據,而不是傳統、個人判斷或其他影響。循證教育與循證教學、循證學習、與學校效能研究有關。

循證教育與循證教學,是在循證醫學的影響下産生,同時也是西方教育科學化運動的産物。劍橋大學教育學教授維·哈格裡夫斯(David Hargreaves)于1996年首次提出了循證教學概念,認為教師應該像醫生一樣,基于證據進行教學決策和實施教學行為。同時,随着教育科學化運動的興起,教育測量與教育評價研究的推進,基于經驗的教學逐漸向基于證據的教學轉型,自此,循證教學進入了學者們的研究視野。

2001年,美國課程與教學論專家馬紮諾(Robert.Maezano)對有效課堂教學政策進行系統研究,出版了《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業成績的九項循證政策》,對循證教學的證據進行了深入探讨。2009年英國教學專家佩替(Gcoff Petty)出版了《循證教學》一書,對循證教學進行了系統研究。循證教學的核心在于基于證據實施教學,強調教學過程的理性化、科學化與可視化,這為反思和改進當下教學實踐中的經驗主導型教學,主觀性教學提供了機制和支點,也為教學變革與教學品質的提升提供了新的視角。(海南師大初等教育學院,崔友興,《論循證教學的内涵、結構與價值》)

由此可見,循證更基于對科學與規律的認識與尊重,而溯源,更在于追溯事物的形成原因,通過順藤摸瓜以了解事情的真正成因與來龍去脈,用在閱讀中就是試圖借助文字溯源以還原作者的成文動機與寫作内涵。是以,人文學科更适合“溯源”而絕非“循證”。但與“溯源”的強調結果相比,“探源”更強調過程,強調“探得真趣”,強調過程中所獲得的忘我快樂對于個體成長的非凡意義與重要價值,故“探源”應用于教學,顯然更适合。

國文學習探源法:關于“溯源”“探源”與“循證”

關于作者:

姚丹華,1970年生于上海,筆名稚吟秋聲,教育探索者與教育行者,獨立寫作人,國文學習溯源法首創者,道家文化傳播者。

多年榮獲上海市古典詩詞創作大賽優秀指導教師、上海市古詩文閱讀大賽優秀指導教師、上海市中學生作文大賽優秀指導教師等榮譽稱号。中國國文報刊協會會刊《國文世界》頭版封面人物介紹,《語言文字報》教學版曾整版刊登其溯源教學實錄《愚公移山》。

“傳統文化融入國文課程”全國學術研讨會、全國正道國文學術研讨會、全國中國小課堂智慧教學能力提升研讨會、“四地”國文研讨會、“溯源導讀河南項城推廣活動”、深圳東莞兩地“溯源導讀”學術報告會、漢中“追尋大師足迹,探尋閱讀源頭”國培計劃講座、“生命因與大師邂逅而精彩”南京建邺中學導讀互動活動、四川師範大學附屬雲南昆明實驗學校(天嬌校區)教師教育訓練、“中國文章學研究會導讀導寫研究中心第十三屆年會暨河南省第二十三屆國文年會”、浙江省教育廳“百人千場”名師赴平湖市送教活動特邀嘉賓。

“河南省第四屆國文課博會”“教育者論壇”“夢龍詩話”詩歌教育微型論壇、“上海市桃李園學校教學研讨微講座”等多個國文教學活動特邀嘉賓及主講者之一,南京十三中國文研讨、東莞市松山湖實驗學校國文研讨、河南虞城春來學校座談會主講者、全國溯源導讀教學展示課《為學》《陳太丘與友期行》《背影》。

“台州、甯波、杭州、上海、嘉興”五地國文專題研讨古代詩歌專場嘉賓評委,企業文化課《古典詩詞與人生境界》、社群公益講座《溯源導讀法家庭推廣》、大型公益講座《我們今天這樣學國文》《國中國文學習指導》《站在綜合國文素養的高度研究考試》主講嘉賓。

國文學習探源法:關于“溯源”“探源”與“循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