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沱江繞郭知魚美 小鎮萦繞豆花香——懷德鎮美食探訪

作者:自貢觀察

自貢網記者 趙凱 蘭豔 周敏 文/圖、視訊

視訊加載中...

6月29日淩晨4點,富順縣懷德鎮場鎮上亮起點點燈光。趙大豆花店的店主趙蘇彬像往常一樣,開始在廚房裡忙碌起來——磨黃豆、熬豆漿、點豆花,“開店8年來,這是我每天的日常工作。”趙蘇彬說。

趙蘇彬的豆花店開在懷德鎮的場口不遠處。他既當老闆又是廚師,妻子則是堂倌兼收銀員。“我們富順是‘中國豆花之城’,全縣的農村家庭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豆花,這‘點豆花’的手藝還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呢。我這手藝就是跟我父親學的,這些年來又不斷創新改進。”趙蘇彬一邊熬着豆漿,一邊跟記者聊着,“豆花要點得好,關鍵看膽水的比例和豆漿熬的火候,把握好了,豆花自然嫩、綿、白、香。”交談過程中,豆漿已經起鍋,趙蘇彬拿來紗帕和竹架做的濾網過濾豆漿。乳白的豆漿從紗帕的孔裡流出,廚房裡瞬間彌漫開一股清香,這是一種大地的氣息,芬芳、清新、甘醇,沁人心脾。

沱江繞郭知魚美 小鎮萦繞豆花香——懷德鎮美食探訪

豆漿濾好,趙蘇彬開始點豆花。他左手端碗膽水,慢慢倒入豆漿裡,右手拿把長勺輕輕刨動,還一邊向記者介紹:“點豆花一定要慢,既要控制好膽水的量,又要讓它均勻散開。膽水少了豆花太嫩,膽水多了又會太老,隻有恰到好處,才能綿而不老、嫩而不溏。”豆花點好,趙蘇彬又忙不疊地把蒸籠裡蒸的幹海椒取出,放入碓窩舂起來。他說,這樣做出的糍粑海椒比機器打的更香,是以自己每天都會不惜體力地舂上一大盆。忙完這一切,天也亮起來。

沱江繞郭知魚美 小鎮萦繞豆花香——懷德鎮美食探訪

“老闆,來碗豆花。”剛過6點,就有客人上門。“來了!”應答間,趙蘇彬的妻子便将一碗色澤乳白、綿軟嫩滑、清香悠長的豆花,連同一碗帶着清亮的甜湯端到客人面前。十幾碟蘸碟在旁邊桌上整齊擺好,客人根據各自喜好再加入藿香、小蔥、蒜泥、小米辣等佐料。“每天都是6點開始迎來生意,今天鎮上趕場,一會兒店裡就會滿座。”趙蘇彬說,鎮上的居民和趕場的鄉親們,早餐大多都是一大碗幹飯、一碗豆花。是以,鎮上短短的兩條街就開有6家豆花店,而且家家生意都不錯。每逢春節、清明等節假日,生意更是火爆。富順豆花就這樣承載着一身煙火氣,穿越千年歲月,一直香到如今。

沱江繞郭知魚美 小鎮萦繞豆花香——懷德鎮美食探訪

從趙大豆花店出來時,小鎮窄窄的街上已擠滿了人,叼着葉子煙的大爺坐在路邊小茶館裡眯着眼滿足地品茶,背着背簍的大姐們邊走邊笑。随着人流走進離江邊不遠的集貿市場,隻見賣菜秧子的、賣雞鴨鵝的、賣手工竹編農具的、賣葉子煙的、賣農産品的,有序地擺放在村民們熟悉的位置上。生活的煙火氣,熱熱鬧鬧地在這個沱江邊的小鎮上彌漫着……

沱江邊的懷德鎮,美食自然少不了魚。向當地人一打聽:“鎮上哪家餐館做的魚最好吃?”得到的回答異口同聲“王七媽酒樓的鲊魚”。

沱江繞郭知魚美 小鎮萦繞豆花香——懷德鎮美食探訪

來到酒樓,見到“王七媽”卻是一名彪形大漢。他的名字叫王和國,因菜做得好,鄰居們便給他取了這個綽号。王和國說,他做鲊魚的技藝傳承于自己父親王銀洲。據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王銀洲順江而下讨生活,學習摸索出這道鲊魚的做法。如今,懷德鲊魚制作技藝已成為富順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王和國則是第二代技藝傳承人。

“鲊魚就是粉蒸魚,隻是在蒸制的技法上做了些改良。”王和國邊說邊進入廚房,選了條1公斤多大的鲶魚,宰殺、剁塊、裹粉一氣呵成,然後放進蒸籠。蒸籠的下面一層還放了一盆秘制的湯料。

10分鐘後,随着王和國的一聲吆喝“起甑”,鲊魚出爐,油香、肉香、蔥香冒着蒸氣撲鼻而來,唯獨沒有魚腥味。他再往魚身倒上秘制的湯料,然後澆上熱油激香,撒一把藿香、蔥花,美味即成。王七媽酒樓在懷德鎮開了20多年,這道鲊魚一直經久不衰,成為外來食客必點菜肴。“如今鎮裡搞文旅融合發展,我們的生意也越來越好。”王和國說。

沱江繞郭知魚美 小鎮萦繞豆花香——懷德鎮美食探訪

美食與美酒總是相生相伴。沱江流域曆來産名酒,這裡不僅氣候溫濕、水量充沛,而且在相對封閉的盆地式環境之中,常年溫差和晝夜溫差小、濕度大、日照時間短,具備釀制美酒所需的條件。同時,此地土壤肥沃,濕熱氣候種植出糯性強的高品質高粱。是以,2008年,富順縣戎春酒業公司便落戶懷德鎮,并迅速從一個小作坊成長為一個年産全值1.9億元銷、利稅總額2000萬元的企業。它的興起更是帶動了懷德鎮的高粱種植。

沱江繞郭知魚美 小鎮萦繞豆花香——懷德鎮美食探訪

據懷德鎮黨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正努力把農業産業發展與鄉村文化旅遊相結合,打造集休閑、娛樂、采摘、農耕體驗為一體的多功能休閑業态,鎮域内的美食美酒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編輯:張翠娜

編審:喻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