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沒有Tony老師,是怎麼做造型的?

作者:域見珠飾

在傳說中,早在女娲時代人們就會用笄來固定頭發了。

清·汪汲《事物源會》中記載:婦女束發為髻,自從燧人氏就開始了,到了女娲氏時以羊毛為繩,向後系束,或用荊梭及竹為笄來挽成發髻。可見束發插笄風俗的久遠。

當時最簡單的發式就是讓頭發随意披在肩上。另一種是剪發,就是在前額和腦後把頭發剪得短短的,十分利落。長些的頭發就用繩從額頭往後随便一系,再複雜些就是先把頭發在頭頂或腦後挽成一團,再用一根小棍兒穿插在發卷中固定,使它成為一個發髻。這個小棍兒在古代叫作“笄”(音同機),漢代以後稱為“簪”。

古代沒有Tony老師,是怎麼做造型的?

古代女子及笄成人禮

束發插笄在黃河流域最普遍,尤其以河南省内的許多地區最為集中,如河南省的密縣、商丘、偃師、湯陰等。與此相鄰的河北、陝西、山西、山東、江蘇、安徽等地也有一些發現。可見當時中原地區的男女都以束發為主。另在甘肅、青海、四川、浙江、雲南等地也有零星發現。特别是在甘肅,笄的樣式、材料和插戴的方式等都很特别。

古代沒有Tony老師,是怎麼做造型的?

金簪 明代 長20.5厘米、寬1.5厘米 甘肅省博物館

先人制作發笄多是就地取材。挨着竹林就有竹笄,打到獵物,動物的牙齒和肢骨就是很好的骨笄原料,海河邊的蚌殼光滑瑩亮可以一試,燒陶時順手捏一根陶棍去燒也很别緻,還有那難得的石與玉更是了不得的材料。

古代沒有Tony老師,是怎麼做造型的?

骨笄 商後期 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出士

常用的骨笄

那時人們最常用的還是骨笄,不同的樣式多達千種,用的多是牛、羊、豬、鹿等動物的骨頭。最簡單的笄像是一枝被磨制過的小棍,一端較尖便于插戴,另一端露在頭發外面的就成為笄首。笄首有球形、環形、丁字形等,講究些的還在棍狀的笄身上刻一些橫、豎或斜紋作為裝飾,這樣的笄長度一般在10厘米—16厘米之間。

古代沒有Tony老師,是怎麼做造型的?

陝西西安半坡遺址的先民喜愛裝飾,在近兩千件各類首飾中,石質、陶質和骨質的笄多達七百餘件,有棒式、兩頭尖式、和丁字形。安徽毫縣傅莊遺址出土的幾件骨笄則相當簡單實用。

古代沒有Tony老師,是怎麼做造型的?

插在頭發裡的還有修長精美的骨針,它不僅是實用的縫紉工具,還可以固定頭發。想起小時候母親縫衣服時會經常把針在頭發上擦兩下,說是頭發有油會使針更好用,原來古人早就知道了這個竅門。

古老的石笄

很難想象現代忙碌急躁的都市人會徒手把一根石條磨成一枚小小的發笄。但在古老的山東大汶口,遠古時成年男女多在頭發中插着石質的發笄。‘

古代沒有Tony老師,是怎麼做造型的?

陝西西安半坡遺址也發現了較多的石笄。如鹹陽尹家村遺址的兩件圓錐型石笄,頂部留有一個圓帽,像一顆石釘,可惜已不完整。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中共收集到六十餘枚石笄,全部選用堅硬細密的石料制成,頭部磨得尖而光滑。廣東清遠縣的港江河支流遺址還發現了一件殘斷的綠松石磨制的石笄。可能是難以制作或是容易折斷和沉重,石笄逐漸被其他材料所取代。

貴重的玉笄

世界上的史前制玉中心所在地隻有三個:墨西哥、紐西蘭和中國。而隻有中國形成了獨特的玉文化。玉是中國的特産,人們最早發現它們大多是在河邊、海邊或者沙石之中。山中的玉石碎塊落入河中被水流長期沖刷而顯露出來,美麗晶瑩地躺在岸邊或水中,被人們揀拾而來。同時在挖掘山洞、打擊石器中也會得到許多堅硬的玉石和美石。

古代沒有Tony老師,是怎麼做造型的?

石家河文化玉鷹紋笄(正面) 新石器時期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人們被它油潤的光澤、堅硬的質地、沉靜的魅力所震動,認為它是天來之石,就把它做成各種祭祀用的禮器和裝飾品,戴在身上顯示美麗、富有和權力。在當時,人們已經有了切割、鑽孔、磨制複雜的花紋和抛光等技術。但這一過程的緩慢與乏味,極大地磨煉着人們的耐心。對于那些了解攻玉之難的人來說,這些代表着工匠高超技術和大量精力的玉器,成為最為高貴的器物,擁有它們也就使自己擁有了某種權力和地位。同時,這些玉器也表達了先人對玉的了解已深入心骨。

古代沒有Tony老師,是怎麼做造型的?

延安市文物研究院藏 龍山文化 延安市文物研究院藏

美麗而貴重的玉是發笄最重要的材料,隻是把玉條磨制光滑規整,它的色澤和質感就能夠呈現出不同尋常的高貴品質。在那些重要的大墓中就有這樣的玉笄。裝飾性很強的玉笄,在黃河中下遊地區的龍山文化中有驚人的發現。此外,還有極少見的蚌笄和牙笄。河北邯鄲澗溝村遺址中,有扁平形的蚌笄,但也隻是上半部分。

古代沒有Tony老師,是怎麼做造型的?

作為長發女子,若想知道插戴笄的方法,簡單到隻需拿一根筷子在自己的頭發上試一下就明白了,或直插或斜插都随自己心意,當時也是如此。

了解更多世界古代文化與珠飾藝術,請關注【域見藝術博物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