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間正道是滄桑電視劇劇情及主人公的原型都是誰?

作者:資深媒體人journalist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是中國共産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締造者毛澤東同志為紀念南京解放、慶祝中國革命勝利而作的光輝詩篇。從七律詩到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這七個字,準确把握曆史走向和程序,演繹着中國共産黨重視和運用曆史規律,牢記初心使命、繼往開來和文藝工作者見曆史之大勢、發時代之先聲的自信擔當。

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是載入中國電視史冊的史詩級作品,由張黎執導,孫紅雷、黃志忠、柯藍、張恒等主演的曆史題材劇。該劇講述了楊家兄妹三人分别加入中國和中國國民,他們因信仰不同,而從手足情深,變成水火不容,最後天各一方的故事。

《人間正道是滄桑》以真實曆史事件為故事背景,從楊瞿兩家命運更疊着手,全景式、大跨度地展現了從黃埔時期的國共合作到共産黨戰勝國民黨,國民黨逃往台灣這一曆史時期波瀾壯闊的政治曆史畫卷,生動再現了共産黨順應曆史潮流,取代國民黨、建立新中國的必然曆史命運。在四分之一世紀的風雲變幻中,重大曆史事件一一上演并融入了兩個家庭情感與主義的沖突沖突中。從北伐戰争到新中國成立,舉凡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井岡山反圍剿、萬裡長征、西安事變、盧溝橋事變、皖南事變、重慶談判、三大戰役等,都在作品中通過人物的命運串聯起來。不同于電視劇,話劇《人間正道是滄桑》由于時間所限無法鋪陳,編劇将主要筆墨集中在楊立仁、楊立華、楊立青三兄妹身上,因政治信仰不同,從手足情深變成水火不容最後天各一方,通過他們截然不同的命運,形象說明個人、家庭和國家的命運完全聯系在一起,楊立青所選擇的共産黨才是“正道”。該劇同時突出了分屬于共産黨、國民黨陣營的黃埔教官出身的瞿恩和舊軍人出身的董建昌,瞿恩是革命先驅的代表,擁有堅不可摧的共産主義信仰;而董建昌在國民黨内是一個另類,最後選擇向共産黨投誠,“人間正道是滄桑”這句話在他身上展現得更為完整。正因為如此,全劇從董建昌的視角出發,或是劇情演繹者,或是旁觀叙述者。劇終時,董建昌在楊延鶴墓前大段真情告白,諸如“我沒有你的道德文章,卻也一腦子國家民族思想,抗夷禦侮主張”“以不變應萬變,什麼不變?做中國人不變”“浩浩蒼天,請佑我中華子孫福祉綿延,國運隆昌”,更是該劇主題表達的點睛之筆。

楊立青(演員孫紅雷):楊家老三,生性頑劣,屢惹禍端,自小與兄長立仁水火不容,在黃埔軍校接受了的思想啟蒙;經過艱苦的戰鬥歲月,正直、真誠、樂觀的他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軍人。他錯過了從黃埔時期就深愛的初戀情人,卻與人生導師的遺孀結為愛侶。

楊立仁(演員黃志忠):楊家長子,厚貌深情,綿裡藏針,胸懷強烈的救國熱情投筆從戎,但服務于自命“正統”國民政權。情感上的命運必然和上的性格使然,讓他與立青始終處于較量的狀态;最終,他随國民政權退逃。

楊立華(演員張恒):楊家長女,早早投身大的潮流,是國民内的派人士。她無意間将立青引上了的征途,但自己卻選擇了與立青不盡相同的另一條道路;她精神上眷戀着人瞿恩,但之争讓他們漸行漸遠;她收養了瞿恩的兒子,終生未嫁,後随立仁一塊兒前往。

瞿霞(演員柯藍):瞿恩的妹妹,堅定的員,立青的初戀情人;她是瞿恩的助手,在“”中被捕入獄,無論是在獄中還是出獄後,她都堅持開展工作,與國民反動派進行不卑不亢的鬥争;她曾對立青一往情深,但卻與立青的黃埔同學穆震方結為伉俪。

楊廷鶴(演員鄭玉):作為楊家的一家之主,他支援子女選擇人生道路,但始終堅持民族傳統的“家國”觀念;他将自己比作“蒜柱”,兒女都是“蒜瓣”,不管派如何紛争,他渴望看到一個完整和睦的家庭、一個統一和諧的祖國,但直至瞑目前都未能達成夙願。

瞿恩(演員孫淳):堅定的戰士,黃埔軍校的教官,立青的人生導師和引路人;為了堅持信仰,他舍棄了愛情,為了保護,他犧牲了肉軀;他的精神和理念對立青産生了重大影響,一直指引着立青的成長。

林娥(演員楊雪):諜報人員,冷靜、細緻,理性而不缺熱情;少年時代的她偶然介入立青的“走火事件”,留下了永恒的創傷,但也由此與楊家結下了伴随一生的淵源;她取代立華成為瞿恩的人生伴侶,在立仁身邊潛伏卧底,後又與立青結婚生女;在命運賦予的多重人生角色面前,她真誠應對。

瞿母(演員呂中):瞿恩、瞿霞的母親,一個思想覺悟高尚的員,一個身具中國傳統女性美德的慈母形象;她一邊照顧着兒女的生活,一邊承擔通訊員的地下工作;她為了大局,愛子犧牲,女兒入獄,親孫别離,但最終迎來了勝利。

穆震方(演員郭廣平):穆震方:黃埔三期六班學員,勞工階級出身,資深的員,為人正直,敢作敢當;在複雜的鬥争環境中,他因發楊立青入未果而對其抱有成見,之後敢于直面錯誤,與立青并肩作戰;他對出獄後的瞿霞體貼入微,感動了瞿霞而結成伉俪。

1925年,湖南省醴陵。退休軍閥、楊氏家族族長楊廷鶴膝下有三個子女:長子楊立仁、女兒楊立華以及小兒子楊立青。楊立仁與楊立青雖是親兄弟,但關系并不怎麼融洽。楊立仁受思潮感染,準備暗中行刺在湖南巡視的北洋要員。楊立青偷拿楊立仁的槍支玩耍,不料意外走火,使得刺殺計劃提前夭折。之後,兄弟倆先後前往廣州,各自發展找尋前途。

楊立仁通過楊家世交楚材介紹成為黃埔軍校的參謀教官,而楊立華早已是廣州國民的從業人員。楊立青憑借繪圖技藝順利地考入黃埔軍校。學習期間,楊立青将瞿恩視為人生導師,并對瞿恩的妹妹瞿霞産生了愛慕之情。此時,楊立仁已踏入國民集團的核心圈,參與了軍政機密。

在瞿恩等人的上司下,上海第三次勞工武裝起義艱難的取得了最後成功。不久“四一二”事變爆發,瞿恩、瞿霞等人遭到追捕。随軍駐守上海的楊立青與瞿恩一齊秘密離開了上海,之後楊立青加入了中國。此時楊立仁已是國民中統駐上海的情報長官,而他的對手恰恰是瞿恩、瞿霞和楊立青。楊立華結束莫斯科的學習回到上海後,作為國民内的派人士繼續為國民服務。楊立青與楊立仁之間經曆了數次正面交鋒,楊立華不願看到自家兄弟同室操戈,通過條件交換,要求瞿恩讓楊立青離開上海到的後方工作,瞿恩被迫答應了要求。

瞿霞在執行任務時,不慎被特務抓捕入了監獄,瞿恩接受組織上新派來的助手林娥,繼續開展地下工作。林娥出色的工作技能和特殊的身世吸引了楊立仁的注意。林娥巧妙地拒絕了楊立仁的愛慕表白,并和她的上級瞿恩秘密結成夫妻。由于叛徒出賣,瞿恩和林娥身份暴露,不得不抛下剛出生的幼子,輾轉去了中央蘇區。楊立華主動收養了他們留下的幼子,并取了名字叫費明。

反國民軍隊的圍剿失敗了,瞿恩不幸被國民軍逮捕,範希亮奉命對在黃埔的老師瞿恩行刑。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共兩展開共同的第二次全面合作,楊立青作為警衛人員随談判代表團前往南京。

爆發,楊立華安排楊家舉家遷往陪都重慶。楊立青作為八路軍的團長在前線奮勇殺敵,楊立仁則一直在諜報戰線上辛勤奮戰。在陝西延安,失去生育能力的瞿霞嫁給了楊立青的黃埔同窗穆震方,楊立青得知後心靈大受打擊。

楊立仁與林娥在重慶相遇,國共兩的情報人員再次配合偵聽日軍的電台。“皖南事變”後,楊立青受組織上委派前赴重慶保護情報工作的安全。楊立青與林娥在重慶完婚,但與楊立仁又一次在感情和事業上站在了對立面。

勝利後,國共之間的内戰一觸即發,楊立青與楊立仁兄弟倆沒有在正面戰場相遇,但依然繼續着互相之間的較量。戰場上,國民軍隊兵敗如山倒,楊立青也從軍工生産保障轉到了一線戰場。國民中将楊立仁回到了上海,準備和國民政權一起退逃。公元1949年,在上海的前夕,楊廷鶴因為病重而去世,他一生所盼的家庭團聚的願望最終未能實作。

1925年,湖南省醴陵。退休軍閥、楊氏家族族長楊廷鶴膝下有三個子女:長子楊立仁、女兒楊立華以及小兒子楊立青。楊立仁與楊立青雖是親兄弟,但關系并不怎麼融洽。楊立仁受革命思潮感染,準備暗中行刺在湖南巡視的北洋政府要員。楊立青偷拿楊立仁的槍支玩耍,不料意外走火,使得刺殺計劃提前夭折。之後,兄弟倆先後前往廣州,各自發展找尋前途。

楊立仁通過楊家世交楚材介紹成為黃埔軍校的參謀教官,而楊立華早已是廣州國民政府的從業人員。楊立青憑借繪圖技藝順利地考入黃埔軍校。學習期間,楊立青将瞿恩視為人生導師,并對瞿恩的妹妹瞿霞産生了愛慕之情。此時,楊立仁已踏入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政治核心圈,參與了軍政機密。

在瞿恩等共産黨人的上司下,上海第三次勞工武裝起義艱難的取得了最後成功。不久“四一二”事變爆發,瞿恩、瞿霞等人遭到追捕。随軍駐守上海的楊立青與瞿恩一齊秘密離開了上海,之後楊立青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此時楊立仁已是國民黨中統駐上海的情報長官,而他的對手恰恰是瞿恩、瞿霞和楊立青。楊立華結束莫斯科的學習回到上海後,作為國民黨内的民主派人士繼續為國民政府服務。楊立青與楊立仁之間經曆了數次正面交鋒,楊立華不願看到自家兄弟同室操戈,通過條件交換,要求瞿恩讓楊立青離開上海到中共的後方工作,瞿恩被迫答應了要求。

瞿霞在執行任務時,不慎被特務抓捕入了監獄,瞿恩接受黨組織上新派來的助手林娥,繼續開展地下工作。林娥出色的工作技能和特殊的身世吸引了楊立仁的注意。林娥巧妙地拒絕了楊立仁的愛慕表白,并和她的上級瞿恩秘密結成夫妻。由于叛徒出賣,瞿恩和林娥身份暴露,不得不抛下剛出生的幼子,輾轉去了中央蘇區。楊立華主動收養了他們留下的幼子,并取了名字叫費明。

反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失敗了,瞿恩不幸被國民黨軍逮捕,範希亮奉命對在黃埔的老師瞿恩行刑。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展開共同抗日的第二次全面合作,楊立青作為警衛人員随中共談判代表團前往南京。

抗日戰争爆發,楊立華安排楊家舉家遷往陪都重慶。楊立青作為八路軍的團長在抗戰前線奮勇殺敵,楊立仁則一直在諜報戰線上辛勤奮戰。在陝西延安,失去生育能力的瞿霞嫁給了楊立青的黃埔同窗穆震方,楊立青得知後心靈大受打擊。

楊立仁與林娥在重慶相遇,國共兩黨的情報人員再次配合偵聽日軍的電台。“皖南事變”後,楊立青受組織上委派前赴重慶保護情報工作的安全。楊立青與林娥在重慶完婚,但與楊立仁又一次在感情和事業上站在了對立面。

抗日勝利後,國共之間的内戰一觸即發,楊立青與楊立仁兄弟倆沒有在正面戰場相遇,但依然繼續着互相之間的較量。解放戰場上,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楊立青也從軍工生産保障轉到了一線戰場。國民黨中将楊立仁回到了上海,準備和國民黨政權一起退逃台灣。公元1949年,在上海解放的前夕,楊廷鶴因為病重而去世,他一生所盼的家庭團聚的願望最終未能實作。

一,這是一部國産電視劇的巅峰之作,戰争、諜戰、情感劇的史詩級

《人間正道是滄桑》是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出品的革命戰争曆史題材劇,由張黎執導,孫紅雷、黃志忠、柯藍、張恒等主演。

1925年,湖南醴陵的楊氏家族,長子楊立仁(黃志忠 飾)本是個教書先生,心思細膩,足智多謀;唯一的女兒楊立華(張恒 飾)自幼念書,個性獨立有主見,是新女性的代表;小兒子楊立青(孫紅雷 飾)雖生性頑劣叛逆,但為人勇敢正直。立仁起初受革命思想影響加入國民黨,後入黃埔軍校當教官,立青也碰巧在此時進入黃埔軍校學習,并結識了共産黨籍黃埔政治教官瞿恩(孫淳 飾)一家。立青不僅将瞿恩當作精神導師,更對瞿恩的妹妹瞿霞(柯藍 飾)萌生了愛意。國共兩黨的關系不斷變化,三兄妹的命運發生了突變,立青和立仁更是反目成仇。在那動蕩的年代,血濃于水的親情、革命理想以及純潔的愛情将何去何從?

本劇的編劇由江奇濤擔任 ,江奇濤為了創作該劇本不僅查閱了大量的黨史資料,還四次去北京,五易其稿,用了整整兩年的時間才完成了該劇的編劇工作,導演張黎從籌備期到成片前一直和江奇濤探讨、修改劇本,而熟悉張黎導演的觀衆可能會看出,該劇因為曆史事件的複雜充實,能把這樣一段錯綜複雜的曆史拍得明白就已不易!是以該劇少了張黎所喜歡并擅長的内斂風格,而是讓故事順風順水自然流淌,一切都行雲流水地叙述而過,不再加入任何花哨。

劇中小兒子楊立青(孫紅雷 飾)雖生性頑劣叛逆,但為人勇敢正直,碰巧在此時進入黃埔軍校學習,并結識了共産黨籍黃埔政治教官瞿恩(孫淳 飾)一家,立青不僅将瞿恩當作精神導師,更對瞿恩的妹妹瞿霞(柯藍 飾)萌生了愛意,正是親情、愛情的糾葛,引發了更為複雜的立場沖突。立青和立仁反目成仇,在那動蕩的年代,血濃于水的親情、革命理想以及純潔的愛情将如何選擇?

孫紅雷之前在《潛伏》中飾演的餘則成已經深入人心,此次扮演楊立青如何能夠打破之前固有形象,也是一個難題,但是首先,楊立青有信仰,有判斷能力,能打仗,還能教書,最誇張的是,居然還是很有能力的内務府總管。有人覺得是這個形象糅合了很多人物的經曆,例如:做測量局工作的這一段有一點像範漢傑;在特科時期,很明顯有陳赓的影子;重慶時期,有點李克農的意思吧;勸降程潛的這一段讓人想起肖勁光……楊立青就是諸多優秀将領的混合,總的來說,這個形象的塑造還是很成功的。

還有很多看過該劇的觀衆說:“這部戲裡演得最好的,不是孫紅雷,而是黃志忠”,黃志忠飾演的楊立仁,觀衆盛贊其演技直逼孫紅雷,人物命運也相當令人唏噓回味。楊立仁這個角色性格内向,無法捉摸,曾經是狂熱的愛國青年,但是後來在官場爾虞我詐中漸漸迷失。盡管如此,他對自己的信仰從未改變,也盡了自己最大努力實作革命理想。黃志忠表示:除了劇情,還需要把握劇中人物的性格、思想、信仰來打動觀衆,這就需要演員有足夠的功底和精湛的演技來實作這一效果。

在劇中,柯藍飾演的角色瞿霞是一名堅定的共産黨員,身為一個巾帼英雄,她英勇無畏,足智多謀。穿着這襲白色絲綢旗袍的她,眼神堅定果決,波瀾不驚,有種孤傲的氣質,柯藍的長相在一衆女明星中不算最出色的,但是她有種旗袍女人天生自帶的端莊優雅,她的美是由内而外的。另一個女主角張恒飾演的角色楊立華,楊立華在劇中的身份是楊家長女,是國民黨内的民主派人士。她早早投身大革命的潮流,無意間将立青引上了革命的征途,但自己卻選擇了與立青不盡相同的另一條道路,此次張恒塑造的楊立華也有别于以前養尊處優的大小姐角色,将展現一個有魄力的女高官,但同時還将表現出那個年代女性的柔情和溫婉。張恒在對這個角色的處理上,下了很多功夫和心思去研究處理,力求完美展現這個極品女人。

編導對作品的嚴謹保證了這部劇的品質,如在劇組所有的女演員都被要求剪了短發,她們的旗袍樣式選自才女林徽因的照片,從旗袍的領口、盤扣的式樣到開衩的高低、花色的大小都很有講究。道具方面,劇中所使用的道具槍支張黎和美術指導都要經過考證,力圖還原到那個時代的原貌。

從表面上看,本劇應該算作“主旋律”。但是,看完這部戲,你會發現,創作班底所追求的其實是一種不偏不倚的客觀。因為這部戲裡沒有明顯和刻意的意識形态傾向,而是把角度放在了個人道路的“選擇”上,而且難能可貴的是,創作班底明晰地表達了對于個人選擇的尊重是那個時代大環境下家族與曆史交融的興衰史。劇中以生動的人物、豐富的故事,說明了當年共産黨取代國民黨的曆史潮流和曆史必然。《人間正道是滄桑》獲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一等獎、第十五屆亞洲電視大獎、第十六屆上海電視節最佳電視連續劇金獎等多項大獎。在衆多國産劇中,該劇都無愧于經典二字。

二,《人間正道是滄桑》人物譜,楊立青瞿恩董建昌的原型究竟是誰?

一晃《人間正道是滄桑》播出已經十多年了,當然是非常火的一部電視劇,通過楊家和瞿家之間的恩怨情仇,全景式再現中國現代曆史上最為波瀾壯闊這段歲月。那麼劇中這些人物原型究竟是誰?

2009年最火的電視連續劇,毫無疑問是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拍攝的50集電視連續劇《人間正道是滄桑》。該劇在央視八套的平均收視率高達3.03%,遙遙領先第二名的1.78%,甚至也遠遠超過了央視一套黃金檔同期播出的電視劇。而該劇在央視一套晚間22:36《星夜劇場》複播的單日最高收視率高達1.05%,創下了當年的新紀錄,把非黃金時段秒變成了黃金時段。

該劇以瞿、楊兩家從1925年大革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段中國現代曆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歲月中對主義的追求和感情的糾結為主線,全景式、大跨度地再現這段曆史,将兄弟、師生、同窗、情人等各種情感有機地與國共兩黨的對立抗争結合起來。将這二十多年風雲變幻中的重大曆史事件,建立黃埔軍校、刺殺廖仲恺、中山艦事件、北伐、上海第三次勞工武裝起義、四一二事變、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平型關大捷、對日密碼戰、國共軍事調處、進軍東北等等都串連起來,融入了兩個家庭之間情感與主義的沖突沖突中。

曆史背景全部都是真實的,出場的人物都都是虛構,而真正的曆史人物則隐藏在幕後基本不出場,這樣匠心獨具的設計,将虛構的人物和真實的曆史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更激發起了觀衆對探尋曆史的強烈興趣。

劇名取自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出自唐朝著名詩人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而“人間正道是滄桑”則有着“欲盡正道,必經滄桑”的深意,與這部電視劇所希望表達的主旨十分貼切吻合。

劇中那些人物,從名字自然都是虛構的,那麼他們在曆史上有原型嗎?這就聽聽老周來說。

第一個當然是男一号楊立青。如果按照劇中的人設,黃埔三期、參加過東征北伐、參加過上海地下鬥争、擔任過紅軍師長、紅大教員、參加過長征、八路軍團長、抗大教員、解放戰争在東北先是負責軍工,再是軍長,還參加過湖南和平解放,1955年授予中将這些要素來對号入座的話,那基本上沒有對得上的。

看到這份經曆,老周首先想到的便是陳赓,那是在開國将帥中極富傳奇色彩的一位将領。他是黃埔一期,東征時救過蔣介石的命,1928年任中共中央特别行動科第二科(情報)科長,在上海地下戰線大展身手。回到蘇區後曆任紅軍團長、師長、紅軍步兵學校校長,紅軍幹部團團長,參加了長征。抗戰時任八路軍129師396旅旅長,不過沒參加平型關戰役。不過解放戰争時沒去東北,而是轉戰中原,曆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大将軍銜。這些經曆和楊立青頗多符合之處,特别是陳赓在黃埔可是非常有名,和蔣先雲、賀衷寒并稱為“黃埔三傑”。

陳赓和楊立青差異最大的則是抗戰時當過抗大教員和解放戰争中在東北負責軍工生産這一部分,而這段經曆卻和楊至成相符合,楊至成當過抗大教員,解放戰争中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部政治委員,東北人民解放軍軍需部部長,而且楊至成也是出身黃埔軍校,不過不是第三期,而是第五期。

在29集中楊立青被調到紅軍大學做教員,做紅大二期三班的班主任,負責帶紅二方面軍的一批老同志。為了改善學員的生活,楊立青帶着大家去炸魚,結果炸出了一筐魚、三支槍、一萬銀元,還抓獲了一個反動分子——這件事曆史上可完全是真實的,主人公是紅二方面軍的廖漢生,當時部隊生活非常清苦,十天半月不見葷腥是很平常的事情,于是賀龍關向應閑暇時就喜歡釣魚,一來釣上魚可以改善生活,二來釣魚修身養性,對于指揮員的性格成長很有好處的。賀老總每次去釣魚總要帶上幾個部下一起去,郭鵬和廖漢生就是經常被“抓夫”的,但當時這些年輕将領性格都很火暴,釣魚無異于痛苦的折磨。有一次,郭鵬兩三分鐘就提一次魚杆,就差下河撈了,賀老總一揮手:“你們兩個,給我到前面的彎子裡釣去,别在在這裡煩了,還有不釣上魚就别想回部隊!”不過郭鵬和廖漢生直到天色已晚,還是一無所獲,于是廖漢生一把從警衛員身上抽出兩個手榴彈,一看四下無人,遞給郭鵬一個,兩個人一對眼色就把手榴彈給扔到河裡去了。兩聲巨響過後,警衛員下河去撈魚,除了一筐魚,居然還撈上一個人來!而且已經被震暈過去了,這下可把廖漢生吓壞了,要是誤傷了老百姓,那可是大事情啊!趕緊找醫生來搶救,救醒後一問三不知,而且口音還不是當地人,最後政治保衛部的人來了,一過堂,原來這是當地一個大土豪的兒子,是下河去撈家裡把沉在河裡的槍彈和浮财,正巧趕上廖漢生炸魚,于是廖漢生趕緊派人下河,在河底下找出了長短槍五十多支,子彈五六千發,銀圓一萬多塊,還有十二根金條外加三百多兩大煙土。廖漢生随即就用這些東西組建了一個連,賀老總知道後啧啧稱贊:“廖漢生真是有造化的人,兩顆手榴彈,換來了一筐魚,外加一個連!”

第二個說說瞿恩。看到這個名字,立即就讓人想到這是把瞿秋白和周恩來的名字合二為一,而瞿恩的經曆确實就是周恩來加瞿秋白,黃埔教官,上司上海地下鬥争,那是周恩來的經曆。因為路線鬥争沒參加長征而被國民黨軍俘虜,被俘後受到很高禮遇,最後被就地槍決,那正是瞿秋白的經曆。而瞿恩一家留學法國,則是另外一位中共早期上司人蔡和森的經曆,1919年蔡和森偕母親葛健豪、妹妹蔡暢與女友向警予前往法國,在巴黎參與組織“勤工儉學勵進會”。瞿家的革命家庭很大程度上就是蔡家的寫照,蔡家是非常典型的共産黨之家,一共出了4位中共中央委員:兒子蔡和森中共中央宣傳部第一任部長,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屆中央委員;第五、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兒媳向警予中共第一個女中央委員;女兒蔡暢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書記、全國婦聯第一、二、三屆主席,中共第七至十一屆中央委員;女婿李富春,曾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建國後曾任重工業部部長,國家計委主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央書記處書記。

瞿恩給未曾見面的兒子寫遺書的情節,讓人不禁想到著名的抗聯女英雄趙一曼寫給兒子的遺書,那是何其相似,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趙一曼也是和黃埔有關,她是黃埔六期女生隊畢業的。

接着說說瞿霞。按照瞿恩的妹妹來看,那麼自然就是蔡和森的妹妹蔡暢,蔡暢1919年到法國,1924年從法國轉入蘇聯莫斯科大學學習。1925年回國,任中共廣東區委婦女運動委員會書記。這和劇中瞿霞回國在廣州幫助黃埔軍校翻譯教材,基本能符合。而瞿霞八年牢獄和婚姻的曲折,則很顯然是取自共和國第一位組織部女部長帥孟奇的經曆。

三期六班班長範希亮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從放棄旅長的位置當個黃埔學員的經曆,那自然就是範漢傑了。當時範漢傑已經在粵軍中擔任過團長、援閩粵軍總司令部代理參謀長,上校軍銜,考入黃埔一期時已經30歲,是黃埔一期中年紀最大職務最高的,是以比較受重視。畢業後和其他畢業生一樣,從排長、連長開始從頭做起,是黃埔一期中最早當上團長、師長的,最後是在解放戰争的東北戰場上被俘,被俘時職務是東北“剿總”中将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

槍決瞿恩的原型是宋希濂槍決瞿秋白,宋希濂也是黃埔一期,當時擔任國軍36師師長,氍秋白不是黃埔教官,自然不可能給予黃埔禮遇,但瞿秋白曾是上海大學的社會學主任,講課生動活潑,在學生中影響巨大。宋希濂學生時代曾經讀過瞿秋白的文章,是以對瞿秋白完全是執弟子禮,還指令部下一概以“先生”稱之,敬重有加,待遇優渥。至于範希亮在抗戰中壯烈犧牲這一節,則是無數犧牲在抗日戰場的黃埔師争的真實寫照,最接近的應該要屬犧牲在遠征緬甸的第200師師長戴安瀾,而戴安瀾正是黃埔三期的。

再來說楊立仁。在電視劇的衆多角色中,楊立仁可謂特立獨行,一反以往這類人物的臉譜化,帶有很大的颠覆性,他有主義,有信仰,也有對家庭的眷顧和對家人的關愛。以劇中角色的情況來看,中統的骨幹成員,組建中統無線電通信系統,自然是曾任中統局長的徐恩曾。而在西安事變中被扣,這就是軍統局長戴笠的經曆,不過戴笠不是在跟随蔣介石到西安,而是在蔣介石被扣之後再随宋美齡趕赴西安的。至于最後擔任東北“剿總”副參謀長的情節,曆史上看情報系統出身擔任戰區“剿總”副參謀長,隻有徐州“剿總”副參謀長文強,不過文強是軍統而非中統。文強是黃埔四期,是林彪的班長。參加過南昌起義,但是1931年秋被捕獲救後,受到留黨察看一年的處分。文強一氣之下脫黨轉而投身國民黨,加入軍統,成為軍統的骨幹成員。而更鮮為人知的是,文強的表哥竟然是——毛澤東,文強的姑姑文七妹就是毛澤東的母親。

劇中楊氏兄弟分别在國共兩大陣營中擔任要職,這情況在真實的曆史中是沒有的。但是從中感受到了一種非常明顯的寓意,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國共兩黨不就是像一對同胞兄弟?兩黨之間有着極其深厚的曆史淵源,中國共産黨的最低綱領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基本内涵是一緻的。加上第一次國共合作,兩黨攜手建立黃埔,并肩北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其中的關系頗有幾分說不清道不明。也正因為如此,即便随後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刀兵相見,但當日本侵略的鐵蹄逼近之時,便了有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成為了“兄弟阋于牆,外禦其侮”這句古話最現實的诠釋。

不過即使是在國共第一次合作的蜜月時期,在國共合作的典範之地黃埔軍校,兩黨始終就是既合作又鬥争的微妙關系,當時國共兩黨在黃埔的鬥争便是通過青年軍人聯合會與孫文主義學會的對立表現出來,這點在劇中也有非常詳盡的展現。

正是因為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才使中國赢得了近現代史上曆次對外戰争中唯一的一次完全勝利。所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但是抗戰結束後國共兩黨再度兵戎相見,三年的内戰,戰火綿延生靈塗炭,令人不禁扼腕歎息。

劇中的家長楊廷鶴在彌留之際,面對楊立華收養的瞿恩的遺腹子費明,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過去是一家人,将來還是一家人,不論走到哪兒,不論海角天涯、生離死别。”這段話似乎是《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部大劇所要表現的深意。确實,隻有擺脫了意識形态的桎梏,真正認識到隻有将國家民族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才能真正實作中華民族的複興。

至于楚材,毫無疑問,基本上就是陳立夫的原型,楚材和陳立夫當年完全一樣的就是畢業于美國大學,擔任黃埔軍校校長辦公廳機要秘書,此後組建國民黨的第一個特務機構——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也就是中統。隻是最後楚材自殺的結局那就不是陳立夫,而是蔣介石文膽陳布雷的結局了。

最後說董建昌,他和瞿恩是極其鮮明的對比,瞿恩是理想和完美的化身,而董建昌則是現實主義的典型了。董建昌在廣州的經曆,非常接近李濟深,李濟深曾任黃埔軍校入伍試驗委員會代理委員長,以及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這些都和董建昌吻合。而最後湖南和平解放,則是國民黨元老程潛的故事了。

  劇中主要人物基本都是虛構,劇本按規定報送中央各相關部門黨史專家、軍史專家進行了嚴格稽核,但卻依然出現了大烏龍——劇中人物出現了“湯慕禹”和“謝雨時”這兩個名字,應該完全由編輯杜撰的名字,卻和曆史上的真實人物重名,更巧的是這兩人還都是黃埔學員,特别是曆史上的“湯慕禹”是在土地革命時期犧牲的烈士,與劇中角色有着天壤之别,由此引起了家屬的強烈不滿。

十年之後,再看這部經典電視劇,依然還是覺得很有深度,人物形象飽滿個性鮮明,将那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演繹得精彩紛呈。

三,《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老董,原型是哪位大佬?起義後的發展如何

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中,除了立青、立仁等幾個引人關注的主角之外,一些配角也是“老戲骨”,表現同樣十分出彩,獲得了觀衆的稱贊。其中張志堅老師飾演的董建昌一角,被認為是劇中的亮點之一。他在1949年9月率領手下的國民黨數萬部隊發動起義,“老董”後續的個人發展,劇中并沒有明确演繹出來,他有可能在新中國中擔任什麼級别的官職呢?

老董受人喜歡是有原因的。他很難被定義,說不上是正面角色還是反派。雖然是國民黨高官,但是卻被塑造成機敏、世故而又有情有義的人物形象,最終還是選擇了民族大義。這樣一個人物具備複雜的角色特征,既有奸狡的一面,善于投機政治、勾連各方勢力,骨子裡卻又有着愛國情操,對于自己深愛的女人也是一往情深,即便對方并不完全喜歡自己,他卻依然愛了立華一輩子。甚至連自己情敵的孩子,他也願意和立華一起撫養。同時老董有着愛惜人才的一面,對于立青的照顧和栽培,并不僅僅是因為他姐姐立華的關系。可以看出,董建昌是一個極為飽滿立體的角色,讓人難以不喜歡,就算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主角和正面人物。

根據《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演繹,1949年夏天董建昌率部起義,将長沙城交還給了人民,而負責接收他軍隊的,正是已出任四野兵團副司令職務的楊立青。兩人在城外相視一笑,飽含深意。如果按照這個場景來推斷的話,董建昌的人物原型就是著名的程潛将軍。程潛是原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将、解放戰争中起義的最進階别國軍将領。他是主席的湖南老鄉,起義後得到了中央首長的禮遇,主席甚至親自接見他,并且撐槳為他劃船、一起遊湖。建國後的程潛職務非常高,既當過握有實權的湖南省政府主席、湖南省省長,也出任過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電視劇畢竟不是正史。在真正的長沙起義中,起主導作用的還不是程潛,當然也就不是董建昌,而是手握7萬重兵的陳明仁将軍。後來因為起義組織過程出現疏漏,有近四萬人跑回了白崇禧陣營。出城和楊立青講話的,本該是陳明仁這位國民黨第一兵團司令官才對,當時程潛沒有兵權,他對于起義的貢獻更多是号召力和影響力方面,節制軍隊則要依靠當權派的陳明仁。不過這些并不特别重要,電視劇的拍攝進行了藝術加工。

值得注意的是,董建昌的原型也不完全就是程潛,因為程潛是陸軍一級上将,而直到董建昌起義時,他的領徽上仍然是三顆星,也就是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将。是以老董的原型,其實還包括了張發奎等國軍将領,張發奎是北伐時的“鐵四軍”軍長,他後來的軍銜是陸軍二級上将。就劇情中老董的前期經曆來看,其實距離張發奎的形象更接近一些。而真實曆史上的張發奎并沒有選擇起義,而是逃到台灣了結餘生,1980年因病去世。

不管是一級上将還是二級上将,以董建昌在劇中的起義功勞以及在國軍時期比較出衆的地位,按照解放戰争末期的實際情況,新中國政府是不會虧待這位有功之臣的。給予适當的政治地位和職務安排,也幾乎是闆上釘釘的事情,最不濟也是省部級的官員,而他的上限則是副國級職務,就如同程潛那樣,大機率會成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或政協副主席之類的官員。

四,《人間正道是滄桑》中,楊立青的原型是何人

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已經播出十餘年了,這部當年曾風靡一時的經典電視劇,是整整一代人的熒屏記憶。

在這部電視劇中,由實力派演員孫紅雷飾演的男主角楊立青,形象飽滿,人物立體,赢得了廣大觀衆的喜愛。

很多朋友可能有疑問,在曆史上,并沒有楊立青這個人物,但這個人物有原型嗎?如果有,原型是誰呢?且聽筆者仔細分析之。

楊立青這個人物,當然是有曆史原型的,但原型卻并非某一個人,而是由我黨數位開國将領的事迹糅合到一起,以多個人物為原型創作出來的角色。

楊立青的第一個原型:陳赓大将。這個比較明顯,對陳赓大将比較了解的人,應該馬上就能想到。最明顯的就是楊立青在上海特科工作一段經曆,基本照搬了陳赓做特科的事迹。

另外,楊立青家境富裕,他是家裡的少爺,也與陳赓大将的家境吻合;楊立青的老師是瞿恩。瞿恩這個人物,原型比較明顯,顯然是糅合了瞿秋白和周恩來的事迹。

在曆史上,周恩來既是陳赓的老師,又是他的好友,這一點,與楊立青也比較相似。

楊立青的第二個原型:肖勁光大将。這個也是比較明顯的。劇中有個角色叫董建昌,人稱老董。老董這個角色,也是以多個曆史人物為原型的,其中一個原型就是程潛。

在劇中,楊立青以老相識的身份,策動了老董的起義,這一段事迹,取材于曆史上的程潛起義,當時策動程潛起義的将領,正是肖勁光大将。

大革命時期,肖勁光曾經任職于北伐軍第六軍,當時第六軍的軍長,正是程潛,兩人可謂是老相識了。是以,肖勁光是楊立青的第二個原型。

楊立青的第三個原型:宋時輪上将。在劇中,老蔣發動四一二政變後,黨組織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楊立青并未屈服,他組織遊擊隊,堅持遊擊戰争,與反動派繼續作鬥争,這一段經曆,就是以宋時輪的經曆為原型的。

在曆史上,宋時輪曾經在湘贛邊界堅持打遊擊,電視劇的導演很顯然是參考了宋時輪上将的這段經曆。

楊立青的第四個原型:楊至成上将。電視劇中,解放戰争時期,楊立青曾經在東北負責後勤工作,為東野提供後勤保障,這一段經曆,正是取材于曆史上楊至成上将的經曆。

在曆史上,楊至成在解放戰争時期進入東北,做過東北民主聯軍、東野的後勤部政委、後勤部長,為東野的作戰部隊提供後勤保障,盡職盡責,出色地完成了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

1955年,楊至成被授予上将軍銜。是以說,楊至成上将是楊立青的第四個原型。

第五個原型:曾克林少将。在電視劇中,楊立青建國後被授予中将軍銜。上面的原型除了大将都是上将,最後這位是少将。

在電視劇中,楊立青在東北做後勤期間,為了保障後勤工作,曾經與蘇軍将領拼酒,以此為我軍赢得物資。這一段經曆,正是曾克林少将的經曆。

曾克林是我軍首批進軍東北的将領之一。在沈陽時,曾克林與蘇軍将領談判,為了多獲得幾個軍火庫,曾克林在酒桌上連幹八杯,令對方肅然起敬,以此為我軍赢得了數個軍火庫。

飲酒有害健康,連幹八杯,對身體更是極大的傷害,曾克林将軍為了革命,可謂是豁出命也在所不惜了。

劇中還有一個情節,也是取材于曾克林的事迹。楊立青剛進東北時,與一隊蘇軍不期而遇,由于語言不通,溝通起來十分不便。這段情節,與曆史上曾克林剛進東北時的一段經曆完全吻合。

綜上所述,楊立青這個角色,是我軍多位優秀将領的集合體,主要原型計有:陳赓、肖勁光、楊至成、宋時輪、曾克林。

除了楊立青這個角色,劇中的其他角色也是有曆史原型的。楊立仁的原型應該是鄧文儀。此人是老蔣的嫡系,出身于黃埔軍校第一期,是複興社的十三太保之一。

瞿恩的原型,前面也說了,是瞿秋白和周恩來。董建昌的原型是程潛,瞿霞的原型是帥孟奇和蔡暢,林娥的原型是紅色特工沈安娜,範希亮的原型,應該是宋希濂,他與楊立青的關系,也與曆史上陳赓與宋希濂的關系很相似。

五,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立清、立仁兄弟的曆史原型分别是誰?

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部電視劇拍得非常不錯,可以算得上是一部近代史的畫卷了。劇中兩位主人公楊立青和楊立仁,分别為孫紅雷和黃志忠扮演,演得也是非常的出彩,尤其是孫紅雷飾演的男一号楊立青,機智、灑脫、幽默卻又放蕩不羁,同時又有着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出色的個人能力,孫紅雷将這種複雜的個性完美地展現了出來,使得楊立青這個角色成為一個經典的影視劇角色,通過上期的文章我們知道,楊立仁的原型是老蔣的親信,複興社十三太保之一的鄧文儀,那麼楊立青的原型是誰呢?

楊立青這個角色的原型比較複雜,基本上是整合了五位開國名将的事迹,下面就讓我們抽絲剝繭,從劇中楊立青的個人經曆,來印證下他的事迹都是取材于哪個曆史事件吧。

首先,電視劇中的楊立青出身于上流社會,是一位少爺。楊立青的父親是資本家,又是社會名流,楊立青自小性格叛逆,不拘一格,成年後投筆從戎,成功考入黃埔軍校,成為黃埔軍校的高材生。黃埔軍校畢業後,楊立青還在上海做過一段時間的地下工作,是周總理上司下的我黨特科的重要成員。這些素材的原型,是取材于曆史上的陳赓大将。

陳赓的爺爺是湘軍将領,從湘軍轉業後積累了不少财富,是當地有名的富戶,陳赓自小就是一位少爺。說句題外話,當年湘鄂西蘇區的著名将領盧冬生,少年時代就是給陳赓家放牛的。陳赓曾經在湘軍中當過兵,後來考入了黃埔軍校第一期,與蔣先雲、賀衷寒并稱為黃埔三傑,是黃埔一期學員中的佼佼者。陳赓曾經在上海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地下工作,也是我黨特科的。當年顧順章叛變前,陳赓就提前判斷到了,這些都在電視劇中楊立青身上有所展現。整體講,陳赓大将的事迹是楊立青前期事迹的主要原型。

劇中的楊立青在大革命失敗後不屈不撓,堅持打遊擊戰,這段事迹是取材于曆史上的宋時輪的事迹。宋時輪是開國上将,黃埔四期生(宋時輪的情況比較特殊,第四期入學,第五期畢業,算四期生吧,很多資料上說他是五期的,不準确),大革命失敗後,宋時輪在湘贛邊界組建遊擊隊,堅持遊擊戰,這些都與楊立青的事迹相吻合。是以說,宋時輪,是楊立青的第二個原型人物。

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有這麼一個場景,抗戰勝利後,作為我黨進階将領的楊立青,率部進入東北,與蘇軍不期而遇,由于語言不通,他們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也産生了不少誤解,最終楊立青痛飲白酒,顯示了自己的豪氣,赢得了蘇軍的好感。這段事迹是取材于曆史上曾克林的事迹。

當初曾克林和唐凱率領冀熱遼軍區的部隊挺進沈陽,是最早一批進入黑土地的部隊之一,當他們遇到蘇軍時,由于語言不通産生了不少誤會。後來到了沈陽,曾克林與蘇軍将領談判,在酒席間連喝數杯,赢得了蘇軍控制的軍火庫若幹,這一段與楊立青在東北初期的情節完全吻合,是以,曾克林是楊立青的原型之一。

靠喝酒赢得軍火庫後,楊立青率部逐漸在東北站穩了腳跟。後來東北民主聯軍組建,林帥成為一把手,楊立青則負責搞東野的後勤工作。這一段經曆取材于曆史上的楊至誠上将的事迹。楊至誠是我軍專職後勤工作的專家,被戲稱為軍中的大管家。

在解放戰争時期,楊至誠先後擔任過東北民主聯軍後勤部政委、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人民解放軍包括東北野戰軍和東北軍區部隊)後勤部部長等職務。由于東北戰場将士衆多,戰鬥規模較大,後勤的消耗也是非常多的,是以,東野的後勤工作任務也是相當艱巨的。

楊至誠克服種種困難,出色地完成了後勤部的任務,是東北野戰軍取得一系列輝煌勝利的幕後英雄。1955年,楊至誠被授予上将軍銜,可謂是實至名歸。楊至誠在東野的功績屬于蕭何之功,不顯山不漏水,但是作用卻是無可替代的,功勞也是相當大的,他被授予上将軍銜,絕對是實至名歸。綜上所述,楊至誠上将,也是楊立青的一個重要原型。

在三大戰役之後,人間正道是滄桑中還有一個楊立青勸說董建昌,向人民軍隊投誠的情節,讓人印象深刻。劇中董建昌的原型,就是曆史上的湘軍巨頭程潛,而楊立青勸說董建昌投誠一事,取材于曆史上肖勁光勸說程潛在湖南舉行起義,促使湖南和平解放的事迹。

在湖南解放前,肖勁光擔任四野十二兵團司令員,成功說服程潛、陳明仁在湖南舉行起義,使湖南和平解放。程潛、陳明仁反正後,肖勁光率部進入長沙,擔任湖南軍區司令員的職務,肖勁光也成為我軍曆史上,湖南軍區首任司令員。是以說,肖勁光,是楊立青的一個重要原型。

我們看到,楊立青作為一位劇中經過演義的角色,他的人物形象,并不是簡單的取材于某個開國元勳的事迹,而是将五個人的事迹揉和成一體,放置于楊立青的身上,由此創作了一個飽滿立體的人物形象。而楊立青,也成為了一個經典的紅色劇人物形象。

除了楊立青外,楊立仁的形象取材于曆史上的鄧文儀。鄧文儀,黃埔軍校一期生,是老蔣的絕對心腹,也是老蔣的特務組織複興社的十三太保之一,這和劇中楊立仁的事迹基本吻合。

除了楊家兄弟,董建昌的原型是曆史上的程潛,瞿恩的原型則是兩個人物,其實看名字也可以猜得到了,就是周總理和瞿秋白兩位革命元勳。至于劇中其他一些人物的曆史原型,我們就留待下期再講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