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廷宣布退位時,這四位重臣為何堅決反對,最終他們的下場如何?

作者:蜀山史道
清廷宣布退位時,這四位重臣為何堅決反對,最終他們的下場如何?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妍妍

編輯|妍妍

清廷宣布退位時,這四位重臣為何堅決反對,最終他們的下場如何?

前言

當清廷宣布退位的消息傳出時,朝中有四位重臣卻堅決反對,他們的立場為何如此堅定?

這四位重臣究竟是誰,他們為何在國家命運的關鍵時刻,選擇與曆史潮流背道而馳?他們的反對之聲背後,隐藏着怎樣的複雜心情和深遠考量?

最終,這四位重臣的命運如何,他們的堅持是否得到了曆史的認可?

清廷宣布退位時,這四位重臣為何堅決反對,最終他們的下場如何?

一、大廈将傾:四位重臣的背景與立場

1912年初的北京,寒氣凜冽,朝堂上卻是一片肅殺之氣。清王朝風雨飄搖,革命黨人的呼聲越來越高。在這個節骨眼上,四位重臣挺身而出,力勸清廷不要退位。他們是誰?為何要做出這樣的決定?

首先是善耆,一位忠心耿耿的皇族重臣。他出身顯赫,是皇太極的後裔。八國聯軍入侵時,他的王府被洗劫一空。但善耆并沒有自怨自艾,反而更加忠于皇室。

他明白,清廷若是退位,皇族的特權和地位将不複存在。作為一個皇族,他無法接受這樣的結局。

清廷宣布退位時,這四位重臣為何堅決反對,最終他們的下場如何?

其次是溥偉,溥儀的表哥,也是一位倔強的皇族。他曾經差點成為皇帝,但最終還是讓位給了溥儀。

在他看來,清廷的退位不僅關乎皇族的命運,更關乎滿族的尊嚴。他不願看到滿族在漢人面前低頭,更不願看到大清江山易主。

再來看看鐵良,一位滿洲鑲白旗人,曾經是兩江總督的幕僚。鐵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保守派,他堅信滿族的統治是合法的,是天命所歸。

清廷宣布退位時,這四位重臣為何堅決反對,最終他們的下場如何?

在他眼中,漢人不過是征服者腳下的順民,豈能與滿族争鋒?鐵良對滿漢沖突的擔憂,遠勝于對革命黨人的恐懼。

最後是良弼,一位頗有才華的新派官員。他曾留學日本,對西方的政治制度有所了解。但他并不完全認同革命黨人的主張,反而覺得清廷應該效仿日本明治維新,在保留皇權的前提下推行改革。

在良弼看來,清廷若是輕易退位,恐怕會引發更大的動蕩。四位重臣,各有背景,各有立場。但在這個關鍵時刻,他們達成了共識:誓死捍衛大清江山,力争皇權益壽無疆!

清廷宣布退位時,這四位重臣為何堅決反對,最終他們的下場如何?

二、憂心如焚:退位的利弊權衡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四位重臣心裡也清楚,時局艱難,退位似乎是大勢所趨。但他們仍然決定據理力争,試圖說服朝廷改變主意。這其中,既有家國情懷的考量,也有個人利益的權衡。

善耆是最先表态的。在一次緊急會議上,他慷慨陳詞:"我大清立國二百餘載,豈能說退就退?這天下,是我們滿洲人打下來的,怎麼能說丢就丢?"這番話,道出了許多旗人大臣的心聲。對他們而言,江山社稷,是先祖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絕不能輕易放手。

清廷宣布退位時,這四位重臣為何堅決反對,最終他們的下場如何?

溥偉的考量則更多了一層家族利益。他曾私下對親信說:"我們愛新覺羅家族,在皇位上坐了兩百多年。若是退位,我們的榮華富貴就都沒了。你說,這值當嗎?"作為皇族,溥偉對皇位有着極深的眷戀。他甯願戰死,也不願看到皇冠落在别人頭上。

鐵良的擔憂則主要來自滿漢沖突。他對朋友說:"滿人在關外200年,關内200年,好不容易坐天下。若是就這麼退位了,還不知道會有什麼禍端呢。"鐵良擔心,一旦滿人失去政權,會遭到漢人的報複。

清廷宣布退位時,這四位重臣為何堅決反對,最終他們的下場如何?

這種擔憂,在當時的滿人中并不罕見。良弼的思路則更加缜密。他從國際形勢的角度分析道:"列強虎視眈眈,時刻觊觎我大清的領土。

若是這個時候退位,豈不是正中他們的下懷?"在良弼看來,大清雖然國力衰退,但好歹還能維持局面。一旦退位,極可能引發列強的進一步幹預。

四人各有考量,但殊途同歸:甯可戰死,也不願退位。在這個節骨眼上,他們決定放手一搏,力挽狂瀾。

清廷宣布退位時,這四位重臣為何堅決反對,最終他們的下場如何?

三、迎難而上:四人的行動與努力

說幹就幹,四位重臣開始了他們的行動。在朝堂之上,他們據理力争,試圖說服攝政王載沣改變主意。在民間,他們四處活動,想方設法維護清廷的統治。

善耆是最先行動的。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影響力,在京城裡四處活動,試圖争取支援。他甚至不惜私人财産,大肆贈送禮品,以籠絡人心。

在一次宴會上,善耆當衆表态:"大清不可亡,滿洲不可亡!諸位若有良策,萬望賜教!"這番話,讓不少落魄的旗人大臣感動得熱淚盈眶。

清廷宣布退位時,這四位重臣為何堅決反對,最終他們的下場如何?

溥偉則選擇了更激進的行動。他暗中聯絡滿族舊部,試圖組織一支武裝力量。在他的授意下,一些不願退位的将領開始訓練士兵,準備武力複辟。

溥偉還多次上書載沣,勸說他"勿受欺于漢人,勿為惑于奸佞"。雖然這些努力最終未能奏效,但也顯示出了溥偉的決心。

鐵良則發揮了自己的人脈優勢。他聯絡東三省的旗人武士,試圖說服他們為清廷效力。同時,他還暗中散布言論,鼓動群眾反對共和。

清廷宣布退位時,這四位重臣為何堅決反對,最終他們的下場如何?

在一次秘密集會上,鐵良慷慨陳詞:"滿漢之間,不可化為仇敵。惟有我大清,方能安撫天下!"這番話,引起了許多保守派的共鳴。

良弼則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才華。他撰寫文章,闡述保留皇權的必要性。

在一篇題為《國是危言》的文章中,他寫道:"君主立憲,乃救國良方。共和亂政,實乃禍根!"這篇文章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反響,甚至有人将其譽為"忠君救國之作"。

清廷宣布退位時,這四位重臣為何堅決反對,最終他們的下場如何?

四人各顯神通,全力以赴。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他們的努力終究無法改變大勢。

1912年1月28日,南北議和談判基本達成共識。2月12日,6歲的溥儀頒布了退位诏書。一個時代,就此終結。

清廷宣布退位時,這四位重臣為何堅決反對,最終他們的下場如何?

四、身陷囫囵:清廷覆亡後的個人命運

"晚清皇帝溥儀,年号宣統,特頒诏書,宣布退位。合天下為共和,建國号為中華民國。清皇室自遞交政權之日起,即行退位。"當退位诏書的内容傳遍大江南北時,四位重臣的心情可以想象。

他們付出了那麼多努力,最終還是無法挽回大廈将傾的命運。善耆或許是最惋惜的一個。他似乎一夜之間蒼老了許多。從前春風得意的臉上,多了一絲落寞。但善耆并沒有就此消沉。

他開始緻力于儲存滿族文化,編撰滿語詞典,整理滿族史料。在他的努力下,一些珍貴的滿族文獻得以儲存下來。這或許是他在亂世中,為自己找到的一絲慰藉。

清廷宣布退位時,這四位重臣為何堅決反對,最終他們的下場如何?

溥偉的命運則更加坎坷。1917年,他參與了張勳的複辟行動,試圖重新扶持溥儀上台。但這次行動很快失敗,溥偉被迫逃亡日本。

在東京的日子裡,他經常與一些右翼分子來往,想方設法謀求"滿洲複國"。然而,這些努力最終都成為泡影。1938年,溥偉病逝于日本,死前仍念念不忘大清的江山。

鐵良選擇了隐居。清廷退位後,他辭官歸裡,在北京城郊過起了與世無争的日子。他一邊讀書寫字,一邊教授後輩弟子。偶爾,他也會想起從前的榮耀,但更多的是對時局的感慨。

清廷宣布退位時,這四位重臣為何堅決反對,最終他們的下場如何?

在一次與友人的談話中,鐵良說:"世事變遷,豈人力可回天?我輩盡忠而已,後事付之天命。"這番話,或許代表了他最後的心境。

良弼則在教育事業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創辦了一所學堂,緻力于培養新式人才。在他的培育下,一批批學生走向社會,為新生的共和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清廷宣布退位時,這四位重臣為何堅決反對,最終他們的下場如何?

良弼常對學生說:"吾輩生不逢時,但汝等青年才俊,正當風華正茂。願汝等以天下為己任,為國家繁榮富強而奮鬥!"這番話,讓許多學生銘記在心。

四人的命運,各有起伏。但他們的經曆,都成為那個動蕩年代的縮影。他們見證了一個王朝的沒落,也見證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清廷宣布退位時,這四位重臣為何堅決反對,最終他們的下場如何?

結語

1912年的北京,注定要載入史冊。四位重臣的努力,雖然沒能改變曆史的走向,但他們的行動,卻讓這段曆史更加豐滿生動。

他們的堅持,映照出清朝統治集團内部的複雜心态;他們的覺悟,也預示着滿族精英在新時代的轉型之路。善耆、溥偉、鐵良、良弼,這四個名字,或許會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

但他們的故事,卻值得我們去追尋、去銘記。正是無數這樣鮮活的個體,共同書寫了我們波瀾壯闊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