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作者:蜀山史道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妍妍

編輯|妍妍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前言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雄師,兵力雄厚、士氣高漲,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竟被僅有三萬疲憊不堪的湘軍圍困。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兵力懸殊的局面下,太平軍竟無法突圍?湘軍又憑借什麼政策和勇氣,能夠在絕對劣勢中實作逆襲?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鬥背後,隐藏着怎樣的謀略和決策失誤?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一、錯失良機,清軍乘虛而入

1853年3月,太平軍攻克南京城,建立首都天京,然而,這場勝利的喜悅還未持續多久,一支3萬人的清軍就已經在南京城外紮下了營寨。

太平天國雖然擁有50萬人馬,但面對清軍的圍困,竟然無計可施。這種看似不可思議的局面,背後究竟隐藏着怎樣的玄機?

事實上,太平軍在占領南京之初,就面臨着一個關鍵的戰略抉擇。他們是應該乘勝追擊,徹底殲滅尾随而來的清軍,還是應該立即着手建都,穩固政權?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這個決定看似簡單,卻關乎太平天國的生死存亡。可惜,洪秀全和楊秀清當時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是沉浸在了勝利的喜悅之中,對敵人的動向視而不見。這種驕傲自滿的态度,埋下了日後困守天京的禍根。

太平軍自1851年1月起義,一路所向披靡,1853年3月終于攻克南京,建都天京。此時的太平軍士氣正盛,加上又有南京這個天然的屏障,本該抓緊時間穩固防線,鏟除隐患。

可是,太平軍的上司人洪秀全和楊秀清卻陷入了建都後的喜悅和自滿之中,對尾随而來虎視眈眈的清軍視而不見。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清軍将領向榮和琦善抓住這一機會,趁太平軍立足未穩,分别在南京東面和北面建立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形成了對天京的圍困之勢。

面對清軍的進逼,太平軍非但沒有積極反擊,反而在4、5月間按兵不動,錯失了擊潰敵軍的大好時機。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這種錯誤的決策,根源在于太平軍上司人對戰局的錯誤判斷。他們過于相信南京城牆的堅固,低估了清軍的威脅,認為稍作休整就可以擊退敵人。

殊不知,在戰争中,時機稍縱即逝。一旦錯過先機制敵的良機,就很難再找到扭轉戰局的機會。

太平軍當時如果能夠抓住清軍立足未穩的時機,集中優勢兵力給予殲滅性打擊,就不會有後來被困天京三年的悲慘下場。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二、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太平軍究竟為何在攻克南京後不乘勝追擊,及時剿滅清軍?有人認為,太平軍需要時間休整,畢竟他們從廣西一路南下,連續作戰數月,已是強弩之末。

也有人說,太平軍的高層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建都立國上,無暇他顧。但事實并非如此。太平軍從武昌到南京,雖然行軍1800多裡,卻多數時候是乘坐舟船,并未過于疲憊。

而清軍将領向榮,同樣緊追太平軍1800裡,但他的部隊一到南京城下,就立刻展開攻勢,并沒有顯露出疲态。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相反,太平軍在攻克天京後,不僅沒有抓緊時間剿滅敵人,反而沉溺于利的喜悅之中,放松了警惕。這種驕傲自滿的心态,正是他們最終失敗的根源所在。

試想,如果太平軍能在攻克南京後,立即對清軍實施毀滅性打擊,那麼曆史的走向或許就會完全不同。可惜,他們錯失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才會有後來被困天京、騎虎難下的困境。

太平軍放棄對清軍實施毀滅性打擊的原因,恐怕要歸結于洪秀全、楊秀清在軍事指揮上的失策。他們一味地注重攻城略地,卻忽視了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重要性。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就這樣,太平軍眼睜睜地看着向榮、琦善的部隊在南京城外日漸壯大,逐漸穩固,直到難以撼動。

這個失誤的後果是嚴重的。清軍在南京城外站穩腳跟後,形成了對太平天國的戰略包圍圈。雖然太平軍在人數上占優,但因為兵力分散,很難對清軍形成合圍之勢。

相反,清軍在南京城外的大營,卻成了太平軍的心腹大患。他們不僅切斷了太平軍的補給線,還不斷騷擾進犯,逼得太平軍首尾難顧,疲于奔命。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三、内外受敵,騎虎難下

當清軍在南京城外站穩腳跟後,太平軍終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此時,再想消滅江南、江北兩大營的清軍,已非易事。

雖然太平軍有10萬精銳,但清軍也已發展到5萬多人,而且據守險要,作戰經驗豐富。太平天國畢竟根基尚淺,除甯鎮揚三城外,并無廣袤的後方腹地,糧草和兵源都十分有限。

相比之下,清軍雖然一線兵力處于劣勢,但其背後還有大清王朝源源不斷的支援。這種實力的懸殊,注定了太平軍無法與清軍正面抗衡。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更何況,太平軍在占領天京後,還面臨着另一個棘手的問題——如何管理這個龐大的城市。南京畢竟是一個人口衆多的大都市,太平軍要在短時間内實作有效治理,本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而當時,太平軍高層卻将大量的精力,耗費在了如何分封官職、瓜分财富上面。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無疑削弱了太平軍的戰鬥力,也讓他們在民心上失去了支援。

就這樣,太平軍與清軍在南京城内外相持起來。進退兩難、内外受敵的困境,令太平天國上司人頗感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洪秀全、楊秀清開始實施分兵北伐、西征的新戰略。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他們希望北伐能吸引清廷在北方的兵力,進而減輕天京的壓力;西征則意在奪取魚米之鄉,為太平軍積蓄力量。

但這個戰略在現實中很快遇到了困難。北伐軍雖然聲勢浩大,卻因為後方空虛而難以為繼。西征軍頻頻得手,卻也隻能在湘鄂一帶反複争奪。

相比之下,鎮守南京的太平軍主力,卻不得不日複一日地面對清軍的圍困,逐漸喪失了主動權。這個困局,成為了太平天國最終失敗的關鍵原因之一。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四、兩線作戰,回天乏術

1853年5月,太平軍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北伐。先是攻占沿途多座城池,後來竟一舉逼近北京城下,直接威脅到清廷的統治。與此同時,太平軍還在西線發動猛攻,先後攻陷武昌、漢陽、漢口三鎮。

然而,這些輝煌的勝利,卻難以改變南京城内外的困局。北伐雖然聲勢浩大,但畢竟兵力單薄,難以與清軍主力抗衡。

西征頻頻得手,卻也隻是反複争奪,未能對天京形勢産生根本影響。太平軍在正面戰場上的勝利,反而讓他們在南京的困境更加突出。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太平軍在戰略上犯了錯誤。他們試圖通過兩線作戰,來轉移清軍的注意力,進而減輕天京的壓力。

但這個戰略的風險很大,很容易導緻兵力分散,主力削弱的問題。事實上,太平軍在實施北伐和西征的過程中,在天京的主力部隊就逐漸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

更嚴重的是,随着時間的推移,太平天國在民心上的優勢也逐漸喪失。由于戰事頻仍、軍紀廢弛,太平軍在占領區的統治日益苛刻,廣大群眾對他們的支援也逐漸減弱。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相比之下,清廷卻因為太平天國的威脅而意識到了改革的必要,開始在各個領域推行"自強"措施,重新赢得了一部分民心。在内憂外患中,太平天國的困境日益加深。

楊秀清曾幾次從西征前線抽調兵力,回師增援天京,但收效甚微。太平軍雖然曾一度打破江南、江北大營的包圍,卻又很快被清軍合圍。分兵兩線作戰的結果,是太平軍在各個戰場都捉襟見肘,回天乏術。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到了後期,太平軍在天京的處境更加艱難。因為糧草短缺,加上瘟疫橫行,天京城内的太平軍損失慘重,戰鬥力大減。

而駐守南京的清軍,卻因為不斷有新兵補充,士氣和實力都得到了增強。在這種情況下,太平天國要想扭轉局勢,已經極為困難。即便是力挽狂瀾,也回天乏術了。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五、内讧頻發,力量被削弱

更雪上加霜的是,在天京城内,太平軍将領們為了權力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争。

1856年9月,洪秀全的東王楊秀清與北王韋昌輝在天京城内爆發沖突,最後楊秀清被殺。随後,洪秀全又誅殺了韋昌輝,雙方的親信及部屬也在互相殘殺中死傷無數。

這場"天京事變",無疑極大地削弱了太平軍的力量。失去楊秀清這個派系首領後,石達開等一批久經沙場的将領,也漸漸疏遠了太平天國。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太平軍在天京城内自相殘殺的時候,駐守南京城外的清軍卻變得越來越強大。權力鬥争為太平天國的覆亡埋下了伏筆。

那場腥風血雨的内讧,不僅讓太平軍失去了楊秀清、韋昌輝等多位重臣,也讓原本團結一緻的太平軍高層四分五裂。

從那以後,太平天國的将領們各懷鬼胎,争權奪利,再也無心戀戰了。更緻命的是,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在群眾心中的形象也變得越來越負面。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人們開始将太平軍視為燒殺搶掠的禍害,而不再是"替天行道"的救世主。太平天國在本已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又失去了民心的支援,其敗亡也就成了必然。

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就如同一頭被砍掉了利爪的猛虎,雖然體型龐大,卻已經失去了鬥争的能力。

他們雖然在天京、南京等據點負隅頑抗,但在各路清軍的合圍進攻下,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這場農民革命運動,最終在一片腥風血雨中湮滅,留下了一段悲壯的曆史篇章。

金陵之戰時,太平軍擁有五十萬大軍,為何卻生生被三萬湘軍圍困?

結語

1853年,太平天國打下金陵,建都天京。但由于洪秀全、楊秀清在戰略決策上的失誤,不僅讓清軍有機可乘,在南京城外構築大營,還錯失了及時剿滅敵人的良機。

為了打破困局,太平軍不得不分兵兩路,北伐南征。然而,這場在全國範圍内展開的膠着戰,最終因天京事變的爆發而歸于失敗。

一步錯,步步錯,太平天國雖有雄兵百萬,最終卻敗給了自己的短視和狹隘。曆史的興衰成敗,實在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