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作者:黑驢叔叔

在東亞-東南亞地區,中國、越南和日本屬于目前公認的,比較有“種島”經驗的國家。

特别是日本,論下手時間,更是最早的那個,堪稱為曾經的“填海專業戶”。

早在30多年前的1987年,日本就瞄上了幾塊叫做沖之鳥礁的石頭。開始不斷增加礁石的面積,試圖将其擴大成一個正式的小島。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這裡,有必要先科普一下島和礁的差別。

很多網文都說,它們的差別就在于是否具備水源或者人類生存條件。但事實上,按照國際慣例,兩者主要差別還是看面積——地盤大,基本都露在海面之的上,通常會被認作島;漲潮時被海水淹沒,退潮時又露頭的那種大石頭,則是礁。沒在水下那部分大石頭,又被叫做——暗礁。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隻是,為什麼在1980年代前,這些大洋上的島礁看起來很不值一提,可那以後又被各國玩命的争搶,但凡有點條件的國家,都在想盡一切法子把礁擴大,變成島呢?

原來,1982年誕生了一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将一國的領海範圍延伸到了12海裡,同時又提出了一個350海裡的“大陸架”、“200海裡專屬經濟區”的劃分形式。并規定,整個專屬經濟區,都是歸屬國的主權管轄範圍。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這麼一來,按照很多國家的邏輯,似乎隻要搞定那些無名小礁,把它們擴成“島”,即可将其适用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去宣誓12海裡的領海和“200海裡專屬經濟區”了。

不過,在大洋中造島,可不是随便哪個國家都能搞定的,技術門檻極高,更是相當的燒錢。

目前世界各國“種”下的人工島,大多是兩種情況:

一種是在用地緊張的城市在城市沿海地區造島,增加城市發展空間,或者修建深水港、機場等交通設施。多選址于經濟發達的沿海淺海海域,施工友善,政治和外交影響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錢到位就能幹。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比如我寫這篇文章時所處的位置,就是渤海灣填海造陸搞出來的一塊地盤,據說原來都是蝦池子。

而第二種,就屬于前面說得那種情況了——在遠離大陸的海域“種”島。

“種”下這類島,一方面可能會面臨國際壓力;另一方面更是非常非常昂貴的。一座遠洋島的整體花費,堪比一個航母艦隊,全世界沒幾個國家有能力搞定。

而且,如果考慮短期經濟回報的話,那更可以說得上述完全屬于砸錢的活。但如果從政治和戰略利益看的話,又可絕對算是“千秋大計”。

比如,開頭說得那個日本人折騰了30多年的沖之鳥礁。

就看其地理位置,正處于咱們的第一島鍊和第二島鍊之間,周邊還都是海上大油田。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可是,雖然那時候的日本經濟一片大好,根本不差錢,技術也是杠杠的,但要把沖之鳥礁給整成一個島,難度依舊不小。

首先是,這地方離日本本土太遠了,足足有1730-1740公裡。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另外就是,這個所謂的“礁”,太小太小了。

1968年,美日簽署了《返還小笠原協定》,将二戰後由國際“托管”的小笠原群島移交給了日本。其中就包括了不遠處的六塊“大石頭”,即所謂的——沖之鳥礁。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當因為當年尚未誕生《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自然也不存在200海裡的“專屬經濟區”一說。是以,日本政府曾經一度沒怎麼把它放心上...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人決定過去“占便宜”的時候,才尴尬的發現,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和海水的侵蝕,原來的六塊大石頭,幾乎隻剩下兩塊還能看的見,漲潮時勉強露出來的面積,比一張雙人床都大不了多少。

日本人見狀,可是着急壞了,從1987年起,就不遠千裡的花重金,開始在此緊鑼密鼓底修建環型的防波堤,同時在這兩塊寶貝石頭周圍大量澆鑄水泥,修建直升機起降平台。

為了掩人耳目,日本政府專門在島上建了一個無人觀測哨,号稱要在上面開展科考活動,純民間性質的,旨在造福“全人類”雲雲...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但由于動靜太大,此舉遭到的中國和南韓的堅決反對,國際上也面臨了一些壓力。

因為,沖之鳥礁并不在日本的領海範圍内。并且,有關這幾塊大石頭連同它附近的小笠原群島,其主權歸屬,也并不明确。

1968年的美日《返還小笠原協定》中說得這個“移交”,跟1972年美日簽署的《返還琉球群島協定》類似,都是隻交給了日本方面“管轄權”,而非主權。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那麼,既然大張旗鼓開整不行,日本人就又改換了政策,決定利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即——“珊瑚計劃”。

他們采集了30多萬的珊瑚蟲卵,運到在沖繩培養,一年長一厘米。三年之後,日大學學家就把這些珊瑚種植到了沖之鳥礁上。

按照這個邏輯,珊瑚是自然長出來的東西,通過它的不斷生長來加強沖之鳥礁,沒毛病吧?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這些天然的珊瑚,遇到了一個同樣天然的“拆遷大隊”——海星。

據說,一隻海星一天可以吃掉兩平方米的珊瑚。

而沖之鳥礁附近水域條件,恰恰非常适合海星繁殖。

結果,幾年時間下來,剛開始有點成效的珊瑚群,都被海星們給啃了。

對此,日本方面曾經試圖甩鍋給咱們中國,說是有中方的科考船和漁船,專門往那裡投放過一種食量很大的“棘冠海星”。

關于這個鍋,咱們可不背。正如剛才提及的那樣,沖之鳥礁周邊的水域原本就很适合海星的生存繁殖,人家順應天命自己跑過去,這也十分正常啊。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最終,日本人不得不放棄了那個“珊瑚計劃”,還是回歸了傳統,用鋼筋水泥做腿,搭建“高腳屋”在旁邊看守。而且,這些高腳屋的“腿”還必須建的非常高,都在8米以上。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因為,沖之鳥礁正好位于台風帶上,當強台風略過的大洋表面,浪高可以高達十餘米。如果高腳屋不夠高,将會連人帶屋被巨浪直接打飛。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說到這兒,就很明白了,日本人折騰沖之鳥礁,屬于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它們試圖通過“指礁為島”,将周邊水域收入囊中。

而現實中,日本對于沖之鳥礁卻是并不擁有主權的。

根據《波茨坦公告》第8條的補充規定:

“《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将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内。”

也就是說,除了本土四大島及毗鄰小島外,日本對遠海島嶼的主權要求,均是不合法的。

相比之下,咱們中國填海造島,則屬于堂堂正正的行為——在本國主權範圍内造島,無論怎麼搞基建,都沒出南海“九段線”,這完全是在咱們中國人自己的事兒,外人沒資格指手畫腳。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最後,還得再說說咱們中國的南海。

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由于咱們海空力量有限,南海地區距離中國大陸太遠,沿途又缺乏補給地,這使得在那段歲月中,大陸南海島礁的軍事層面上常常處于真空狀态。

直到1974年的西沙海戰和1988年的南沙海戰後,咱們才總算在南海争取到了一些關鍵立足點。

這些立足點,大多都是完全不具備生存條件,露出海面面積極小的礁石。

比如,這是1988年的永暑礁,漲潮時隻露出水面30厘米,面積極小,僅容得下4人勉強站立。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而我軍硬是在難以想象的惡劣環境中,開始了對南海島礁的漫長堅守。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最初的時候,咱們的高腳屋就是一個簡陋的窩棚。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這些窩棚後來又被改造成了鐵皮房。空間算是大了一些,但鐵皮材質在陽光的炙烤下,屋子裡的環境是非常難熬的。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同時,戰士們還要忍受飲食的簡陋,海風的侵襲和潮濕的環境,雙腳一直泡在水裡。他們都不同程度的換上了皮膚病。

而更難熬的,還當屬這種遠離塵世的孤單環境,曾經連軍犬都給憋瘋了,一沖動跳了海。

不過,如今的南海島礁,都已然是這般新貌了。

日本人花盡心思“種島”,卻險些被海星“拆遷大隊”吃掉

縱觀曆史,又有哪個國家能同時具有這些遠海填海所需要的大型裝備、成熟的技術、不知疲倦的建設隊伍、攻無不克的軍事保衛力量...

不得不承認,當年的韬光養晦,重點發展經濟,确實是個“大智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