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華傳統--祭祖

作者:水木甲沅

祭祀先祖是一項隆重的傳統民俗活動,承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與精神價值。

中華傳統--祭祖

《論語》中雲:“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強調了對逝者的慎重處理和對祖先的追思懷念,能夠使社會風俗變得淳厚。祭祖正是這種“慎終追遠”精神的具體展現。它讓我們銘記祖先的艱辛付出與豐功偉績,心懷感恩之情。

在古詩詞中,也能尋到祭祖的蹤迹。如“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描繪了清明時節人們紛紛祭祖的場景,展現了對先人的緬懷與敬意。

祭祖,是孝道的延續。《孝經》言:“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道乃天經地義之事,祭祖便是踐行孝道的重要方式。通過祭祖,我們表達對祖先的尊敬與孝順,讓這一美德在家族中傳承不衰。

中華傳統--祭祖

同時,祭祖能增強家族的凝聚力與認同感。同一血脈的族人相聚在祖先墓前,共同追思,這種儀式讓家族成員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強化了家族的紐帶。

此外,祭祖也是對家族文化的傳承。家族的曆史、家規、家訓等寶貴财富,借由祭祖得以代代相傳,讓後人知曉自己的根在何處,明白家族的責任與使命。

總之,祭祖不僅是對祖先的懷念與感恩,更是傳承孝道、凝聚家族、延續文化的重要方式,它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精神追求,應當被珍視和傳承。

那麼我們來看看在祭祖時傳承家訓和價值觀的具體案例:

● 裴氏家族祭祖: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的裴柏村被譽為“中華宰相村”。4月11日(農曆三月初三),來自廣東、廣西、福建、内蒙古等地以及越南的500多名裴氏後裔齊聚裴柏村舉行祭祖大典。活動現場,通過祭拜祖先、誦讀祭文、重溫家訓等活動,傳承裴氏家風。裴氏家族一直注重修訂族訓家規,其12條家訓的核心内容為“重孝守訓,崇文尚武,德業并舉,廉潔自律”。裴氏家族在曆史上人才輩出,曾出過宰相59人、大将軍59人,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餘人。

中華傳統--祭祖

● 張氏家族祭祖:3月22日,在龍泉驿區洪安鎮大同村的張家祠堂,來自全國各地的百餘名張家人舉行祭祖大典。張氏祭祖大典有宣布大典開始、啟戶、起供布供、敬獻花籃、淨手上香、獻爵敬酒、鞠躬行禮、恭讀祭文、請神弓、開神弓、送神弓、樂舞祭拜、高唱頌歌等十三項儀式。他們在祭祖時重溫家風家訓家規,并結合國家政策法規和祖宗祖訓,訓誡子孫。張家祠堂已有近300年曆史,自修建以來,每年農曆二月初九初十祭祀祖先的活動未曾中斷。該家族精神包括勇于進取、幫扶弱小、鄰裡和睦、百忍成鋼等。

中華傳統--祭祖

●義門陳後裔祭祖: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的江州義門陳,唐宋時期創造了三千九百餘口、曆十五代、三百三十餘年聚族而居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觀。每年清明前後,全國各地的義門陳後裔會通過各種方式回到陳旺公陵園以及五祖祠祭祖。他們手持菊花、焚香點炮、鞠躬默哀等,向祖先寄托哀思。義門陳家族在唐大順元年(890年)訂立了《家法三十三條》《家規十六則》《家範十二則》,成為最早以文字形式固定下來的家訓家規。其内容展現了忠孝仁義的儒家理念,如“敦孝悌以重人倫、和鄉黨以息争訟、讀詩書以明理義、親師友以成德行、主忠信以植根本、務謙遜以迓吉益”等,許多内容至今仍有借鑒意義,該家訓傳統于2021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中華傳統--祭祖

● 林氏家族祭祖:4月4日,漯河十多個村莊的300多名林氏後裔代表,在召陵區召陵鎮林莊村舉行清明節祭祖暨四叙《林氏家譜》圓譜大典儀式。當天,林氏後裔宗親代表在鼓樂聲中敬獻花籃、水果、美酒,同時宣告漯河市姓氏文化研究會林姓委員會成立。他們考證漯河地區林姓的起源、發展、演變和遷徙曆史,廣泛收集整理家譜及相關資料,以傳承優秀家風,增強宗親凝聚力。《林氏家譜》顯示漯河林氏發源于河南衛輝,壯大于福建,其後裔與民族英雄林則徐同宗同源。

中華傳統--祭祖

●張氏家族(張九齡後裔)祭祖: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後人張世據,于清康熙庚寅年(1709年)正月,奉旨攜家人從廣東曲江入川,定居在四川大竹縣西廂外漸灘。康熙四十九年,他根據祖上“愛國愛家、有信有禮”的家風精髓,拟定了“漸灘張氏家規十條”,作為張氏族人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世方法。其内容涵蓋“孝敬雙親”“和睦鄉裡”“憐憫孤寡”“立志成業”等,中心思想是從“治家”出發,培育棟梁,行“報國之志”。如今,張氏族人仍傳承着“治家報國”的祖訓,家族長輩會向後輩講述家風家訓故事,在一些家庭聚會中,還會舉辦傳承家族文化技藝的活動,如教授木刻和書法等。

中華傳統--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