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溫縣,蕩氣回腸!

作者:今日溫縣

從上海石庫門到嘉興南湖,一艘小小紅船承載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過急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成為領航中國行穩緻遠的巍巍巨輪。

百餘年風雨洗禮,曆史與人民共同選擇了中國共産黨作為引領者;而輝煌的黨史中,更蘊藏着無數共産黨人矢志不渝、奮鬥不息的制勝密碼。那些榮光的曆史瞬間,是無數共産黨人用生命與鮮血淬煉出的革命底色。

溫縣,這片承載着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志士的熱血。這裡的英雄兒女,用一簇簇生命接力的點點星火,點燃了溫縣人民的救國、強國夢想,譜寫了一曲曲風雲激蕩的曆史壯歌!

溫縣,蕩氣回腸!

溫縣革命歲月

從五四覺醒到解放戰争的英雄篇章

中國共産黨成立于1921年。

1919年,具有初步共産主義思想的烈火已在溫縣燃起。當年7月,在北京中國大學讀書的董希舜參加“五四”運動被捕釋放傳回家鄉溫縣後,多次組織師生、群眾大會,以自己親身經曆,慷慨講述“五四”運動的經過,讴歌北京學生“外争國權、内懲國賊”的愛國主義精神。

溫縣,蕩氣回腸!

徐宏星 攝

進步的溫縣教師,奮筆編寫鼓詞、短句,青年學生紛紛湧上街頭演講,覺醒的溫縣群眾,振臂高呼“還我河山!”遍及城鄉的愛國運動在溫縣逐漸開展。1921年,縣立高等學堂的教師鄭師儒、王棻林等人創辦了溫縣最早的報紙《溫聲》,在助推新文化運動開展中,讓人們認識到,要使國家富強、人民解放,必須進行社會制度根本變革。

1925年秋,溫縣古城村人王師古投筆從戎,應招為黃埔軍校第4期學員,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26年冬,留尚村人範金堂和大吳村人杜伊訓加入中國共産黨。1927年夏,範金堂、王師古、杜伊訓3人先後回到溫縣聯絡學生和青年,組建血華學社,出版《血華周刊》,在全縣傳播馬列主義,播下共産主義的“紅色”火種。

溫縣,蕩氣回腸!

徐宏星 攝

1927年8月,現名朱家莊、原名冉繼雲莊人冉思廣也被吸收為中共黨員。1928年5月,在冉繼雲莊學校發展3名黨員,組成了黨小組。8月,又發展9名黨員,組成了第二黨小組。9月,建立了溫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冉繼雲莊支部。1932年10月,楊壘黨小組組建。冉繼雲莊黨支部和楊壘黨小組的活動,加深了中國共産黨在溫縣人民中的影響。

抗戰時期,溫縣黨組織也在鬥争中逐漸發展壯大。1939年6月,溫縣第一個縣級黨組織——中共沁陽溫縣邊區工作委員會組建,發動溫、沁、孟三縣邊區人民,進行抗日鬥争。

溫縣,蕩氣回腸!

王帥 攝

抗日讀書會、戰時師訓所、政教工作團,是抗日戰争時期,我們黨在溫縣建立的三個抗日群衆團體。特别是南賈清涼寺戰時師資訓練所,為溫縣培養了大批黨的幹部骨幹。溫縣第一任縣委書記侯松林、原武漢軍區空軍政委闫超山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碧血書忠祠,星辰映忠魂。烈士郭相臣在日僞軍偷襲北保封時,帶領十幾名戰士頑強抗擊,終因寡不敵衆,全部犧牲;張峻山腹部中彈後,把腸子塞進肚裡,拼力戰鬥;程萬富在刑場上,高呼“共産黨萬歲”的口号,英勇就義;蘇戈咬緊牙關,甯死不屈,被敵人活活打死,屍骨不存;張祥雲大義凜然,把刑場當戰場,駁斥敵人,英勇犧牲……

溫縣,蕩氣回腸!

王帥 攝

從1945年9月到1946年10月,溫縣共發展農村黨員600餘人、農會會員20000餘人、民兵3000餘人;從1947年到1948年,溫縣3次組織民兵、擔架隊,随軍支前;1949年2月,又派出60多名優秀縣區幹部,随解放大軍渡江南下。解放戰争時期,溫縣共有5000多人參軍,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老區人民應有的貢獻。

溫縣,蕩氣回腸!

徐宏星 攝

溫縣砥砺前行

從農業繁榮到工業振興的蛻變曆程

1949年10月1日,一個雄渾有力的聲音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從此,中國的命運真正掌握在人民自己的手裡。

就在這一天,溫縣民主政府改為溫縣人民政府。面對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共産黨人滿懷“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鬥志,開啟了改天換地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興國大業如火如荼。

溫縣,蕩氣回腸!

黃福興 攝

農業為立國之本,工業為興國之器。

溫縣以農業工業雙輪驅動,加快發展提質增效。

溫縣北依太行,南臨黃河,地勢平坦,河系密集,自古就是河南省重要産糧區。抓興農之“要”,即做好土地文章。

為提高産量,溫縣縣委、縣政府大力提倡改革農機具。1949年底,全縣擁有解放式水車266部。同時,實行墾荒獎勵政策,1950年至1952年墾荒複耕2.53萬畝。1952年,糧食總産量4.7萬噸;糧食全年總産比新中國成立前增加21%。

溫縣,蕩氣回腸!

徐宏星 攝

1950年起,溫縣縣委、縣政府在覺世頭村南利用荒地44畝建立溫縣農業試驗場,重點開展小麥“高、穩、低”綜合科研活動。至1978年,全縣已建立健全縣鄉村組四級科研網,有農民技術員3700多人。

為培肥地力,溫縣一手發展畜牧業,大搞有機肥料;一手抓磷肥廠、化肥廠生産。至1977年,全縣生豬飼養量達到27萬頭,平均每畝小麥可施6方多粗肥,土地承載力大大提高。1970年以來,先後建起小磷肥廠和年産8000噸合成氨的化肥廠,為高産穩産創造了條件。

為治理水害,1950年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溫縣萬餘民工開始興修水利,疏浚廣濟、利豐等灌渠修建了北平臯黃河堤;建立了大有渠導入大豐渠工程,拓寬了利豐渠。

溫縣,蕩氣回腸!

徐宏星 攝

之後的補充地下水的引蟒上嶺回灌工程、引沁自流灌溉工程和治理蟒河的3個大會戰,使13萬畝耕地的地下水源得到補充,讓日夜不息奔湧而下的大河,以蓬勃的生命力為溫縣的農業發展提供着強勁的動力。

1970年起,溫縣首創的農田地下管道灌溉技術,在全國引起反響并迅速得到推廣。1974年10月,水電部在北京農業展覽館展出溫縣地下管道施工及布局專題。1975年8月,省水利廳和省農田水利科研所編印《打井灌溉》一書,詳細介紹溫縣地下管道建設。1978年,溫縣引進沖水鑽和沖擊錐打井裝置。從此,機井建設全部進入機械操作階段。

在工業發展上,1966年6月,溫縣建設第一條3.5千伏高壓輸變電工程;1968年9月,全縣人民籌集資金308.7萬元建立第一座化肥廠;1969年10月濟溫小鐵路竣工通車,同年11月,溫縣第一座大型混凝土永久式6孔拱橋建成;1972年5月,溫縣第一條柏油路——溫沁公路溫縣段全線竣工。1976年,溫縣工業企業達到42家。工業總産值比1966年增長9.5倍。

溫縣,蕩氣回腸!

徐宏星 攝

溫縣實力躍升

從雙輪驅動到五張名片的時代畫卷

中國共産黨心懷人民群衆,胸懷富國大業,實作了翻天覆地的曆史巨變。

1987年,溫縣繁育出第一個小麥品種“溫麥2540”。之後連續4年種植試驗結果表明,“溫麥2540”抗倒伏、産量高,最高畝産達570公斤。1991年,“溫麥2540”開始規模化種植,當年溫縣小麥玉米一年兩作物畝産達到1016.5公斤。這一成績讓溫縣成為“黃河以北第一個畝産噸糧縣”。

溫縣,蕩氣回腸!

張世偉 攝

1996年,溫縣24.9萬畝小麥畝産達518.9公斤,在全國率先實作小麥畝産千斤縣目标。2006年,祥雲鎮15畝小麥高産攻關田豫麥49-198畝産717.2公斤,創造了大陸三大主産冬麥區單産新紀錄。2008年,溫縣被授予“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2009年,溫縣被授予“河南省糧食生産先進縣”。2011年,溫縣被确定為“全國糧食高産建立整建制推進示範縣”……近年來,溫縣又先後獲批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懷藥、小麥),被評為河南省中藥材産業發展十強縣,入選首批建立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名單(懷藥、小麥)……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生一方藥。“山藥、地黃、菊花、牛膝”采撷古溫大地特殊地質條件的豐富營養,為健康中國保駕護航。

2003年,溫縣鐵棍山藥被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準許為“地理标志産品”;2007年,溫縣被授子“河南省十大中草藥種植基地”榮譽稱号;2008年,“四大懷藥種植與炮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4年,溫縣被評為國家級“四大懷藥”品質安全示範區;2015-2023年溫縣鐵棍山藥連續入選農業部《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目錄》;2017年,溫縣鐵棍山藥獲得“國家生态原産地保護産品”榮譽稱号;2018年,溫縣鐵棍山藥榮獲農業農村部農産品地理标志登記,至此溫縣鐵棍山藥已集齊原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标志證明商标、原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标志産品、農業農村部農産品地理标志三大“國家級地标”;2019年,國家山藥産業科技創新聯盟在溫縣成立;2022年溫縣鐵棍山藥及其制品生态原産地延期保護成功;2023年溫縣鐵棍山藥被農業農村部列入全國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全省唯一……

溫縣,蕩氣回腸!

徐宏星 攝

改革開放的春風,也讓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喜迎發展的春天。1978年,鄧小平揮毫題字:“太極拳好”。從此,太極拳成為溫縣乃至全國一張璀璨的名片;1980年,溫縣成為全國首批甲級開放縣;1992年第一屆“國際太極拳年會”在溫縣成功舉辦;2006年,太極拳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7年,溫縣被正式命名為“中國太極拳發源地”……2020年,太極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更是在全球叫響了“共享太極,共享健康”;近年來,陳家溝先後獲得全國第一批特色小鎮、全國文明村鎮、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河南省最美鄉村、河南省十佳文化産業村、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等諸多殊榮……

時光荏苒,如今,太極拳已傳播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太極拳和孕育滋養它的溫縣,以清新穩健、淡泊堅毅的姿态,向全世界傳播着最神秘的東方文化,最永恒的自然精神。

溫縣,蕩氣回腸!

徐宏星 攝

在砥砺奮進的畫卷裡,農業發展活力奔湧,交通網絡密集交彙,工業生産煥發生機:1984年春,在天津舉行的全國造紙機械評比上,溫縣馬莊造紙機械廠在衆多國家定點大廠中脫穎而出,獲得“亞軍”。馬莊不到1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星羅棋布分布着20多家企業;40多家制鞋類企業鱗次栉比的東梁所村,成為全國著名的涼鞋生産基地。1993年3月,河南省小康村建設座談會在溫縣召開,李長春參觀了首批達标的小康村——溫縣馬莊村和東梁所村。上世紀80年代起,以鄉村集體為主體的工業企業成批出現,工業生産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形成了以縣營企業為骨幹,鄉村集體企業為主體的工業地,并建立了能源、機械制造和加工、建材、塑化、造紙、食品等多門類的工業體系,人們感受到了時代前行的澎湃潮聲。

時光轉至2024年,有着40年調味料研發生産曆史的溫縣,已成功獲評“中國速食調味料之都”:56家速食調味料企業、22家食品裝備制造企業、12家食品添加劑企業、53家食品印刷包材企業、17家食品研發機構、36家食品類物流運輸企業、2000餘家食品類電商企業等,從品類研發到味道供給,從食品生産到包材印刷,從裝備制造到規模生産,從電商銷售到物流運輸,以2480餘家食品産業鍊企業彰顯了“食”在溫縣、“味”來美好的幸福感。

溫縣,蕩氣回腸!

這是溫縣以食品産業新動能聚勢而躍的一個個突破,讓溫縣這個全國調味料産業的“隐形冠軍”在風起雲湧的味覺市場上一次次成為耀眼的明星,也讓“特色農業之鄉、食品藥品之都、太極文化之城、生态宜居之地、平安幸福之區”——溫縣聚力打造的這“五張名片”更加閃亮。

這一部艱苦卓絕的奮鬥史詩,砥砺着士志于道的革命氣節;這一部波瀾壯闊的恢弘樂章,彰顯着共産黨人的卓越智慧;這一部舉世矚目的曆史奇迹,解讀着奮勇前行的制勝法寶。

溫縣,蕩氣回腸!

王帥 攝

昨天,英勇的溫縣兒女在黨的堅強上司下,以敢打硬仗、敢闖難關的勇氣和智慧,把曆史性的變革和成就寫在了古溫大地;明天,溫縣兒女将繼續發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和更加昂揚的鬥志,繼續書寫新時代溫縣高品質發展的壯麗篇章!

溫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崔新娟 報道

圖檔來自今日溫縣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