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因統治成本過高,英國無力把殖民地變為自己的國土

作者:高博新視野

巅峰時期的大英帝國有多強大?

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在1865年曾這樣描述盛極一時的“日不落帝國”:

“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洲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洲是我們的金礦,印度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

因統治成本過高,英國無力把殖民地變為自己的國土

大英帝國人類曆史上最強大的帝國,比二戰後的美國還要強大。

大英帝國誕生了工業文明,是現代文明的總設計師。

世界上,除了歐洲大陸,幾乎都是大英帝國的碎片,包括現在的美帝國,五百年來,大英帝國的影響力遍及整個藍星。

大英帝國巅峰時領土多達3550萬平方公裡,人口達到四億多,曆時3百多年,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度最廣的國家。”

如今英國的面積僅24萬平方公裡,人口僅6702萬。

為何如此強大的大英帝國,卻沒有把自己的殖民地變為自己的國土。

是能力不夠還是主觀意願不強?兩者因素都有。

首先,英國建立殖民帝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擷取經濟利益、擴大影響力和維護國家安全。

将殖民地變為國土并不是英國殖民政策的主要目标。

另外統治是需要成本的。

英屬印度獨立的時候,英國從印度接回了十萬公務員,甚至比當時英國本土的公務員都多。

這些都是在英國出生、受教育、隻不過被派駐到海外領地的純正英國人。

為了給這些人就業,二戰後英國不得不大搞國營企業,盡力給這些回國的英國人創造就業崗位。

十萬公務員還僅僅是英屬印度殖民地而已,如果要将殖民地本土化,需要的公務員,起碼暴增幾倍。

英國本土人口不夠。

因統治成本過高,英國無力把殖民地變為自己的國土

是以英國更傾向于通過間接統治的方式來管理其廣闊的殖民地,這種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成本,同時保持對資源和貿易的控制。

其次,将殖民地變為國土也在實際操作上存在諸多困難。

  1. 許多殖民地距離英國本土很遠,這使得直接管理變得困難且成本高昂。
  2. 文化差異:殖民地與英國本土在文化、語言、宗教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将這些地區直接納入國土可能會引發嚴重的文化沖突。

3,人口問題:由于英國本土發達,大多數殖民地落後;若将殖民地納入國土,殖民地居民就會成為英國公民,這可能會導緻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給英國本土帶來巨大壓力。

因統治成本過高,英國無力把殖民地變為自己的國土

4,導緻政治結構問題:英國的政治體系是建立在議會民主基礎上的,如果将殖民地納入國土,就需要重新調整議會席位配置設定,這可能會改變英國的政治格局。

5,經濟考慮:“間接統治殖民地”,可以讓英國更靈活地制定經濟政策,以最大化其經濟利益。

其三,英國采用“間接統治”的政策優于俄羅斯的吞并和法蘭西帝國的直接統治。

這種政策允許英國通過當地的統治精英來管理殖民地,既保持了對殖民地的控制,又避免了直接管理帶來的高昂成本和複雜性。

這種政策在印度等地區得到了廣泛應用,并被證明是一種相對有效的統治方式。

曆史上,英國确實曾經嘗試将一些殖民地更緊密地納入其統治體系。

例如,1707年的《聯合法案》将蘇格蘭納入了大不列颠王國。然而,這種做法并未在其他殖民地廣泛推行,主要是因為上述提到的各種困難和挑戰。

因統治成本過高,英國無力把殖民地變為自己的國土

其四,國際政治環境的變化。

随着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發展,将殖民地變為國土的做法變得越來越不可行。

相反,英國開始逐漸放松對殖民地的控制,最終導緻了大英帝國的解體和殖民地的獨立。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英國沒有将大多數殖民地變為自己的國土,但它确實建立了英聯邦這一獨特的國際組織。

英聯邦将前英國殖民地以一種松散但有意義的方式聯系在一起,保持了某種程度的文化和政治聯系,同時尊重各成員國的獨立性。

因統治成本過高,英國無力把殖民地變為自己的國土
因統治成本過高,英國無力把殖民地變為自己的國土

此外,英國還保留了一些小型的海外領地,如直布羅陀、福克蘭群島等。這些地區雖然不是英國本土的一部分,但在很大程度上受英國直接管轄,可以被視為英國領土的延伸。

總的來說,英國沒有将殖民地變為自己國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文化、政治、經濟等因素的綜合考慮。

英國選擇了一種更為靈活和成本效益更高的統治方式,這種方式雖然最終導緻了殖民帝國的解體,但也為英國在後殖民時代保持全球影響力提供了基礎。

英國不将殖民地變為國土的決策,反映了其在帝國管理上的pragmatism(務實主義)。

這種做法雖然沒有将殖民地永久納入英國版圖,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有效地維護了英國的利益,并為英國在後殖民時代的國際地位奠定了基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