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體重力車 從用重力走路 到人類的又一次進化 ——省力護膝護腿美腹

作者:豁達雲朵kO1

中國 重慶師範大學 下裡

(個人原創,版權所有,歡迎引用或轉載,請據實注明出處。)

前 言

古今中外,見聞過乘船、乘車、乘飛機、乘宇宙飛船等,就從來沒見聞過人們,自己乘自身的。本文,将針對自己似乘自身的有趣問題,進行探索。

事實是這樣發生的——

起因于一次次上下樓層梯步,偶然突發奇想,借人體重力,在下丹田穴位處,與丹田肌肉鼓勁,進行二力合一發力,在走路中試用。果然感覺輕松了許多,尤其是上樓層梯步,那種輕松與累的差别,真是太大了。一次好奇心,收獲了豐厚的客觀事實回報。迅即着手,進行“實踐—認識——實踐”的一次次循環。現撰寫成文,以享讀者。

一、基本方法:全身放松,意守丹田(肚臍下三橫指的下丹田穴位),輕微前傾身體,借助重力,後蹬前踩,四肢隻起傳遞力的作用。

首先走好第一步:上坡(或上樓房梯步)時,想着丹田穴位位置肌肉群的任意一個點,作為目标,用目标點肌肉鼓勁(心裡别在意鼓勁得怎樣)。

連同借助重力,在目标點位置,一并向後腳蹬方向,指向着地點發力。使力傳遞至後蹬腳觸地(或梯)位置,即整個身體的着地(或梯)支撐點,也是丹田位置發力,傳遞到的動力受力終點,還是地(或梯)對身軀的反作用力點。

與此同時,前腳受後蹬腳,後蹬作用産生的反作用力向上彈,而自然協同向上擡起。

随着走路姿勢的前傾慣性,向前下踩,後腳被反作用力,向上前方推而跟進,完成第一個步子。

接着交換用腳,做同樣運動,走完第二步、三步,直至目标終點。

平走和下坡,動作要領都同走上坡路,隻是力度比上坡時小許多。

二、發力特點:妙借重力。用以搭上一些人修煉與運用丹田功夫的核心位置——下丹田穴位,在走路行徑中的“班車”。

三、練習技巧:每一次在丹田位置發力,盡量在感覺到身體重心,丹田穴位,腳下着地(梯)點,當三點合一線之時,是沿着這條線指向着地(梯)點發力的最佳時機,這是一個理想狀态。

實用中,堅持練習,假以時日,會因形成條件反射,動作會逐漸協調自如。這是筆者已經體驗到了的客觀事實。是以,由衷向人們推薦。

四、操作要領

為了幫助人們了解和運用,借助重力,在丹田位置發力,而走路的具體方法,形成連續完整的走路體系,現将相關操作要領提示如下:

人體重力車 從用重力走路 到人類的又一次進化 ——省力護膝護腿美腹

明白了以上操作要領,并勤加練習,相信人們很快就能适應借助重力,在丹田位置處發力走路!

五、應用心得

據筆者體驗,圍繞如上“操作要領”,應用中,可結合以下一些因素思考,在練習中運用。

1、妙借重力的“妙”用,就是把身體重心輕輕“擱”置在丹田穴位。“擱”這一時刻——

包含着六重含義:(1)、身體重心,丹田穴位,腳 下着梯(地)點,三點合一線了。(2)、“擱”上了。(3)、丹田肌肉應同時輕輕鼓勁,并進行二力合一發力了;與此有節奏性的承重腳(即後蹬腳 )下,腳掌着梯(地)點,悄然發生“蹬”的作用了。

(4)、腳下着梯(地)點,同時産生反作用力,把身體向上彈了。(5)另一隻腳協同向上擡了。(6)、形成承重腳金雞獨立式(或步形)了。

2、将金雞獨立式,連續走,就形成完全的用重力走路了。

關于金雞獨立式(或步形),就是一隻腳站立,另一隻腳受反作用力,稍上擡而懸空的一種(半)站立姿勢。

從平常生活中找個比喻,如童年時代,玩的一隻腳遊戲,誰沒玩過?就是這裡的金雞獨立式。按左、右腳,分别為承重腳,而形成左、右金雞獨立式。

3、上述:“1、”談及的“擱”,是特别使人覺得這樣走路省力,輕松愉快的關鍵環節。可借用生活中的另一比方,如曾見一些人用的手杖,或稱拐杖。

用手杖或拐杖走路的人,之是以覺得輕松些,是因為“杖”,為之分擔去了一些重力,通過“杖”傳遞到梯(地)上。

一方面,減輕了身體整體重量的負擔。另一方面,會使身體更容易達到走路中的平衡,而不緻摔倒。在用重力走路時,從丹田穴位,分别到兩隻腳掌,就是對應的兩根手杖或拐杖。

在此,就把其比喻為,置于兩隻腳體内的兩根名符其實的腳杖。這樣,把身體重心,輕輕擱置于三點一線的丹田穴位處。

如此一來,每時每刻,都拄着說是有形,實無形的,兩根如意腳杖走路,尤其是走上坡路,豈能不十分省力?

4、用重力走路的基本口決:後蹬、前踩。

前踩,是每一個金雞獨立式時刻的,下一次前踩行為,一并帶動着重心位移,當下一輪的三點合一線時刻,來臨即“擱”。到此,前踩結束,立即轉換為承重腳(後蹬腳)發生着後“蹬”作用。

這裡的後蹬,是從舊模式象形而來。當丹田位置處發力了,反作用力把身體向上彈起,此體态表現出來的形像,與舊模式中,用腳“蹬”産生出來的狀态是一樣的。

此刻沿用“蹬”,便于人們學習時,更容易從舊模式中,轉變到新模式來的,一種特殊表達用語,好過渡,好記憶。

真可謂“似蹬非蹬”,如果真“蹬”了,那就不省力了,由此,有如下感言,與讀者共勉。

位移重心到丹田,

金雞獨立可成功;

後蹬前踩是節奏,

似蹬非蹬多輕松。

5、走上梯步與走平步,不同的有兩點:(1)、身體微前傾的較多,幅度需稍大一點,因有了坡度;(2)金雞獨立式(或步)時,非承重腳順勢上擡的懸空高度,宜稍高一點(比梯步本身的高度略高一點),才便于接着進行“下踩”步。

6、待比較熟練後,借重力走路,将平常的雙腳的兩條平行線路,更換成重心保持正中一條線的形式。

這樣,前進過程中,重心始終保持正前方,位移趨勢,避免了前後兩個相鄰金雞獨立式(步),須左右位移,形成人體對應左傾一下,右傾一下,似乎覺得别扭的不自在。

即使在舊的走路模式中,除了舞台上模特表演時走直線步,而不左、右傾外,一直都是在按左、右傾而走的,隻是人們沒加以有意注意而已。

其方法,是雙腳走外八字形。走路過程中,一是行進線路是一條直線,避開腳掌步形,與模特走路對比,外形沒有差別。

二是每一步雙腳的,同時着地的狀态,都呈“丁”字步,符合數學幾何學中的三角形的穩定性。即是說,比模特的腳掌着地(基本在一條直線上的狀态)更穩定。

這也符合生活的需要。因為模特的表演是暫時,短時間的,完全走直線是可以堅持的。當然,模特整體外形是更美觀,也勿容質疑。

普通人的生活走路,主要應從舒适,易操作考慮。倡導用外八字形走路,或許更适宜。

互相比較,因人、因時,因環境需要而異。各取所需,恰到好處。

7、待比較熟練後,輔以逆腹式呼吸法,伴随用重力走路模式習慣的養成,對美體健生,大有禆益。

基本操作:在走路行徑過程中,随着身體重心向前位移,先是略微擡頭伸腰,前進1至4步,這時,人體會自然吸氣(此時宜輕微閉嘴,僅讓氣體從鼻腔吸入)。接着,自然呼氣(同時微微張嘴),又前進1至4步。

然後,如此循環。

說明:(1)這時基本操作所形成的呼吸法,稱逆腹式呼吸。“1至4步”是一個參考值,可從試用中體驗、調整,以個人感覺易操作、舒适為标準,靈活掌握。

(2)、這裡的擡頭伸腰,與文中“一、基本方法”要求的“輕微前傾身體”,并不沖突,而是互相協調的。“輕微前傾”,是為了使人體,易形成與保持向前行的,慣性力的需要姿勢。再在已經形成,向前方慣性力的基礎上,進行擡頭伸腰。進而,比較自然形成逆腹式呼吸過程。

(3)、用重力走路過程中,擡頭伸腰時,身體便會自然适度挺胸。同時,腹部也會自然内收,并由此帶動自然吸氣。接着的自然放氣,又恢複到輕微前傾身體的自然S型體态。

這于人體美腹,還一并帶動胃腸道等内髒器官,産生生理性蠕動,并幫助消化等,都具有特别意義。

如果操作好了,并持之以恒,對人體更加強身健美,将會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4)、普通人操作逆腹式呼吸,都覺得困難,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受舊模式走路的局限,隻能主要注意,靠頻繁繃緊腿部肌肉發力,就須耗用相當部分的注意力。剩下的為數很少的注意力,用在逆腹式,以收腹帶動吸氣上,是遠不夠用的。使之易導緻心累,進而不能持久。

二是要改變生來就形成的固有胸式呼吸習慣,則需要長時間的免強自己,改變大部分有意注意,用在先收腹,或與吸氣收腹連同進行的逆腹式吸氣訓練,就更加難以堅持了。

三是一直沒尋找到适合自己的好方法。

用重力走路,因沒有了舊模式走路發力,耗用大部分注意力的負擔,再巧妙借用擡頭伸腰,隻需配合輕微閉嘴張嘴的簡易操作,而比較自然形成逆腹式呼吸。

經自己行為,創造所得的如此嗟來之食,豈不美哉!對身體健康大有助益,何樂而不為呢?

8、建議初學者:(1)、按兩大步驟進行。先暫不考慮用丹田肌肉鼓勁,待逐漸熟練後,則易如意加練。

(2)待熟練後,在原來三點合一線的基礎上,多加上承重腳 (就是後蹬形式腳)的,大腿内側的某一個點,形成四點合一線。

新增加的點,有兩個意義。一是使力傳遞,盡量不經過膝關節内部,有助于更好保護膝關節。

二是使重心的左右位移幅度,最大程度縮小,有益于更好地把控走路平衡,以便走出适合自己的更加美姿!

如上所述,抛磚引玉,僅供參考。

感慨:與大腿發力走路的傳統模式相比較,從實踐中,人們将會有這般感受——

六、用重力走路,乘着由自己身體,在走路行勁中,自然生成的、半自動的人體重力車前行

由來:用重力走路,沒有了傳統走路方法中,以大腿發力的源動力,但卻能進行,與用大腿發力作為源動力,一樣效果的行走。

而且享受着,似乎在被力,推着行走的輕松愉快。真有點像,是在立式,自乘着,兩腳順勢交替前行的人體車,似的那種感覺。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眼前的客觀事實就是如此!

為什麼會這樣呢?

辨析:由于行走中,突顯的某些相關作用,如用重力走路時,進行的相應操作,使身形構成了向前傾的某種特型姿勢。同時,思維、行動協調,把控着一定的方向。

在受到地(或梯)對人體的反作用力,與特型前傾動态力,即慣性力的二力互相作用,形成的特型合力,驅動着身體,自然向目标方向前行。

對比起來,這同生活中,在乘交通工具,才能享受到的,與路途相對運動的,感覺相似。索性借用到此處,進行形象化認識。

依據順着自身動作行為的勢态,形成的而“自生”;由因有相應動作行為的配合,才會産生特型合力,并推動人體向一定方向運動,而謂之“半自動”(否則,就是全自動了);緣于用重力走路為源動力起因,所緻的類似,乘車感覺狀态,稱之“人體重力車”。

簡言之,用重力走路,相當于自乘自生、半自動的人體重力車。

自人類的獨立行走,到如今的用重力走路——人體重力車,理應是人類淵遠流長的,走路曆史的又一次進化。

七、從用重力走路,探索人類走路的又一次進化

1、從人類基因變異的多樣性探索

從原始社會,距今已約170萬年。這樣的過程中,人體基因變異的多樣性,在人類環境的不斷變化中,帶來的自然選擇,基因漂變等。

影響基因,可能有所變化的相關因素,都在不斷地發生着很微妙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就是現代生物進化研究中,所涉及的微進化。

漫長的微進化曆程,遵循量變質變規律,從微觀到宏觀的飛躍性變化,總會有到達的時日。

是以,自人類直立行走以來,隻用到一種走路模式,一方面,實體學家們對走路主動力的來源,都是靠繃緊腿部肌肉鼓勁産生的。這種唯一解釋,是符合人類認知規律的。

另一方面,繼續微進化170萬年後,現代人類,有幸趕上了,走路發生飛躍性質變時期,全新開始,用重力走路,也就水到渠成。

總之,人類經過漫長的進化曆程,至今,與人類走路相關的基因、意識、行為,都在錯綜複雜的環境變化中,随之經曆了不斷地微進化。

最終完成了宏觀性的,從用腿部肌肉鼓勁用力的基本走路模式,到更高層次的,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曆史意義的,用重力走路模式的又一次進化。

2、從人類進化的特征探索

我們都知道,從猿到人的轉變,人類會制造和使用勞動工具,是人與猿相差別的根本特征。

例如,在猿完全轉變成人之際,若在一群猿類中,一隻猿用前腳,先後多次,擊打了三隻猿的身體部位。

假設其中有兩隻猿的反應,是被擊打了之後,或總是忍了,或是用前腳、後腳等,進行還擊。這都是猿的本能。

可有一隻猿,就稱第三隻。是用前腳,操起旁邊的一根長條硬性樹枝,用自己兩支前腳,折斷其尖端較軟的一小段扔了。

掄起剩餘的大段更加硬性樹枝,進行猛烈還擊,進而打敗了“侵略者”。于是,我們就說,這剩餘的大段更加硬性樹枝,就是第三隻猿制造和使用的“勞動工具”。當然,此時的第三隻猿,已經就是人了。

換言之,第三隻猿已是人了。是在第一、二隻仍然是猿的基礎上,因制造和使用了勞動工具,完成了從猿到人具有根本意義的,最後一次進化,使猿瞬間巨變成人。

在影響人類進化諸多因素中,錯綜複雜的環境變化,是極其重要因素。而且,環境愈惡劣,愈是能促成進化的形成及加速。

科學技術發達以來,給人們帶來巨大造福的同時,各種内外環境污染等副作用,愈發嚴重。

已有的走路模式,以腿部肌肉鼓勁用力走路,對人體腿腳發育、發達及成長,而且,又畢竟伴随人們行走,并渡過不平凡的很漫長時間,為人類的存在與生活,立下了不朽功勞等等。

确實起到了很多積極作用,與人們具有太深厚、太豐富的感情,這是無疑的。

但是,由此也帶來,越來越多的人,膝關節因過度勞損而提前退行性病變,腿部肌肉易覺疲勞,易感顯累等等,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卻是不可小觑!

從“物竟天擇,優勝劣汰”的生物進化觀出發,一直以來的傳統走路模式,因在實用中逐漸表現出諸多弊端,危害人們健康。環境變化的某些極端化,催化着進化加速,甚至飛躍。

是以,趨利避害,将是曆史發展過程中,人類走路進化,宜盡快産生走路新模式,以滿足人們身體健康的需要,當是必然!

現在,用重力走路,使腳不發力。與原來,靠頻繁繃緊腿部肌肉發力的,“勞動工具”走路相比較。

咱們現在,相當于制造出了,自己身體重量就具備的重力,為主動力來源。其中的兩隻腳,隻起傳遞力,并不發力的新式“勞動工具”走路。

前後兩種勞動工具,走路的外表形式相同,但其中的,内涵——走路主動力的産生,卻發生了質的根本性變化。

舊模式中,面對重力,雖然表象上看,對維持人體平衡起了積極作用。可是,一則,就因為腿部肌肉鼓勁用力向上傳,重力本身是向下的,兩個反方向的力相遇,本會引來更大的不平衡,這當是不可忽略的。

另則,日常生活中,重力常被人們覺得是一種負擔,這對用手杖或拐杖幫助走路的人,更有體會。而且,體型越偏胖的人,人體重力的負擔越大。

那麼,走路時,就須依靠腿部肌肉更大的鼓勁,才能使出更強大的力氣,用以克服重力帶來的相應阻力,方能得心行走。

而新模式中,重力是一種走路主動力的源泉。相對于舊模式,在極大程度上,可謂變廢為寶。突出的走路省力,和由此彰顯的護膝護腿作用,是舊模式望塵莫及的。

并且,還因為沒有了,與從下而上的腿部肌肉,鼓勁力的相撞,更容易獲得平衡感。

至此,理當認為,用重力走路形式,是在原走路形式基處上,包括與走路相關的思維、動作行為等的深度進化,而形成的更高層次或級别的,新質“勞動工具”——走路工具。特别省力的同時,護膝護腿更健康。

歸結起來,從例舉故事中的第三隻猿,曆經170萬年後,人們突發奇想,制造和使用了新質走路“勞動工具”,實作了走路模式的,瞬間巨變——用重力走路!進而完成了,人類走路的又一次進化。

用重力走路,乘着自生、半自動的人體重力車前行。相對于傳統的走路方法,特别省力,悠然惬意。護膝、護腿,又美腹。

現代人,趕上了用重力走路時代。從此,人類有了兩種走路模式。二者各具特點,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生活中,人們可以從實際出發,擇優棄劣,酌情取舍。适合自己,就是最好!

【備注】:參考資料:

(1)正确的走路是哪裡用力 杜心如 骨科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醫院 全國第77三甲醫院 大衆養生網 百度搜尋

(2)走路的秘密,宮派傳人何靜寒《走路功法》(之五) 武醫志 2023一03一18 上海 百度搜尋

(3)逆腹式呼吸法好不好 劉海燕

鶴崗市人民醫院 呼吸内科 副主任醫師 家庭醫生線上 百度搜尋

(4)人類基因的演化與變異研究(合集) 百度文庫 2023—05—19

(5)從原始社會到現在,人類一直在進化嗎?進化的變化有哪些?

百度搜尋 訴說科學 2018—09—26

(6)每年近100萬患者要換人工關節 搜狐網 南方都市報 2021一12一21 南都記者 李 文 通訊員 遊華玲 百度搜尋

二0二四年七月二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