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否》康姨母的媽,若有趙母半點心計,也絕不會讓王家走向末路

作者:黎筱洛

王家曾是京師顯赫豪門,幾經沉浮。而王家的命運,歸根結底,還是掌握在王老夫人手中。這位明眼善睥的老太太,心高氣傲,雄心勃勃,對家族前途滿懷遠大理想。可是她對兒女的偏愛,卻讓王家走向了不歸路。特别是對那個三天三夜才生下的大女兒康姨母的溺愛,簡直就是王家衰落的導火索。如果當年王老夫人能像趙括之母趙母那樣清醒睿智,又怎會走上這條絕路?趙母雖然兒子趙括當上了統帥大将,卻并未是以而驕傲。相反,她極力反對,力陳兒子不可大用。最終趙括領兵吃敗仗,趙母的明智確定了趙家不至家破人亡。那麼,如果把聰明智慧的趙母對調到王家,又會如何?

《知否》康姨母的媽,若有趙母半點心計,也絕不會讓王家走向末路

舊社會,母子情深卻不意味必然相愛

舊社會的氏族世家,母子之情往往是世人所深惡痾疾的。母慈子孝,誰似俎血親?可是,在權力與利益的驅使下,母子之間往往蘊藏着不為人知的隐患。母慈子頑,一母百子孝;母盲子昧,固步自封而不自知。

看似天倫之樂,其實母子之間的恩怨情仇,遠比夫妻或兄弟之間更為劇烈。宋徽宗趙佶一生與其母常在沖突,可見一斑。母子之情,說不清是愛是怨,恩是怨是仇,往往一言難盡。

在舊時王朝,母子之情往往被架空為子承父業、母為妻賢的權力較量。開明睿智之母,能讓子孫昌盛。而盲從迷信偏執之母,則往往成為家族的禍根。《史記》記載,始皇母後婷好權術,遂使秦君割據天下。汗武帝母文成皇後則智勇雙全,以母慈子孝收而複之。是以,母慈于子,子孝于母,往往隻是此等表面功夫。

國朝之時,舉世無雙的趙氏宗族,更是因為一母一子的對錯抉擇,釀成家族隕落與大廈将傾的畫龍點睛之筆。京師王家雖後起之秀,卻也因王老夫人一人之力,最終導緻家道中落。這母子之争,着實令後人深思。

王室昔年鐵腕,王老太曾位極人臣。先帝駕崩後,王氏由盛而衰,曾三出宮門。雖後回京師重振王旗,權力卻日薄西山。王家的命運,系于這位昔年賢明的王老夫人一人之手。

王老太年逾花甲,早已老态龍鐘。但她宿懷曠世雄心,不甘王家就此沒落,竭力扶持兒孫發迹。可惜王家子嗣,或膽小怯懦,或魯鈍無能,皆非人才。唯一有些權術手腕的,就是那個三日三夜待産的大女兒康姨母了。

康姨母生于疾苦,王老太視如掌上明珠,偏愛有加。自幼起,王老太便縱縱她狂妄自大的性情,對她的一切作為袒護有加。康姨母因受王老太這般溺愛,做事無度越發放肆起來。

《知否》康姨母的媽,若有趙母半點心計,也絕不會讓王家走向末路

她于王府處處作威作福,屢屢留下禍患。先是打死兩個丫鬟,接着又暗害小妾秦氏。她手段狠辣,行事無理,竟連嫡親妹妹都不放過。最終更是謀害寶玉王室血脈得寶貴金銀钗,将兄長王大人拉下水,險些葬送整個王氏家族。

但是,王老太對康姨母這等作為,從不加以管教。反而一味維護,竭盡全力為她開脫。王老太甚至呼籲兒子王大人放手一搏,同皇太後為康姨母讨回公道。可謂是孤注一擲,竟孰料最終陷王家于萬劫不複之地。

實則,早在盛家審問康姨母謀害金钗一案時,王大人深有疑慮,欲将康姨母繩之以法。可王老太執意相護,硬是扭轉乾坤,将有死無生的小女兒王大娘子推上了前台。王大人見母親如此偏袒長女,心懷不平,忿忿道:"母親您是真不疼我啊!"

趙母英明睿智挽救家族危機

與王老夫人明哲保身、溺愛子女不同,趙母英明睿智,舍生取義,明是非曲直,最終令趙氏宗族免于覆滅。

《知否》康姨母的媽,若有趙母半點心計,也絕不會讓王家走向末路

趙母出身名門,其夫趙括也是漢朝名将。趙括年少有為,勇冠三軍,深得漢武帝賞識。及武帝崩駕,趙括複為王莽朝廷鎮壓賊亂,立下赫赫戰功。王莽注意到趙括軍威素著,心懷戒懼,唯恐趙括造反,遂攝其兵權而授之僞爵。趙母見兒子受辱,大義凜然,力阻趙括受賜。

彌母将醒時,趙母屢言析理,殷殷告誡:"汝乃寒門布衣,奈何受辱如此?終非大丈夫所為!受王莽這般侮辱,皆因你前功蓋世,他實在忌憚你扞衛漢室有為。倘若你真做出什麼逆天叛道之事,那我與你今生今世,永世永世,也都與汝絕裂!"趙母雖顯赫世家,卻能居安思危,胸懷坦蕩,非但不為權力所迷惑,更能洞悉子嗣狂妄自大之禍患。

趙括深知克己複禮,豁達大度,謀無不就,官運亨通。奈何最終倒在了母親預言之下。趙括奉王莽調遣,平叛得意忘空門洞府,竟大逆不道,背信棄義,僞造诏書,詐降忠貞質子。既敗諸葛亮,掘墳剿餘衆,任意橫行。一時間,天怒人怨,趙括惹衆怨怒。唯趙母獨能引咎為德,值得贊頌。

她雖讀書屈指可數,卻有清醒的眼光和敏銳的思維,遠勝過多少打着讀書人旗号卻昏庸無知者。看到兒子步步為非,她矢言砺責,力阻瘋狂,力阻趙括重蹈覆轍。她明智謀略,救家族于水火。有史記載:"趙括當得統軍大将之位,趙母勸止,曰:'非也,将大用也。'括不聽,遂為諸葛亮所敗。"可見趙母之直言進谏,非但令趙家免于全軍覆沒,更是以得以延綿不絕。

若換做趙母在王家又作何抉擇?

假若趙母臨幸王府,當有何作為?姑妄言之。

《知否》康姨母的媽,若有趙母半點心計,也絕不會讓王家走向末路

趙母英明智慧,必然看破康姨母狂妄自大,作風乖戾的本質。她定會嚴加斥責,扼殺禍根。在王府,趙母必不手軟,直指康姨母生性狡黠,勸谕王老太:"此女行事無度,終将禍及王家!華封世族,豈可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昔年我固然勸阻趙括意氣用事,今日我勸阻閣下,無非出于一片赤誠之心。"

面對趙母直言不諱,王老太難免汗下虛驚。她雖偏袒有加,卻也知康姨母作為過火。必然懷疑趙母所言非虛。屆時,王老太隻怕暗自尋思:"我輩做母親的,可有一日不偏重兒女?兒行千裡母擔憂,女哭一聲母心傷。而今這趙母行事如是,莫非我偏愛康兒的做法過于放縱?"一旦起了這般疑慮,王老太自會三思而行。

趙母高明,不啻于此。她更會與王大人談心說理,引導王家子嗣奮發有為。"閣下皇孫貴胄,身懷異才,為大丈夫,怎生心細如塵?你看康氏胡作非為,如此肆虐作惡,豈非害人害己?你雖年輕氣盛,難免受母親溺愛的影響,然而母慈子昧,終非長久之計。倘若你三思而行,及時覺醒,還來得及挽回王家頹危。"

倘若王大人聽從趙母教誨,痛下決心,果斷廢馬革車,換一個更賢惠持家的家主,必能重振王家雄風。王室血脈終極寶钗,也不緻為康姨母卑鄙無恥之徒所奪,王家聲名全在。

母慈子孝固不應如王家般偏執

母慈子孝,人之常情。但溺愛偏執,終遭其殃。曆史往往給出最好的注腳。

曾幾何時,王家也是京師名門世族,地位顯赫,門庭若市。可謂富可敵國。王老太身居高位,本應為家族長遠打算,保全王室香火。誰知她卻囿于一時偏愛,将王家推上了不歸路。

康姨母狂妄自大,犯下累累罪行,王老太不僅沒有予以懲處,反而縱容有加,置親族性命于不顧。

《知否》康姨母的媽,若有趙母半點心計,也絕不會讓王家走向末路

身為人母,總難免對子女有過分的溺愛。但賢明之母,必然能在恰當的時候收手,切莫放縱到無可收拾的地步。既要心存寬厚,也要嚴格要求。正所謂"子非我息,母私莫strukxqsx"。唯有如此,才能将王室子弟培養成才,不緻誤入歧途,葬送名門。

與王老太截然相反,趙母行事果決睿智,決不姑息遷就。她明知兒子趙括武勇加身,倘若膨脹狂妄,必将禍亂朝綱。于是當機立斷,直言不諱。最終成全了趙括一世英名,令趙氏香火得以延綿不絕。有趙母這般英明,趙家自然能屹立不倒。

倘若乾坤再造,趙母臨駕王家,則未必會有如此慘劇發生。趙母必能在第一時間識破康姨母乖戾狡黠的本性,予以當頭棒喝。她這般睿智,定然能看清王家前路将會陷入何種窘境,果斷予以扭轉乾坤。況且她還有當年教訓趙括的決斷經驗可循。

《知否》康姨母的媽,若有趙母半點心計,也絕不會讓王家走向末路

再者,趙母必會引導王大人痛定思痛,重新振作。她不怕傾囊以告,必将王家興衰休戚探讨得一清二楚。隻要王大人有覺悟,必能将王家拽離險境。

縱觀史書,固然有過分偏執溺愛的父母,但賢明英武的前輩更是不絕如縷。如齊宣王偏信姬娥而殺趙盾惹衆怨怒,但他也是"起自裴回"的開國功勳。世人往往隻記住一代人的糗事,而忘卻過去的輝煌。

愛子之心,人人有之。但終有放手的一天。賢明父母,必有高于常人的洞見力,方能道出陽關大道。王老夫人一世英明,隻可惜雲遮霧罩,盲目偏執,最終埋沒了王家前途。我輩後人,豈能不鑒而有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