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鵝不食草(發散風寒藥)

作者:言身醫社
鵝不食草(發散風寒藥)

中藥鵝不食草在唐代使用較為普遍,《食療本草》謂其“療痔瘡”;《本草拾遺》謂其“去目翳,挼塞鼻中,翳膜自落”;肖炳《四聲本草》謂其“通鼻氣,利九竅,吐風痰”。《本草綱目》較高地評價了本品的特殊功用,并将唐宋以來的用藥經驗加以總結,謂其“解毒,明目,散目赤腫、雲翳,耳聾,頭痛,腦酸,治痰瘧,(音hōu hē,即哮喘痰鳴,喉中如拽鋸之聲),鼻塞不通,塞鼻瘜自落,又散瘡腫。”其後,《醫林纂要》謂其“截瘧,止痢”;《植物名實圖考》謂其“治痧症”;《生草藥性備要》謂其“理跌打骨折,止痛消腫”。

鵝不食草(發散風寒藥)
本品出自唐代孟诜所撰《食療本草》,又名:石胡荽,食胡荽,野園荽,雞腸草及地芫荽、滿天星、地胡椒、大救駕、三節劍、山胡椒、二郎戟、通天竅、散星草、三牙鑽等。李時珍認為該藥“生石縫及陰濕處,小草也,高二三寸,冬月生苗,細莖小葉,形狀宛如嫩胡荽;其氣辛熏不堪食,鵝亦不食之……亦名雞腸草,即此草也。與繁縷之雞腸名同物異。”說明其得名與其有刺激性的香氣及生于石縫有關。
鵝不食草(發散風寒藥)

中醫

中藥鵝不食草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石胡荽的全草。大陸南北多數地區均有分布,野生。5~6月采集,鮮用或曬幹用。藥材性狀:氣微香,久嗅有刺激感,味苦、微辛。以灰綠色、有花序、無雜質、嗅之易緻噴嚏者為佳。生用。

本品性味辛,微溫。主歸肺經。具有發散風寒,通鼻竅,祛痰止咳,止痛的功效。

注意:本品對胃腸道黏膜有一定刺激性,并加強胃壁收縮,引起平滑肌痙。

鵝不食草(發散風寒藥)

現代藥理

中藥鵝不食草含蒲公英甾醇等三萜類成分、β-谷甾醇、豆甾醇、揮發油、黃酮類、氨基酸、有機酸等。

中藥鵝不食草所含揮發油和醇提取液有抗炎、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全草熱水提取物和黃酮類成分有抗過敏作用。其對白喉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乙型鍊球菌、肺炎雙球菌、卡他球菌、傷寒杆菌、福氏和宋氏痢疾杆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等實驗菌株均呈高度敏感,對結核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抑制流感病毒、黃疸出血型鈎端螺旋體的作用。體外試驗有殺蛔蟲作用。本品對四氯化碳導緻的小鼠肝損傷模型有保護作用;其所含的α-次甲基-γ-内酯結構的化合物有抗惡性良性腫瘤和細胞毒素作用。

時間:2023
鵝不食草(發散風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