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關心自己”不能治愈現代人的精神内耗?

作者:伊蝶社

“關心自己”在福柯晚年的著作裡往往連用,形成了一個頗具魅力的詞組。福柯“關心自己”的實質其實不是現代社會中的“心靈慰藉”或者“對自己好一點”。相反,他是在現代社會規範危機下,借助古希臘人生活方式的描述,思考另一種積極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在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中引用過這一段拉丁文寓言,大意是有個女神叫“操勞”(cura),有一天,她經過一條河,一時興起,抓起一片土,便造了個東西,并懇請天神朱比特賜予它靈魂。此物完成後,操勞女神便想賜名于它,天神和大地之神都想争奪這個“冠名權”,于是三位神明都請農神薩圖恩(saturn)仲裁。農神認為,此物應有三屬,靈魂屬于天神,肉體由土做成,屬于大地,若要讓它的靈肉和諧,就必須屬于操勞女神,并将它命名為“人”。這個故事引出了海德格爾對作為塵世存在者的“人”之本質的思考:若要為人,一輩子必須操勞。但是,“操勞”這個詞的拉丁語對應詞“cura”又還有幾層意義:第一層意思是“關心”,第二層意思是“治療”,換成現在流行的網絡用語,就是“治愈”。

作為海德格爾并不那麼教條的讀者,福柯對“操勞”一詞的讨論自然秉承前者的思路,但又有所不同。海德格爾的“操勞”總有着基督教的陰郁色彩。《聖經》記載,人肉身由土地做成,由上帝注入靈魂,堕落伊甸園後,操勞一生,胫毛脫落而死。這一段表述雖未用“操勞”一詞,所用的“勞作”(labor)一詞也突出了人生之困頓和艱難。作為“此在”的人的操勞不僅毀損肉身,而且讓人心中煎熬,直到“終有一死”,方能解脫。但是,福柯卻更在意“操勞”中所謂“關心”的含義。他也梳理了“操勞”一詞的詞源流變,但這個梳理,和他另一個概念“自己”有着密切的連接配接。“關心自己”在福柯晚年的著作裡往往連用,形成了一個頗具魅力的詞組。

為什麼“關心自己”不能治愈現代人的精神内耗?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視覺中國 供圖)

法語裡的“自己”是反身代詞soi,福柯另用法語“關心”(souci)對譯拉丁語“cura”,并将這個概念的源頭拓展到古希臘世界。他說,古希臘人的對“關心自己”這個表達也有一個說法,叫作epimelei heautou,這個表達的意趣不亞于海德格爾引用的那個拉丁故事,而情調則完全不同。epi-這個字首多指:在其後,追随某物。“melei”的原型是動詞“melos”,其本意是“有節奏地歌唱”,英語中的“旋律”(melody)一詞便來源于這個動詞。而後面的“heautou”,是古希臘語“這個自己”的意思。是以,這個表達的字面意思即“讓自己跟着别人的節奏歌唱”。

由此看來,“關心自己”最初是讓“自己”服從于别人的指導和規範的含義。但是,這種指導和規範并不一定帶來“自己”身體的損耗和精神的煎熬,而是讓人沉浸在某種類似歌聲和音律的節奏之中,實作身心的調和。後來,“melei”一詞又衍生出類似于英語“沉思”(meditation)的含義,但是,在古希臘羅馬時代,“沉思”不等于反複思考的意思,而是一種對思想的應用,簡單地說,“沉思”指的是一種實踐方式,即将思想不斷地施加于人的日常生活和行動中,以檢驗自己究竟有沒有完善地踐行思想。這種“沉思”活動和“有節奏的歌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歌唱的完整依賴主調旋律和節奏的重複,而思想的踐行和操練也依賴不斷的重複。

為什麼要這樣将思想行動不斷地加諸自身呢?這樣的重複踐行和操練會不會加重人生的枯燥,甚至成為現代人所謂的“傳銷”和“洗腦”呢?福柯真不這麼認為。首先,在古希臘羅馬文化中,“關心自己”并不意味着身體在塵世或社會中的沉淪,而是被用來調和靈魂中崇高和卓越的思想和身體中不受控制部分的關系的手段。它最終的目标是實作身體和靈魂的和諧。是以,對身體的有效關心,最終達到的是“療愈”。這也是“操勞”所對應的拉丁語詞“cura”重要的含義。其次,“關心自己”能夠揭示“自己”背後的真理,進而讓人過上一種“哲學生活”。

為什麼“關心自己”不能治愈現代人的精神内耗?

《我是女王》劇照

福柯認為,在古代西方社會,包含了三種哲學方法:第一種是教學技術,哲學家通過他人的教授獲得真理;第二種就是“關心自己”,哲學家通過将真理加諸自身,把握真理的方式;第三種就是修行,哲學家通過不斷改造自身的生活方式,來獲得自身所蘊含的真理。而在這三種方式中,“關心自己”成為溝通第一種和第三種手段的一個中介和樞紐。之是以是這樣,是因為“關心自己”的第三個次元:“關心自己”靠每個人自己是沒有辦法實作的,總是要訴諸兩個次元:第一是真理和自己的關系,第二個就是他人和自己的關系。

這就導緻晚年的福柯逐漸地将“關心自己”這個概念的地位提得越來越高,甚至大有取代教學和修行這兩個次元的趨勢。福柯發現,“關心自己”可以生産出一種完全不同于教學活動所産生的真理,後者是一種依靠某種理性原則認識事物的真理。他以蘇格拉底這個人物來讨論這一問題。學過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思想的人都知道,蘇格拉底的思想可以用一句箴言概括:“認識你自己。”“認識”這個詞意味着,可以通過教學的方法,像把握事物本質那樣把握人自己。但是,福柯卻認為,“認識自己”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哲學中“關心自己”的一個次元,它窄化了“關心自己”這種哲學方法,進而讓古代社會的哲學文化在走上頂峰的時候陷入了危機。

“認識你自己”是古希臘德爾斐地區的神廟箴言,這個神廟同時預言蘇格拉底是當時古希臘世界最聰明的人,後者不相信,便找了當時公認的三種聰明人加以驗證:政治家、詩人和匠人。通過驗證,他發現,這些人對自己所掌握的真理,乃至自己和這些真理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真的十厘清楚。當然,蘇格拉底也不清楚自己掌握了多少确定的真理,但他至少知道前面三類“聰明人”既不知道真理,也知道自己不知道确定的真理。于是,他靠這種自己的“無知”,獲得了某種“智慧”,印證了神廟的預言。

為什麼“關心自己”不能治愈現代人的精神内耗?

“認識你自己”是刻在古希臘德爾斐地區阿波羅神廟的三句箴言之一(視覺中國 供圖)

對于這種了解,福柯提出了質疑。他指出,蘇格拉底并不那麼想認識真理,也不是關心真理的确定性,而是他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這些号稱追求真理的人,其實是不關心自己的。正因為他們不關心自己,就想當然地将自己所學的東西看作确定的真理。這就既限制了自己對真理的探求,也限制了他們把握真理的能力。但是,蘇格拉底卻通過對話不斷迫使他們追問自己,反思自己是不是掌握了準确的真理。這就調動了被追問者的靈魂,進而讓靈魂不斷審視自己的肉身和行動,進而讓對話者開始“關心自己”了。其次,通過對話和追問,蘇格拉底也接受了他人的追問,得到了很多知識,他的靈魂也在追問這些知識的确定性,并通過身體踐行來驗證它們,這同樣調動了蘇格拉底對自己的關心。由此,蘇格拉底開啟了“關心自己”的新模式。這一新模式的首要特點是,“關心自己”總是對每個人和所有人關心。

當然,福柯也說,在此之前,古希臘社會已經出現了号召個人或者集體“關心自己”的人。但是,這種号召總是和特定的政治危機相關,比如古代雅典的政治家和詩人梭倫,總是在雅典人對政治前途不明确的狀态下,号召雅典人“關心自己”。但是,這種對“自己”的關心,總是專注于“自己”在特定時刻的政治利益,而不是對自己“靈魂”和“身體”關系的持久關注,不僅如此,這種“關心”更多的時候面對城邦中的所有公民,而不是特定的人。

蘇格拉底卻不是這樣,他強調讓每一個雅典人“關心自己”,而非整個雅典人群體。不僅如此,這個關心和具體的政治處境和特定的政治利益沒有關系,而隻和每個人心靈和身體行動中所展現的真理相關。其次,僅僅依靠自己是沒法“關心自己”的。蘇格拉底強調,需要通過與另一個人的交流和讨論,迫使你發現什麼是你的“自己”,進而轉向一種探求和實踐真理的行動,讓身體和靈魂成為真理的表征和容器。但是,那個迫使别人關心自己的人,同樣也在探讨和言說的過程中,說出真理,最終也走向了踐行真理的道路。這種彼此生産真理的活動在語言交流中無休無止,直到某個探索者的心靈和身體都在真理中達到調和與穩定。而對一生緻力于追求真理的蘇格拉底而言,這種探索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天。

為什麼“關心自己”不能治愈現代人的精神内耗?

亞裡士多德教導亞曆山大大帝(視覺中國 供圖)

福柯詳細分析了蘇格拉底死前的一個重要行動,就是要求追随者給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sklêpios)獻上一隻公雞作為祭品。他指出,這個舉動包含了蘇格拉底對死亡的了解。蘇格拉底在号召雅典人關心自己之後,迎來了雅典人的死刑判決;這個判決在别人看來是悲劇,在蘇格拉底看來是一種“治愈”:雅典人隻有在疾病痊愈時,才會把公雞作為祭品,獻給醫神。在《申辯篇》中,蘇格拉底指出,他曾經向雅典民主派和貴族僭主派“宣言直谏”(parrhesia),号召他們關心自己的行為和靈魂。但是,這些做法都失敗了,蘇格拉底數次被迫害,幾近死亡的邊緣,而雅典人的政治危機也沒得到改變。

福柯由此指出,蘇格拉底這種迫使他人關心自己的行動,并不像之前梭倫那樣,是為了解決雅典的政治危機,而是為了激發雅典人(包括蘇格拉底自己)對自己心靈中真理的發掘和踐行,最終達到療愈自己的目的。隻有蘇格拉底踐行了這個目标,并發現了療愈的方法:死亡。人一旦死亡了之後,精神和肉體的界限就消弭了,這其實是兩者的最終和諧,個人也就達成了“關心自己”的目标。這一死亡繼承了海德格爾的看法:死亡是對人一生操勞的解脫,但還有海德格爾所不具備的意義:慎重面對死亡,将它變得有儀式感,也是一種對生命本身的治療、修複和完善。

為什麼“關心自己”不能治愈現代人的精神内耗?

《獅子之家的點心日》劇照

這就激發了福柯對“關心自己”最重要的一個面向的讨論。所謂的“自己心靈中的真理”究竟是什麼?在福柯看來,這就是社會關聯的一種規範,福柯将之稱為“倫理關系”。倫理關系的真理和現代社會中自然科學的真理并不一樣。首先,這種真理總是展現為人們為了探索真理和身心的完善所建立起的一種彼此制約、彼此改造的關系,最終生成了共同體交往中遵守的規範。

其次,福柯特别強調,這種顯現真理的規範不是對每個人都一樣的規則或者法律,而是依靠每個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身心關系所建立的一種靈活的人際交往原則。不僅如此,這種規範不僅制約被規範者,而且通過被規範者的回報和行動,反過來制約規範的制定者,迫使他調整規範。

最後,這種人際交往的規範不是永遠存在的,如果規範制約的一方無法做到規範的要求:例如,他發現自己的行為不再能承受規範所試圖表達的真理,他可以選擇各種程度的退出:不再聯系另一方,退讓,甚至接受未能履行規定的懲罰,極端情況下,這種懲罰甚至是被另一方殺死(福柯發現,在古希臘悲劇故事中就記載了這種情況)。另外,規範制約的一方,如果覺得通過關心自己,臨時達到了一種身心的平衡狀态,或者發現了自己心目中的真理,他也可以在另一方同意的情況下,退出這種人際交往,直到他重新發現自己再次出現迷惘,找不到真理的危機的時候。

為什麼“關心自己”不能治愈現代人的精神内耗?

《雖然有精神病但是沒關系》劇照

是以,福柯“關心自己”的實質其實不是現代社會中的“心靈慰藉”或者“對自己好一點”。相反,他是在現代社會規範危機下,借助古希臘人生活方式的描述,思考另一種積極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全球現代社會的規範形成于17~18世紀的西歐,它包含如下特點:首先,它是單中心的,總是來自現代政治組織和生産組織的中心——國家政府或公司管理層,然後拓展到每一個人身上。其次,它總體上對每個人而言是一樣的,強調每個人具有平等的權利,也就必須接受平等乃至同質的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不僅如此,它以人的生命安全為借口,迫使人接受這種同質性的規範。最後,這種規範并不關心人的“靈魂”或者“精神”,或者說,它總是從身體出發,來關心人的“靈魂”或“精神”。

而福柯認為,一旦以“關心自己”為中心,這種整齊劃一卻傷害人身心健康的社會規範就會消解,而從不同個體的需求出發,追求真理和個體自我完善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就會出現。人們不再僅僅關切身體的安全和快樂,而是試圖探索自己的精神狀态和身心關系,塑造各種豐富而異質的生活方式。人們敢于向他人袒露自己的秘密和困惑,敢于向權力袒露真實想法;出于對真理的敬畏和積極生活的渴求,當權者也敬畏真理,敬畏每一個個體的表達和訴求。福柯認為,這是一種為真理敢于冒險的生活方式。人們不再以生活中的“小确幸”而犧牲自己的生活追求,也不再像海德格爾那樣,被生活的操勞本質所束縛,逆來順受。“關心自己”将個體的經曆遭際轉化為綻放生命的動能,喚起他們對他人、社會和真理的關切,即便死亡帶走此生,也造就了生命在自我轉化中的治愈。

為什麼“關心自己”不能治愈現代人的精神内耗?

《俗女養成記》劇照

這讓我想到這個故事,在人生的終點近時,已患上艾滋病的福柯與一位青年學生聊天,後者提到了自己對政治、生活和欲望的諸多困惑,福柯耐心解答,并勸誡他說:不要怕活着,亦不要怕死去。是的,“關心自己”是當代人的“毒藥”,也是“解藥”,唯獨不是“雞湯”,隻有活出别樣的人生,才能靜待和諧坦然的一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