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仇外”和“愛國”?誰有資格定義?有些媒體人少來指指點點!

作者:齊齊遇山海

有位媒體人出言批評網民的所謂“仇美仇日”言論,認為這些都不是愛國,還擔心會導緻“極端民族主義”。這番言論立刻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引發網友熱議。媒體人直言網民針對美日某些負面言行的批評和譴責,僅從行為上看,不一定就是愛國。

“仇外”和“愛國”?誰有資格定義?有些媒體人少來指指點點!

這些言論确實源于對國家利益的維護,也展現出民族認同,具有某種愛國色彩。媒體人把這些言論概括為“仇美仇日”,并認為會導緻“極端民族主義”,是否太武斷和倉促了?他憑什麼權威來界定網民的言論就是“仇視”?群眾的愛國情感就非要按他的标準來,否則就是“極端”?

這本質上是對言論自由的一種過度限制。正常的愛國情緒是多元的,可以有理性批評,也可以有感性抗議。民族主義本身也不可一概而論,并非任何形态都屬于“極端”。公民對國家事務的讨論權和監督權,需要在法律架構内得到尊重。

“仇外”和“愛國”?誰有資格定義?有些媒體人少來指指點點!

愛國沒有統一的定義,它是随着時代變遷而不斷進步的。老百姓的愛國方式,不應該也不必然要符合某些所謂“專家”或“權威人士”的标準,因為他們才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真正主人。人民群衆的智慧和力量,從曆史上看并不比某些自以為“明白人”差。

這位媒體人的言論,充其量代表個人觀點,但不具有為廣大群眾立标準的資格。他像在居高臨下地說教,但真正關心這個國家的普通老百姓,未必需要他的批評指導——相反,也許是他需要多聽聽人民的聲音。

“仇外”和“愛國”?誰有資格定義?有些媒體人少來指指點點!

不能否認,網上确實存在一些極端和不理性的言論,但這隻是一小部分。用個别極端案例,來否定網民集體的愛國情感,是非常欠妥當的。這位前媒體人在批評國内“仇視”的同時,對美日語境中大量的“仇華”言論卻絕口不提,這本身就是雙重标準。

我們需要的不是隻批評本國群眾,而是在維護國家利益時,采取理性平和而堅定的态度。“仇外”與“愛國”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系。群眾對公共事件的正常批評,不應輕易被貼上負面标簽。而對于何為真正的愛國,每個公民都有話語權,不應由個别所謂“權威”來詳細定義。

“仇外”和“愛國”?誰有資格定義?有些媒體人少來指指點點!

當一個國家的每一個普通老百姓,都對國家憂樂相關,都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的時候,這就是真正健康的民族認同。在包容多樣的同時,也保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決不能用個人偏見,來否定群眾集體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