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薛萬徹丨李建成手下第一猛将,投效李世民後戰功赫赫,卻含恨而死

作者:紅紅曆史說

在大唐帝國的曆史長河中,有這樣一位将軍,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和戲劇性。他曾是李建成的得力幹将,在玄武門之變中差點扭轉乾坤;後又投效李世民,立下赫赫戰功,成為貞觀盛世的功臣之一。他就是薛萬徹,一個名将之子,一個身經百戰的猛将。然而,命運弄人,這位功勳卓著的将軍最終卻含恨而死。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了薛萬徹悲慘的結局?他的一生經曆了怎樣的起伏?在大唐帝國的征戰史上,他又留下了怎樣的印記?

薛萬徹丨李建成手下第一猛将,投效李世民後戰功赫赫,卻含恨而死

薛萬徹出生于隋末動亂時期,其父親薛世雄是隋朝著名的将領。薛世雄在隋朝時期曾多次參與對突厥的讨伐行動,立下赫赫戰功。然而,随着隋朝的衰落,薛世雄的命運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

大業十三年(617年),隋炀帝被楊玄感逼迫,從江都逃往揚州。此時,各地起義軍紛紛崛起,天下大亂。薛世雄奉命讨伐各地起義軍,卻不幸在與窦建德的交戰中遭遇慘敗。這場失利對薛世雄的打擊極大,他回到家中後郁郁寡歡,終日以淚洗面,不久便郁結成疾,撒手人寰。

薛世雄的去世給年輕的薛萬徹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他繼承了父親的軍事才能和對國家的忠誠;另一方面,他對窦建德也産生了深深的仇恨。這種複雜的情感成為了推動薛萬徹日後行動的重要動力。

薛世雄去世後,留下了四個兒子,薛萬徹排行第三。兄弟四人面對時局的變化,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選擇。隋朝已經氣數将盡,繼續效忠隋朝顯然不是明智之舉。于是,薛萬徹和兄長薛萬均決定加入反隋勢力,投奔了幽州總管羅藝。

羅藝是隋朝末年的一位重要軍事人物,他控制了幽州一帶,成為當地的實際統治者。薛萬徹兄弟投奔羅藝後,很快就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

然而,羅藝的統治并不平靜。窦建德多次試圖吞并羅藝的地盤,但都未能成功。這主要歸功于羅藝本人的勇謀兼備,以及薛萬徹兄弟的英勇作戰。

薛萬徹在對抗窦建德的戰鬥中表現出色,不僅勇猛善戰,還展現出了高超的戰略眼光。在一次窦建德率10萬大軍進攻幽州的戰役中,薛萬徹提出了一個巧妙的計策。他建議羅藝派一些老弱殘兵在河邊列陣,引誘窦建德渡河。同時,薛萬徹率領百名精銳藏于城池一側,待敵軍渡河至半途時突然殺出,一舉擊潰了窦建德的大軍。

這場勝利不僅彰顯了薛萬徹的軍事才能,也讓他在羅藝麾下的地位迅速上升。随後,在又一次窦建德率20萬大軍進攻幽州的戰役中,薛萬徹再次展現了非凡的軍事才華。他與兄長薛萬均秘密挖掘道地,在敵軍攻城正酣之際,帶領精銳部隊從道地殺出,突襲敵軍後方,再次将窦建德的大軍擊退。

這些戰績不僅證明了薛萬徹繼承了父親的軍事才能,還展現出他超越常人的戰略眼光和靈活多變的戰術運用能力。他不僅能夠沖鋒陷陣,還能運用計謀,在劣勢中尋找戰機,這使他成為了一名全面的軍事人才。

随着局勢的變化,羅藝意識到需要尋找更強大的靠山。當李淵崛起并向羅藝伸出橄榄枝時,羅藝果斷決定投效李唐。薛萬徹兄弟也随之成為了李唐的将領,開啟了他們在大唐王朝的軍旅生涯。

随着李淵建立唐朝,薛萬徹的軍旅生涯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唐朝初期,李建成作為太子,積極拉攏人才,以鞏固自己的地位。薛萬徹因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在幽州時期的出色表現,很快引起了李建成的注意。

李建成認識到,要在與弟弟李世民的儲位之争中占據上風,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薛萬徹正是他所需要的人才。李建成通過各種方式向薛萬徹示好,并許以重利,終于成功将其招緻麾下。

對于薛萬徹來說,投效李建成是一個明智之舉。首先,李建成作為太子,代表着正統,這符合薛萬徹一貫的忠君思想。其次,李建成給予他的重用和信任,為他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最後,薛萬徹可能也看到了在李建成麾下更有機會報複窦建德的仇恨。

薛萬徹丨李建成手下第一猛将,投效李世民後戰功赫赫,卻含恨而死

加入太子府後,薛萬徹很快就展現出了自己的才能。他參與了多次軍事行動,每次都能取得出色的戰績。在一次對抗劉武周的戰役中,薛萬徹率領太子府兵,以少勝多,一舉擊潰了劉武周的主力部隊,為唐軍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

這場勝利不僅鞏固了唐朝的統治,也讓薛萬徹在太子府中的地位更加穩固。李建成對薛萬徹的信任與日俱增,逐漸将他視為心腹大将。在太子府中,薛萬徹負責統籌軍事affairs,成為李建成最倚重的武将之一。

然而,薛萬徹的才能也引起了李世民的警惕。李世民深知薛萬徹的能力,多次嘗試拉攏他,但都被薛萬徹婉言謝絕。這種忠誠進一步加深了李建成對薛萬徹的信任。

随着時間的推移,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的沖突日益加深。在這場兄弟争儲的較量中,薛萬徹成為了李建成最可靠的臂助。他不僅負責太子府的軍事排程,還參與了針對李世民的多項策劃。

在玄武門之變爆發前夕,薛萬徹察覺到了一些異常迹象。他向李建成提出了加強警惕的建議,但可惜未被采納。當玄武門事變突然爆發時,薛萬徹立即組織太子府軍隊進行反擊。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中,薛萬徹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臨危不亂的素質。他迅速調動太子府軍隊,組織防禦,并試圖突圍救援李建成。在李世民的軍隊已經控制了局勢的情況下,薛萬徹仍然帶領太子府軍隊進行頑強抵抗,一度将李世民逼入絕境。

然而,曆史的車輪無情地碾過。當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的消息傳來時,薛萬徹和太子府軍隊的抵抗也随之瓦解。盡管如此,薛萬徹在這場政變中的表現,仍然讓李世民印象深刻。

玄武門之變後,薛萬徹面臨着生死攸關的抉擇。他曾是李建成最得力的幹将,按理說應該被李世民清算。然而,李世民深知薛萬徹的才能,不願就此失去這樣一位良将。在權衡利弊後,李世民決定招撫薛萬徹。

薛萬徹丨李建成手下第一猛将,投效李世民後戰功赫赫,卻含恨而死

對于薛萬徹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他對李建成一直忠心耿耿,但現在李建成已經身死,繼續抵抗隻會帶來更多的流血和犧牲。最終,薛萬徹選擇了接受李世民的招撫,開啟了他在李世民麾下的新征程。

這一決定不僅改變了薛萬徹個人的命運,也為唐朝保留了一位傑出的将領。薛萬徹的才能在後來的征戰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為唐朝的強盛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他曾經效忠李建成的經曆,也成為了日後影響他命運的一個重要因素。

薛萬徹投效李世民後,面臨的首要挑戰是如何重新赢得信任。李世民雖然欣賞薛萬徹的才能,但對其曾效力于李建成的經曆難免心存芥蒂。為了證明自己的忠誠,薛萬徹主動請纓,參與了多次艱難的軍事行動。

貞觀元年(627年),突厥颉利可汗率大軍南下,威脅長安。李世民親自領軍迎敵,薛萬徹被任命為先鋒大将。在這場關乎唐朝安危的戰役中,薛萬徹展現出了非凡的戰略眼光和臨陣指揮能力。

面對突厥騎兵的優勢,薛萬徹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策。他建議在預計突厥軍隊必經之路上,挖掘大量陷阱,并用草木掩蓋。同時,他率領一支輕騎兵隊伍佯裝敗退,引誘突厥騎兵追擊。當突厥騎兵陷入陷阱後,薛萬徹立即率軍反擊,一舉擊潰了突厥主力。

這場勝利不僅保衛了長安的安全,也讓李世民對薛萬徹的才能有了新的認識。從此,薛萬徹得到了更多的重用,成為了李世民征戰四方的得力幹将。

在随後的西北征戰中,薛萬徹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決定徹底解決吐谷渾的威脅。薛萬徹被任命為主帥之一,率軍深入青海地區。

面對複雜的地形和惡劣的氣候,薛萬徹展現出了卓越的後勤管理能力。他創新性地采用了"輕裝簡從"的政策,每個士兵隻攜帶少量必需品,大大提高了行軍速度。同時,他巧妙地利用當地牧民的知識,找到了隐蔽的水源和牧場,解決了軍隊的補給問題。

薛萬徹丨李建成手下第一猛将,投效李世民後戰功赫赫,卻含恨而死

在與吐谷渾的決戰中,薛萬徹再次展現出了高超的戰術才能。他利用吐谷渾人不習慣夜戰的弱點,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發動突襲,一舉擊潰了吐谷渾的主力。這場勝利不僅徹底解除了吐谷渾對唐朝的威脅,也為唐朝在西北地區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薛萬徹在對突厥戰争中的創新戰術尤為引人注目。他深入研究突厥騎兵的作戰特點,發現他們雖然機動性強,但缺乏持久作戰能力。基于這一認識,薛萬徹提出了"以守為攻"的戰略。

他建議在邊境地區修建一系列固若金湯的城堡,每個城堡都儲備充足的糧草,可以支撐長期防守。當突厥騎兵入侵時,唐軍就躲入城堡,消耗突厥騎兵的耐心和補給。等到突厥騎兵疲憊不堪時,再發動反擊。這一政策在多次對突厥的戰争中取得了顯著效果,大大減少了唐軍的損失。

除了軍事才能,薛萬徹還在邊疆治理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提出了"以農養兵"的政策,鼓勵士兵在邊疆屯田。這不僅解決了邊疆軍隊的糧食供應問題,也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

在與其他将領的交流中,薛萬徹也展現出了開放的學習态度。特别是與李靖的軍事思想交流,對薛萬徹的軍事理念産生了深遠影響。李靖強調"兵貴神速",主張利用突然性和速度取勝。薛萬徹将這一思想與自己的實戰經驗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戰術體系。

在一次對高昌國的戰役中,薛萬徹就運用了這一思想。他率領精銳騎兵,不攜帶重裝備,以驚人的速度橫穿沙漠,出其不意地攻入高昌國都城。高昌國君臣措手不及,被迫投降。這場勝利不僅展示了薛萬徹的軍事才能,也展現了他與李靖軍事思想交流的成果。

随着戰功的不斷積累,薛萬徹在唐朝軍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他不僅是一個勇猛的将領,更是一個善于思考的軍事家。他的許多戰術創新和軍事思想,都對唐朝軍事體系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

薛萬徹在投效李世民後,憑借自己的軍事才能和忠誠逐漸赢得了皇帝的信任。然而,兩人之間的關系并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曆了一段複雜的發展過程。

薛萬徹丨李建成手下第一猛将,投效李世民後戰功赫赫,卻含恨而死

最初,李世民對薛萬徹仍有戒心。畢竟,薛萬徹曾是李建成的得力幹将,在玄武門之變中曾與李世民兵戎相見。為了打消李世民的疑慮,薛萬徹主動請纓參與最危險的軍事行動,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忠誠。

在貞觀二年(628年)的一次對突厥的戰役中,薛萬徹率領一支孤軍深入敵境,為主力軍隊創造突破機會。這次行動極其危險,但薛萬徹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他帶領三千精銳騎兵,在茫茫草原上與數倍于己的突厥騎兵周旋。通過巧妙的戰術運用,薛萬徹不僅完成了任務,還給突厥軍隊造成了重創。

這次行動大大提高了李世民對薛萬徹的信任。從此,薛萬徹開始頻繁出現在重要的軍事會議中,他的意見也越來越受到李世民的重視。

随着時間的推移,李世民逐漸認識到薛萬徹不僅是一個勇猛的将領,更是一個有遠見的軍事戰略家。在貞觀五年(631年)的一次軍事會議上,當讨論如何應對吐谷渾的威脅時,薛萬徹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他建議不直接與吐谷渾交戰,而是斷其後路,切斷其與西域諸國的聯系。這個計劃雖然冒險,但如果成功,将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戰略利益。

李世民對這個計劃極為贊賞,親自任命薛萬徹為此次行動的統帥。在薛萬徹的指揮下,唐軍成功切斷了吐谷渾的後路,迫使其不得不向唐朝稱臣。這次戰役不僅展示了薛萬徹的戰略眼光,也讓李世民看到了他作為一個全面型将領的潛力。

然而,薛萬徹與李世民的關系并非總是和諧的。在某些軍事決策上,兩人也曾有過激烈的争論。貞觀十年(636年),當讨論是否出兵征伐高句麗時,薛萬徹堅決反對。他認為高句麗地勢險要,且與突厥有聯盟關系,貿然出兵可能會陷入兩面作戰的困境。

這個建議與李世民的想法相左。李世民認為,高句麗多次挑釁唐朝,不懲罰将會影響唐朝的威信。兩人在朝堂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最終李世民采納了薛萬徹的建議,暫時擱置了征伐高句麗的計劃。

這次事件表明,盡管薛萬徹已經赢得了李世民的信任,但他仍然保持着獨立的判斷,敢于在關鍵問題上與皇帝持不同意見。而李世民也展現出了一個明君的胸襟,能夠接受臣下的谏言。

薛萬徹丨李建成手下第一猛将,投效李世民後戰功赫赫,卻含恨而死

随着時間的推移,薛萬徹在朝中的地位越來越穩固。李世民不僅倚重他的軍事才能,還經常與他讨論治國之道。在一次私下的談話中,李世民詢問薛萬徹對于治國的看法。薛萬徹回答說:"治國如同行軍打仗,需要有明确的目标,靈活的政策,以及堅定的執行力。最重要的是,要時刻關注民生,因為民心才是國家真正的根基。"

這番話給李世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李世民在制定重大政策時,常常會征詢薛萬徹的意見,不僅限于軍事方面,還包括民生、經濟等各個領域。

然而,薛萬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在朝堂上,他始終保持着恭敬的态度,從不逾越臣子的界限。即使在私下場合,他也時刻謹記君臣之别。這種恰到好處的分寸感,讓李世民越發欣賞他。

貞觀十五年(641年),為了獎勵薛萬徹的功勞,李世民賜予他一座宅邸。這座宅邸位置優越,規模宏大,是皇帝的特殊恩賜。然而,薛萬徹婉言謝絕了這份厚禮,他表示:"臣以一介武夫,能為陛下效力已是莫大的榮幸,不敢再貪圖其他。"這種廉潔自持的态度,更加增進了李世民對他的信任。

随着年齡的增長,薛萬徹逐漸從前線退居二線,但他對唐朝的貢獻并未是以而終止。在晚年,他更多地投身于軍事理論的總結和傳授,為唐朝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

貞觀二十年(646年),已年過花甲的薛萬徹被李世民任命為太子少師,負責太子李治的軍事教育。這一任命不僅是對薛萬徹軍事才能的肯定,也展現了李世民對他的深度信任。在教導太子的過程中,薛萬徹将自己多年的軍事經驗系統化,編撰成《薛氏兵法》一書。這部著作涵蓋了戰略、戰術、後勤等多個方面,成為唐朝軍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理論教學,薛萬徹還經常帶領太子李治實地考察邊防。在一次考察中,他們來到了當年薛萬徹與突厥大戰的古戰場。薛萬徹向太子詳細講解了當年的戰況,分析了雙方的戰略戰術,以及戰役對整個唐朝邊防政策的影響。這種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方式,讓太子李治對軍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晚年,薛萬徹還積極參與了唐朝軍制改革。他提出了"府兵制"的完善建議,主張在保留府兵制優點的同時,建立一支常備軍。這支常備軍由精銳士兵組成,平時進行高強度訓練,戰時可以迅速出擊。這一建議得到了李世民的采納,成為後來唐朝軍隊結構調整的重要依據。

薛萬徹丨李建成手下第一猛将,投效李世民後戰功赫赫,卻含恨而死

雖然年事已高,但薛萬徹仍然保持着對軍事的熱情。每當朝廷讨論重大軍事決策時,李世民都會征詢他的意見。在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讨論是否出兵高句麗時,已經年過古稀的薛萬徹再次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高句麗地勢險要,軍力強盛,貿然出兵可能會陷入持久戰,對唐朝不利。這一建議最終被李世民采納,避免了一場可能的消耗戰。

除了軍事方面的貢獻,薛萬徹在晚年還熱心于慈善事業。他将自己多年積累的俸祿大部分捐獻出來,在長安城外建立了一所收容孤兒的義莊。這所義莊不僅為孤兒提供食宿,還聘請老兵教授他們基本的軍事技能,為他們将來從軍或謀生做準備。

薛萬徹去世于顯慶元年(656年),享年七十六歲。李世民的繼任者唐高宗李治親自為他撰寫了墓志銘,稱贊他"忠勇雙全,文武兼備"。朝廷還特别頒布诏書,追贈薛萬徹為太尉,這是唐朝軍事系統的最高職位。

在薛萬徹去世後,他的影響力并未消失。他的軍事思想和《薛氏兵法》繼續影響着唐朝的軍事發展。許多後來成名的将領,如李靖的兒子李勣、鄭仁泰等,都曾受教于薛萬徹,并在日後的軍事行動中運用了他的戰略思想。

曆史對薛萬徹的評價是正面的。他被認為是唐朝初期最重要的軍事家之一,對唐朝的軍事體系和邊防政策産生了深遠影響。《新唐書》評價他"才略冠時,戰無不勝",肯定了他的軍事才能。

然而,也有一些史學家對薛萬徹早年追随李建成的經曆提出質疑。他們認為,薛萬徹在玄武門之變後迅速改弦更張,說明他缺乏堅定的立場。對此,另一些學者則認為,這恰恰展現了薛萬徹的政治智慧,他能夠在複雜的政治局勢中迅速做出正确的選擇。

總的來說,薛萬徹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從追随李建成到成為李世民的心腹大将,從前線将領到太子少師,他的經曆見證了唐朝由動蕩走向穩定的過程。他的軍事才能、政治智慧以及晚年的貢獻,使他成為了唐朝曆史上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

薛萬徹丨李建成手下第一猛将,投效李世民後戰功赫赫,卻含恨而死

繼續閱讀